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粉尘爆炸事故预防及其扑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燃粉尘爆炸是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类主要事故。要有效预防粉尘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准确掌握其爆炸原理,研究其爆炸特性是非常必要的。探讨了粉尘爆炸的基本特征,研究了粉尘爆炸的条件和机理及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详细论述了粉尘爆炸火灾的特点及其危害。研究了预防粉尘爆炸及降低粉尘爆炸破坏作用的对策,并指出了在灭火战斗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面粉企业生产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建立了粉尘爆炸危险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影响粉尘爆炸事故发生的相关因素重要性排序;然后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粉尘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面粉厂的安全状况。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预防面粉企业发生粉尘爆炸事故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可燃粉尘爆炸性能的研究大多是在某些理想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粉尘爆炸的问题时,必然要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可燃粉尘往往是非均匀分布和流动变化的,有时工业粉尘中往往混有部分可燃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粉尘中还混有惰性成分,因此应重视这些实用  相似文献   

4.
从亚麻纺织生产爆炸火灾的危害入手,通过对亚麻粉尘特性的研究,分析制定预防爆炸和减少火灾损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氧化碳灭火装置,具有价格便宜,不会腐蚀金属等特点,而广泛用于一般不能用水扑救的火灾。但是,高压液态二氧化碳高速释放将会产生强烈的静电带电现象,在易燃易爆场合有可能酿成静电火灾。当然,静电引爆的条件是很苛刻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环境存在可燃物(气体、蒸气或粉尘),且其浓度处于爆炸极限内;②静电电位足够高,具有击穿周围介质的放电条件,且放电能量大于或等于可燃物的最小点火能量。才能发生静电引燃事故。虽然上述爆炸的例子并不多见,但手提式灭火器在排空后,对人体电击的例子不算少,在干燥地区更是频繁。一…  相似文献   

6.
对粉末燃料冲压发动机预燃室内镁粉尘云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镁粉尘云的一维层流预混燃烧模型。研究表明,镁粉尘云层流火焰传播很稳定,燃烧过程中火焰结构基本不变,燃烧区很薄,而预热区厚度约是燃烧区的2-3倍。粉尘云中镁颗粒的蒸发和气相镁与氧气的均相反应是产生火焰的直接原因,也是火焰得以传播的关键。预热区气相温度升高主要靠燃烧区气体的导热和扩散过来的气相镁与氧气反应释放热量,而预热区颗粒相温度升高主要靠气相对其对流传热。分析了各参数对粉尘云燃烧的影响,颗粒相对浓度对粉尘云燃烧的影响比较复杂,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增大颗粒相对浓度有利于粉尘云快速燃烧;而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增大颗粒相对浓度则不利于粉尘云快速燃烧。随颗粒粒径的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减小,火焰温度升高,预热区厚度增大。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温度随粉尘云初温增加线性增长,预热区厚度随粉尘云初温增加抛物线增长。数值模拟与文献中试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应用高速摄像仪对液体的爆炸分散实验过程进行了拍摄,得到了液体爆炸分散过程的时间序列。通过对爆炸分散过程中液体前锋分形维数的分析,得到了爆炸分散过程中爆炸分散液体前锋边界曲线具有典型的自相似特性。  相似文献   

8.
在火箭拖带柔性爆炸带的起飞过程中,爆炸带容易出现突破口和拉断现象,本文分析了爆炸带起飞时受力状况;推爆炸带体的强度与火箭发动机推力,爆炸带直径,装药体密度等因素有关的计算公式,为今后火箭爆破器材总体设计中有关参数的选取和爆炸带强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气态抑爆介质对洞库管路系统油气爆炸的抑制作用,研制了主动式油气爆炸抑制实验装置,搭建了洞库管路系统油气爆炸抑制实验系统。以CO2为抑爆介质,进行了油气爆炸抑制实验,与无抑爆介质条件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火焰强度、爆炸超压值、火焰传播速度和爆炸产物等特性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抑爆器通过喷射CO2,对爆炸火焰强度、持续时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CO2作用下,最大爆炸超压值和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分别下降了34.21%和54.48%;通过分析油气爆炸燃烧产物,可知在CO2作用下,有较多油气并没有参与燃烧反应或者反应不完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员爆炸伤的特点,针对爆炸过程中超压、冲量的变化对人员造成的损伤,建立了用于评估人员在爆炸威力场中伤亡概率的计算模型。结合爆炸伤特点,对人员损伤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冲击波杀伤和爆炸导致的人员抛投伤。根据爆炸物相关参数,计算TNT当量以及爆炸威力场中的超压和冲量变化,采用PROBIT方法对人员伤亡概率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结果表明,在此次爆炸事故中,由该模型计算得到的安全距离与实际情况相符。然后,对某型弹药的战场冲击波杀伤概率进行了评估,并对四种伤情特点进行了分析。该模型可用于快速计算爆炸时超压和冲量变化导致人员伤亡的概率,对于评估爆炸安全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战场中的爆炸致伤情况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On 22 September 1979 two optical sensors on U.S. satellite Vela 6911 detected a double-flash of light that appeared characteristic of an atmospheric nuclear explosion conducted over the southern Atlantic or Indian Ocean. It became known as the Vela Incident, Event 747, or Alert 747. An anomaly between the amplitude of the two signals during the second pulse led a U.S. government expert panel established to assess the event to conclude in mid-1980 that a more likely explanation was the impact of a small meteoroid on the satellite, the debris from which reflected sunlight into the sensors' field of view. No model was presented to support the contention, and a similar anomaly—known as background modulation—was a given for the second pulse of all confirmed explosions detected by Vela, though beginning later. Nonetheless, this event has remained the subject of intense debat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idence and presents an updated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Vela signal based on recently declassified literature and on modern knowledge of interplanetary dust and hyper velocity impact. Given the geometry of the satellite, and that the bulk of the surface comprised solar panels, much of the debris from any collision would be carried away from the sensors' field of view. Thus, a meteoroid collision appears much less likely than previously assumed. The double flash is instead consistent with a nuclear explosion, albeit detected by an aged satellite for which background modulation was abnormal and/or commenced earlier, also seen in post-event SYSTEM tests. A companion paper to be published in 2018 presents radionuclide and hydroacoust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Vela Incident was a nuclear weapon test explosion.  相似文献   

12.
氧气体积分数对油气爆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燃烧和爆炸三要素之一,氧气体积分数的控制对于爆炸事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研究了氧气体积分数对汽油蒸气-空气混合物(简称油气)爆炸极限和爆炸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油气爆炸下限呈一阶指数规律缓慢增大,油气爆炸上限呈线性规律迅速减小;爆炸极限范围由0.92%~3.76%缩小为1点,该爆炸极限临界点为1.22%,对应的临界氧气体积分数为11.4%;油气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而减小,油气体积分数越大,氧气体积分数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油料洞库油气爆炸抑制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受限空间油气爆炸及抑爆过程的发展规律和机理以及爆炸燃烧和抑爆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分步反应控制机理的爆炸燃烧及抑爆模型,解决了爆炸及抑爆发展过程中火焰和压力波相互耦合机制,克服了化学反应与多相流动耦合时计算和存储方面的困难,缓解了控制方程求解时的"刚性",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研究显示,火焰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湍流和气体流动影响,形状不断发生变化,不是一直加速传播的,而是呈一定波动范围加速传播的;在狭长受限空间内,油气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和火焰速度会大幅升高,不加以抑制将导致严重的破坏后果;在抑爆区由于抑爆剂强烈的物理、化学抑制作用以及两相间进行的能量和动量交换,充满抑爆区的抑爆剂云(雾)能很好地阻断爆炸燃烧火焰的持续传播,从而使爆炸压力失去油气持续燃烧所提供能量的补充而迅速衰减,爆炸传播迅速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4.
弹药燃爆事故是我军后方仓库安全管理工作防护的重点,对弹药燃爆事故危害度进行评估,是武器装备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地面库整库弹药燃爆事故为研究对象,应用AUTODYN计算程序,建立了弹药地面库的三维空间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对弹药地面库整库爆炸的冲击波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在冲击波不同毁伤等级下人员、建筑物的毁伤区域,为燃爆事故危害度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压力容器一旦发生爆炸,碎片的破坏作用、冲击波和有毒介质的危害以及可燃烧介质燃烧引发的火灾和二次空间爆炸,会使压力容器爆炸火灾比其他火灾危害更大,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更惨重。因此,压力容器爆炸火灾原因的调查研究尤为重要。主要介绍了压力容器爆炸火灾的特点,从调查访问、现场勘验及技术鉴定等方面探讨了压力容器爆炸火灾原因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瓦斯爆炸是煤矿灾害事故最主要的因素。瓦斯是以CH4为主,常含有CO2、CO、H2S、C2H4、C2H6、H2、SO2等的多元混合可燃性气体。随着各组分配比的不同,瓦斯的爆炸极限不同,呈现的火灾爆炸危险性也不同。利用HY12474型爆炸极限测定仪研究煤矿开采区常见的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随组分配比变化的情况。通过对三组分不同配比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的测试,采用Taylor多项式,拟合出了常压下三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随组分配比变化的经验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表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很好吻合,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液化石油气罐区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分别对蒸气云爆炸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类型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以某罐区为例,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火灾、爆炸事故的严重度、伤害范围等。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简单实用性,对罐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