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副既普通又特殊的对联—— 上联:江总书记情深似海 下联:县人武部恩重如山 横批: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感谢武装部 这副对联的“创作”和张贴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陇黎屯壮族农民苏其权,眼里噙着感激的热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副对联背后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2.
春节笑一笑     
少爷写春联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个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了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相似文献   

3.
袁浩 《政工学刊》2010,(10):17-17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皆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每每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都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4.
可贵的自知     
倪玉  姜士收 《政工学刊》2003,(10):55-55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获得“唐宋八大家”的美誉,与他具备自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自幼读了不少书,少年时代就显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苏东坡为此非常得意,挥笔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一副对联贴了出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有的说苏东坡才华横溢,有的说苏东坡狂妄自大。一天,有位白发老者拿来一本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的脸立刻红到了脖子根。原来老者拿来的书苏东坡一字都不识。苏东坡十分后悔,他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立即取下那副狂妄自大的对联,换上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新对联。…  相似文献   

5.
战争轶闻     
双关妙联斥汉奸 1940年3月,卖国求荣的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就职那天,被誉为“当今王羲之”的灵谷老人写了一副对联: 昔日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阿谀拍马之辈对此联大加赞赏。但有人悄悄地提醒汪精卫,这副对联写的不是好话:“昔日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该死”  相似文献   

6.
画里话外     
小幽默抗旱的办法农夫甲:"去年大旱,我吃足了苦头,今年我想了个办法,保证不怕旱。"农夫乙:"太了不起了,能告诉我是什么办法吗?"农夫甲:"我在每一行麦子旁边,都种一行洋葱。洋葱一长出来,麦子就会呛得整天流泪,依我看来,还要经常排水呢。"表白某局的梁科长掌握人事大权,平常下属来"进贡"的不少。年底,局里大抓廉政工作,梁科长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来客欢迎;送礼不要。春节这天,过往行人纷纷停下来观赏这副对联,梁科长正在洋洋得意,却猛然发现对联被人加了几个字:  相似文献   

7.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名庸医叫"吉生",因其医术平庸,误人甚多。人们对他甚为不满,以至请人送他一副对联:"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这个对联妙在将逢凶化吉、起死回生两个成语隐去末字。而隐去的这二字,便是庸医之名。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曾作嵌字联骂康: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句是《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隐去"妖孽"二字;下句是《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隐去"贼"字。能作如此妙联,章太炎不愧为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8.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宫;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视察期间,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一副对联。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9.
军事百科     
对联鼓斗志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军队,采取“并进长追”和“分进合击”的战法,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为粉碎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朱德同志等经过周密考虑,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誓师大会上,毛主席亲手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旁。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  相似文献   

10.
厦门金门门对门,族同情同同安同。这副对联生动从描写出厦门与金门之间同乡,同源,同语,同族的一家亲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张修初征答下联“甲子年闰十月两度雨水双春六百载才逢一岁。”这是湖南省邵东县双泉铺乡茶园村农民张修初作的一副对联的上阕,他向解放军指战员和全国青年民兵征答下联,凡答对者他将赠送一份农家礼物。张修初说,1984年是甲子年闰10月,全年两个雨水节,两个立春节,本乃是历法排立,不是  相似文献   

12.
罗先武 《中国民兵》2007,(10):21-2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如今已成为陕西省安康军分区开展学校国防教育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小小神枪手     
《华北民兵》2005,(10):60-60
1943年,冯玉祥将军卜居于重庆市陈家桥。他无事时喜欢和老百姓聊天,借以了解民间疾苦,由此发现这一带街上的餐馆很不少,但多是些档次高、价格贵的大餐厅,而过往行人却大都是些贫苦人,根本不具备高消费的经济能力。于是冯将军自掏腰包拿出一笔资金,让他的部下在路口盖了两间草房,摆上几套白木桌椅,开了个专为劳动贫民服务的“穷人饭店”。在“穷人饭店”的牌匾下,还写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4.
大红对联高高挂──军营楹联文化大观王永孝据说,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于一年除夕,自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并刻于桃符版上立于寝门,这就是最早的一幅对联。来、元以来,对联作者渐多。明太祖朱元璋还在除夕降下圣旨,令所有家门上都要张贴春联。经他这...  相似文献   

15.
在西昌卫星指控站门口有一副对联:“精益求精画壮美航程耀寰宇 众志成城助嫦娥落月震九天”,的确.嫦娥三号任务的背后正是五大系统的精诚合作.完美配合。  相似文献   

16.
笑笑好心情     
丁凡 《华北民兵》2011,(8):63-63
破费伍班副为讨好高连长,从乡下拿来玉米送给他。第二天训练前伍班副去见高连长,正好他在啃煮熟的玉米,见伍班副来了,就客气地说:"你每天很辛苦,还让你破费了。"伍班副说:"这不算什么,在乡下这些玉米都是用来喂猪的。"看不清太远"我看不清太远的东西。"木木对伍班副说。"请跟我来。"班副把木木带到外面,用手指着天上的太阳,问道:"你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地区工委书记张小龙,在全力抓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如一地倾心尽力建国防、抓武装,认真履行一名预备役军官的职责,被部队誉为"拥军好书记"。"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尽职尽责干工作"张小龙虽不是行伍出身,却十分热爱军队,热爱军事工作,当兵入伍是他从小的梦想。2008年初,上级任命他为某预备役防化团一营预任副教导员时,他激动地说:"作为方庄地区工委书记,穿上了这身军装,就意味着多一  相似文献   

18.
一对对大红的喜字,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一副副祝愿的对联,还有,悄然合一的双人床和欢快摇曳的烛光……2003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天,沈阳军区大连第一疗养院特别布置的八套新房喜庆而温馨。八对因为援京抗非而延误婚期的医疗队员将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最难忘的蜜月。  相似文献   

19.
近日到一位民兵通讯员家去串门,信步走近主人那散发着书香的书橱,图书整齐有序,琳琅满目。书橱两旁新书一副对联: 好书犹如最精美的宝器 珍藏着人类思想的精华 写得多好啊,爱好读书的人,谁不喜爱选买和珍藏这人世间最精美的空器,拥有一个哪怕是小小的储积人类思想精  相似文献   

20.
田宝峰 《中国民兵》2014,(10):28-29
到朋友家中做客,见到一副对联“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其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行善祛恶;闲谈的时候切勿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古代儒家们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