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海军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海军战略思想。毛泽东提出"建设强大的海军"战略思想使新中国建立了海上防御力量,初步具备了海上打击能力。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思想使人民海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提出"建立一支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的战略思想,使人民海军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胡锦涛提出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人民海军的战略思想,全面提高海军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海军武器装备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军战略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是海军力量建设的基本依据.本文以美、俄、日为例分析了当今海军武器装备现状与发展,探讨了"全球作战概念"构想下海军作战能力需求、武器装备需求,分析了美海军防空需求及解决办法--CEC与TCN.  相似文献   

3.
三、各军事强国都着手建立一支精干的、均衡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作战能力的海军,以应付地区威胁和局部战争 各海军大国在削减军备的同时,十分重视以近海作战为背景的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提高装备质量,增强战斗力。90年代以来海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投入现役,使海军的作战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1.潜艇是各国海军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海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需求,立足武器装备试验改革实践,系统阐述了海军武器装备作战试验的基本概念、目标定位和典型特点,从想定筹划、检验内容、实施模式、手段方法、组织指挥、能力构成、实施流程、项目规划等方面提出了海军武器装备作战试验规划与实施过程,界定了开展作战试验评定的时机,并探讨了对采办决策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民海军已经走过5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战争形态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海军电子装备已经成为海军信息作战能力乃至综合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海军成立50余年来,海军电子装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仿制到自主  相似文献   

6.
张欣翼 《国防科技》1999,20(1):30-33
本文介绍了高技术的发展给海军武器装备带来的变化,对高技术武器在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生存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做了重点的阐述,并指出未来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各国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都在进行重新调整,大致趋于从远洋作战向濒海作战的战略转移,许多现役战舰的改进计划和新舰研制计划已经铺开,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基本动向是:①浅水作战能力已经成为大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军事需求:与此同叫,继续削减装备和采购数量,重视现役装备的改进:②中小国家海军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近海防御力量。弹道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战略核武器中生存能力最强的部分。日前研制的方向是:更小、更快、更隐蔽。法国“胜利”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相似文献   

8.
刘奎  常拉堂 《军事历史》2021,(3):105-110
冷战时期,美苏全球争霸,海军是苏联的主要作战力量之一.为对抗美国海军,苏联在冷战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概念,指引了海军装备的发展.冷战初期,苏联海军提出了"火箭核突击"作战概念,将战略核潜艇建设置于首位;冷战中期,苏联主要以"远洋进攻"和"饱和攻击"作战概念为主打造海军;冷战末期,苏联海军在国家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提出"区域性防御"作战概念.苏联海军作战概念和装备发展演变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广泛且深远,为未来其他国家的海军建设和发展留下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研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海军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主要是研究胡锦涛任军委主席以来关于海军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努力锻造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的重要论述,从中提炼并概括出海军指导方针论、海军战略地位论、海军奋斗目标论、海军建设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论、海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论、海军整体转型与军事变革和创新论、海军战斗力建设与科技兴训论、海军安全发展论等。这些重要论述及其理论观点,是对海军建设指导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期以来,水雷与潜艇一起作战,已成为来自水下的主要威胁。因为,二者结合既可用于防御,也可用于进攻。为此,各国及地区海军都在大力加强水下作战能力。韩国目前已把潜艇和反水雷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