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盘毅 《国防科技》2001,(4):76-79
新概念武器中的非致命性武器概念在短短数年已被军事和政界人士广泛接受。冷战的结束、军事格局的变化和战略重点的转移,确立了非致命性武器在军备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非致命性武器(Non lethal weapons)是指杀伤威力比较低的那一类武器,有的资料将其定义为“低杀伤性武器”(less lethal weapons),其作用原  相似文献   

2.
吴素琴 《国防》2002,(1):29-30
“非致命性武器”是冷战结束后首先在美国逐渐时兴的一个新概念。所谓非致命性武器又叫失能性武器,它是指利用声、光、电磁、化学等手段,攻击敌方人员或武器装备,使其效能降低而又不会造成大量伤亡或严重损坏的新型武器。美国国防部的专家认为这类武器由于不会造成大量杀戮,因而不易引起政治上的麻烦,尤其适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的发展不断为人类的武装斗各提供新的手段。新概念武器——“非致命性武器”的研制、运用和发展将有可能部分地改变传统的军事行动方式。所谓“非致命性武器”,是指一系列不必消灭对方的人员和装备,通过“软杀伤、软破坏”即可使对方作战能力丧失或减弱的“温和型、人道型”武器。非致命性武器主要包括:使用故方基础设施和装备瘫痪的武器、使敌方人员丧失战斗力的武器、和使故方电子设备失灵的武器等。其中,少量已应用于实战。大部分处于研究发展阶段。预计再有10年左右时间,非致命性武器将广泛装备并使用。  相似文献   

4.
定义了非致命性武器驱散效能的概念;根据非致命性武器的研发目的和应用实际,对影响其驱散效能的各相关因素进行逐层递阶划分,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评估体系;提出非致命性武器效能G-AHP评估方法,借鉴专家经验,实现了非致命性武器装备驱散效能的量化评估;案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验证了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可行性,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使用非致命性武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波武器对有生目标非致命性攻击的研究,设计实现非致命性攻击的能源系统,提出微波生物效应对有生目标非致命性功效及使用的安全标准,以便于微波武器能服务于武警部队。  相似文献   

6.
“软杀伤兵器”,亦称“非致命性武器”和“温和型武器”,是指利用声、光、电磁、电脑病毒和化学等手段,使敌方人员丧失战斗力、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陷于瘫痪、电子设备完全失灵的一类新式武器。随着微电子、光电子、生物等军事高技术不断应用,诸多“软杀伤兵器”也将进入未来高技术化的海战场?  相似文献   

7.
李浩源 《国防科技》2003,(10):26-30
军事从属于政治,政冶制约军事。当武器的破坏威力超出政治的需求,就会严重影响政治的目标实现,武器运用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现代战争对武器的杀伤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最大限度地减少附带伤亡,快速达成政治目的。在这种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掀起了一场研制开发新概念武器的热潮,一批具有新杀伤破坏机理的武器和技术小断“浮出水面”,高能激光武  相似文献   

8.
“软杀伤兵器”,亦称“非致命性武器”和“温和型武器”,是指利用声、光、电磁、电脑病毒和化学等手段,使敌方人员丧失战斗力、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陷于瘫痪、电子设备完全失灵的一类新式武器。随着微电子、光电子、生物等军事高技术不断应用,诸多“软杀伤兵器”也将进入未来高技术化的海战场。  相似文献   

9.
具有高科技性质的非致命性武器有物理型、化学型和生物型三种。它们既可使有生目标暂时失去抵抗能力或受到抑制 ,却又不危及生命。我国警用装备应该有选择地全面装备物理型、化学型和物理化学综合性的非致命性武器。  相似文献   

10.
非致命性武器以不同于传统武器装备的全新的工作原理和杀伤机制,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应用了各种材质的材料,文章综述了泡沫材料在国外非致命性武器和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武警(特种)部队装备的非致命性和非破坏性的软杀伤性武器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也加快了对非致命性武器及非破坏性武器的研制步伐.一批新颖独特的非致命性武器、非杀伤性武器陆续研制成功,并装备于武警(特种)部队,使得武警(特种)部队的反恐怖(防暴)能力大增.  相似文献   

12.
孙立 《防化学报》1998,8(2):55-59
综述了非致命性武器和技术中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化工材料。  相似文献   

13.
次声波武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次声波武器由于其有效性和非致命性而得到重视,本文从生物角度简述了次声的作用效应,总结了次声的基本特点,并介绍了国外的技术装备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海湾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特别是美、俄、西欧等国对非致命性武器的发展给予了高工的重视,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制定出一毓有关非致命性武器的使用和发展指南等条令和政策。与此同时,不断涌现出的新型非致命武器的效能在战争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5.
人造“自然武器”由来已久,其巨大的威力和很强的隐蔽性诱使不少军事强国斥巨资竞相研制。这强烈地提醒人们:人类最需要警惕的还是自己!  相似文献   

16.
警用捕捉网是非致命性武器捕捉网及发射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 ,设计新颖 ,成本低 ,便于快速形成战斗力  相似文献   

17.
永泰 《云南国防》2001,(4):46-46
在非致命性武器中,军工专家们正在研制一些千奇百怪的弹药。它们之中有: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的双重影响下,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剧烈改变着现代军事技术发展方向。战争形态由信息化逐步向智能化转变。自动化武器作为智能化装备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三级进阶,愈发趋向人机一体和全自主化方向改变。这种发展趋势对引领未来战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武器无人化、智能化、自主化的发展趋向,如何有效研发、利用、管控自动化武器成为未来无人化战争的重要议题。同时世界各国对自动化武器的研发部署也加剧了国际军控的紧张,特别是致命性自主武器的出现将有可能对战争伦理和法律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将成为国际社会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渠彦晶 《国防》2008,(6):78-80
世界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未来军事行动越来越具有专项行动的性质,其最终目标不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不是占领其领土,而是在政治和军事上瓦解敌人,以此迫使对方签订城下之盟。可以说,从可操控武器向可操控战争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军队将要面临的更多的任务是镇压暴动、解救人质、反恐与维和,以及防止武装冲突升级。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所谓的非致命性武器。  相似文献   

20.
李华伟  杨民 《政工学刊》2004,(12):46-47
一、充分认识法律战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军事实力,但是,其他因素也影响着战争目标的全面实现。法律战作为一种“非致命性武器”,影响作战双方的交战决心、战争强度,影响着现代战争的发展方向。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法律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