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太平天国从起事之初到定都天京,仅两年时间。几十万大军驰骋江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一碰上湘军,即连遭大败,最后竟败于湘军之手。罗尔纳先生说得好:太平陆师不比湘军逊色,问题在于水师。而清廷论功行赏,首推曾国藩水师之功。曾氏自己也把湘军水师作为一生中值得炫耀的政绩,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的劲旅。本文拟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的比较研究中得出这一历史的结论。一、湘军水师营制与太平军水师营制比较湘军水师的营制,主要来自明代戚继光束伍练兵成法。曾国藩曾于同治七年上奏指出:“咸丰三年衡州试办水…  相似文献   

2.
西征、北伐是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所采取的至关重要的二大战略行动,在太平天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本刊凭着实事求是精神,就这两个问题的有关不同的学术见解,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骚动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湘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事,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抗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湖州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在苏、浙、皖根据地进行的最后一场保卫战。战役自1864年3月底杭州失守后开始,至8月28日太平军撤出湖州城结束,历时5个月之久,历经天京沦陷前后两个阶段。太平军在湖州战场上英勇地抗击着左宗棠所部湘军和李鸿章所部淮军从南北两个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攻入南京前,清方的情报工作毫无起色,这与清军的腐败和将领自身的军政素质不高有关。太平军奠都后,这种状况随着湘军的崛起逐渐改观。由于湘军对太平军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也需要一个阶段,1856年之前其情报工作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且随着曾国藩军事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军政权力的统一,清方的情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天国军事史上,天京上游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基地。湘军组建后,一直与太平军力争上游。1861年,安庆失守,上游尽失,湘军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展开最后的搏战,终于粮尽援绝,首都失陷,天国覆亡。而在之前,清江南大营两次包围天京,却被上游太平军所击溃。可见,上游得失对天国战略全局成败关系甚大。对此,史学界有所论述。但是,天京事变(包括石达开出走)究竟对上游战局逆转产生何种具体影响,迄无专文阐明。笔者不惴浅陋,拟对天京事变期间上游各战场战局展开动态考察,再作若干横向比较,试图探索敌对双方军事活动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军事史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7.
安庆之战是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一场大会战。会战双方全力以赴,恶战接连。终因战略战役方针的失误,陈玉成太平军败北,天国败亡命运大定。本文拟对此战经过作一扼要叙述,并分析陈玉成的失误。1856年秋至1857年夏太平天国内江接连,政务兵势迅速颓坏。清军乘机反攻,连连得手。到1858年夏秋,东线,清军的江南大营进逼天京外郊,江北大营阻断了天京通皖北的粮运江上水道;西线,曾国藩、胡林翼的湘、楚军攻陷九江解围南邑,进迫安庆;北线,袁甲三、翁同书部步步向淮河以南推进;清军逐渐成战略包围态势。太平天国只保有天京至安庆一段的…  相似文献   

8.
湘军是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而其水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水师之功位居榜首。本文就湘军水师的组建作一粗浅介绍。在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朝的绿营水师,无战斗力可言。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出广西,进湖南,于1852年12月攻克益阳、岳州等地,获民船万只及大批军械炮位,遂组成水营。水营兵种的增设,使太平军实力大增。从此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不数月,在连续攻克汉口、武昌之后,迅即进据南京,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既定都南京,就必须控制长江中上游,以解决粮饷供应,确保天京。欲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关键在于建立安徽根据地。俟安徽根据地巩固之后,再逐步经略江西、两湖,才有成功的可能。事实上,无论在太平天国前期或后期,清军或太平军在安徽都曾展开激烈争夺,安徽成为敌我双方一个斗争焦点。正由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对建立巩固的安徽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足,才使得湘军反动势力逐渐挤进安徽,而最终导致天京屏障尽撤,粮道尽绝,天京陷落,天国败亡。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人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10.
同治三年 ( 1 86 4年 )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奏请裁撤湘军 ,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由此 ,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 :曾国藩为何要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 ?以往的学者在分析湘军裁撤的原因时 ,主要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去考虑 :诸如湘军首领曾国藩此时已权高位重 ,为避权势 ,谙知封建理义之学…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西征军曾经两次大规模入湘,并同纷起响应的湖南农民群众、会党武装互相配合,共同进行抗击湘军的斗争。对这场斗争的重要意义和失败原因,拙文《论西征军入湘和湖南人民的抗清斗争》①已作了详细的说明,本文论述的重点则是西征期间太平军大队离湘后,即请咸丰四年闰七月初至六年夏秋间,湖南境内人民继续进行抗清斗争的情况和特点;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抗清斗争主要集中在湘南、湘北以及湘赣、湘黔边境地区,本省“土匪”与邻省“股匪”的结合与分离;湘省境内的抗清斗争与整个太平天国西征战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西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湘军集团的重要将领,曾国荃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先后攻陷吉安、安庆、天京的“战功”,为湘军摆脱不利地位、取得战争主动权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清王朝最终扑灭太平军尽了犬马之劳。此后,曾国荃所部“吉字营”虽被裁撤,但他的军事将领身份并没有随之很快改变,又投入到镇压捻军、捍卫边防的战争中。曾国荃及其所部与湘军集团共同走过了从崛起、发展至衰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西征和北伐同是太平天国前期的重大战役,并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均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对西征战史的研究,却远比不上对北伐战史的研究那么热烈。至今似乎还见不到有一部或一篇西征战史的专著或专论,且兼论亦不多见。而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中的《西征军战事纪略》以及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中的《回师西征》,篇幅尽管均长达二百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普通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次年升礼部侍郎,后又改任过兵、工、刑、吏诸部侍郎。1853年1月8日太平军从岳州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上逼武昌时,清帝咸丰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因母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怀着地主阶级的“愤憾”,由家抵省城长沙,“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斓成法”,操练出一支新军,称为“湘勇”或“楚勇”,后来通称为“湘军”。曾国藩凭着这支军队,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前后凡14年(1866年…  相似文献   

15.
陈玉成与三河战役李景恩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后期军事统帅之一。1858年(清咸丰八年)11月,太平天国前军主将陈玉成指挥太平军同湘军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成为太平天国军事史...  相似文献   

16.
准确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有两次北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是哪?学界多认为是小天堂南京,笔者认为应是河南和北京,否则不能解释太平天国自广西出发后游行半个中国再到南京的问题。以往论者多采用罗大纲的供词论证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笔者认为罗大纲供词不足为据。第二次北伐为什么不取最便捷的京杭运河而由浦口向北向西,经安徽、河南等数省取北京呢?笔者认为是杨秀清军事战略的失误,这导致了太平军北伐最终失利。  相似文献   

17.
“北伐先锋”钟祖培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国民革命军“北伐先锋”,人们立刻会想到叶挺独立团,而往往会忽略另一支“北伐先锋”: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即李宗仁部钟祖培旅。北伐战争是从“援唐”开始的。1926年初,两广革命根据地获得统一,革命形势好转。受其影响的湖南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讨吴驱赵”运动。依附吴佩孚的湖南省长赵恒惕被倾向革命的湘军第4师师长唐生智取而代之”,唐部遂于3月25日进驻长沙。吴佩孚以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治理的湘军非常有战斗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学术界却少有研究。笔者认为 ,曾国藩自己所说的“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礼” ,就是对其治军思想的全面概括。同时 ,笔者从以仁申诫、以仁相处两方面分析了“仁” ;从气质之礼、处世之礼、制度之礼三方面分析了“礼” ,尽可能详尽地总结了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元朝末年,暴发了红巾军反元大起义。清朝后期,暴发了太平天国反清大起义。两次起义都进行了以夺取都城,推翻元朝、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北伐战争。红巾军虽然先后有刘福通北伐、朱元津北伐,但后者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成功了,以胜利结束。而太平军北伐却失败了。为什么一胜一败?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比较他们的得失,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朱元津北伐的成功,首先在于战略决策与战略方针的正确,建立巩固的战略基地,先南后北,创造条件,把握战机,适时发动北伐。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江准流域暴发红巾军起义(或称红军起义),敲响了…  相似文献   

20.
1860年春,太平天国在摧毁清军江南大营,解除对天京的包围后,领导集团议决下一步目标为:东征进取苏常,后攻天京上游。5月15日,东征大军数万人由天京出发,在李秀成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一个半月之内,占领了除上海之外的长江三角洲大部地区,兵临上海城下。此时,在太平军与满清上海守军的对峙中,出现了另一支军队──“洋枪队”(常胜军)前身,它是由满清上海道吴煦和上海泰记银号经理、买办巨商杨访雇用美国人华尔出面组织的一支雇佣军。关于这支军队,中、西史书虽有涉及,但多支离不全,缺少比较完整的研究,以至于人们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