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1月15日纽约时报的社论中告诫说,在美国的核战略作出任何修改以前,“应该进行比以往对这个战略辩论时更为广泛的辩论。” 告诫是针对国防部长J.R.施莱辛格五天前曾宣布,美国的核战略将包括对付军事力量的概念。在战略家们的定义中,对付军事力量是交战国家的军事力量都想摧毁另一方军事力量的行动。这种战略是大多数战略家所主张的,也是战争的通常的目的。但是,有把握摧毁——当前美国官方的核战略——重点是摧毁苏联的城市,大规模地杀伤市民。不管那一种战略,美国的目的是要制止核战争和核讹诈。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后的第一次审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关于核战争的威胁,现在还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在21世纪,核战争仍然是很实际、很可怕的威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严酷现实。”这话很值得深思。 20世纪七次核危机是核战争爆发前能量的积蓄 1945年7月16日,美国阿拉莫戈多核试验场一声巨响,宣告了核时代的来临。原子弹一问世,政治家们就迫不及  相似文献   

3.
报刊文摘     
“核冬天”理论新说 1983年提出“核冬天”论点的5位美国科学家最近指出,尽管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最近出现了友好气氛,但一次核战争可能对人类生存产生的问题如同以往一样依然存在。两个大国的战略核武器库依然存在而未触动,并可能起作用。他们说,核战争仍对气侯产生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1983年10月31日,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的名称是: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500名正式代表是来自美国、苏联等约20个国家的科学家、政界军界官员、环境问题专家等,还有上百名新闻记者参加。会上,由卡尔·萨根等5名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读了“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萨根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1971年,他在分析美国“水手9号”宇宙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发回的照片时,发现火星被其风暴掀起的尘埃遮盖,尘埃将大量阳光吸收,使火星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第一个核战争计划即《统一联合作战计划》出台的情况,分析了美国制订核战争计划的动因与程序及出台背景,并对其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6.
MX导弹是民兵式洲际弹道导弹的后续型号。美国国内对其必要性、基地方式及各种供挑选的方案进行了长期辩论。本文付印时,这场辩论已经快要结束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美国各盟国已经看到MX至少在1989年之前不可能全面部署。就是说,在1982年后的六年以上的时间内打开一扇“易受攻击之窗”,听任苏联用新型导弹把民兵式导弹通通报销掉。尽管如此,那些盟国除了对此感到有些沮丧外,却并不十分关心这场辩论。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其他行得通的办法来取代核威慑,所以美国这场辩论如何结束对能否维持华沙条约集团与北约组织之间的和平就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了。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国的三合一战略力量中的主力。假如找不到比民兵式导弹明显更有生存能力并更为有效的后续型号的话,美国为其友邦和盟国张开的核保护伞就有出现漏洞从而失去他人信赖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北约的整个防御战略就会变得一团糟,联盟中的某些成员可能要寻求别的躲避办法,也许是保持中立。 本文系美国一位最直言不讳而又很受尊敬的防御分析家所作,其中论述了美国MX辩论中的关键性战略问题。“国际防御评论”委托他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辩论的结果将在国际上引起戏剧般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为了增强中国的核战争能力,使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提出了向中国提供核战争指挥控制系统的计划。福特政府执政后,为了巩固中美关系,推动中美在事务层面的合作,又对这一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然而,由于福特政府内部围绕是否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存在分歧,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几度出现波折,这一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2001,(3):82-83
《生活时报》2001年2月6日报道 2001年1月底,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州的空军基地进行了军事演习,使星球大战从一个纯科学概念变成一个实际计划。“军事卫星”是美国最高优先级的军事通信系统,用于在核战争时期地面通信设施全部毁灭的情况下,统帅部继续指挥军队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但目前还没有确实的档案材料直接证明。6O年代中期以后,虽然毛泽东开始考虑是早打还是迟打,是小打还是大打,是打常规战争还是打核战争的问题,并已经有了“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的说法,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的提法。不过,毛泽东依据对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越来越严重的认识、对世界大战爆发周期性的认识和对核战争的认识,确实提出了这一基本思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而明确的提法是后人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基本思想所做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肯尼迪政府执政后,修改美国核战略,将战略打击的优先目标由城市转向军事力量,重视第二次打击力量的威慑作用,注意以"可控和灵活反应"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核战争。同时,结合当时的冷战背景,肯尼迪政府设想了美苏间三种形式的核战争,并制定了相应的战争计划。这些核战争设想,一方面反映了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固有的冷战思维——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集团"侵略扩张的本性"威胁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肯尼迪政府将根据"灵活、谨慎、可控"等战略原则来应对已经开始出现的美苏核均势的冷战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一年以前,里根总统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演说中提出了使世界免受弹道导弹威胁的希望。他具体地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我们的唯一目的……是寻求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 里根总统把实现上述目标建立在最近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他认为,这种进步有史以来第一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即能够通过有效的防御,而不是单纯靠报复威胁来增强威慑力量。他决定,美国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我认为这是对的。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当权者曾多次扬言并打算对中国扔原子弹,核战争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军事目标是根据1953~60年间形成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制定的。六十年代以来,苏联人主要是以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敌。大约在1967年,战略火箭军采纳了预警发射的战略思想,主要是针对美国的。 苏联的军事政策有三个方面:(一)一旦美国和北约组织发起进攻,苏联人将采取的行动。(二)一旦和平共处的政策失败了,苏联应该有足以发动并打赢一场核战争的军事和经济的态势。这就是说,靠进攻和防御的双全能力去打败敌人;也就是,要打人家,就要准备应  相似文献   

14.
崔莉  薛峰 《环球军事》2011,(3):44-47
1962年,苏联暗中向古巴运送了可携带核弹的SS-4和SS-5地对地导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了战略平衡。随后的“摊牌”被美国称之为“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一度把世界拉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相似文献   

15.
核武器自1945年问世以来,真正用于实战只有一次,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核轰炸。但实际上,战后半个多世纪,美国和苏联为争夺世界霸权,曾一次又一次挥舞核大棒,把人类推向核战争的边缘。1977年,美国政府解密了一份代号“扣球”的绝密作战计划。该计划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9年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当时美国具有核优势,苏联是主要敌手。“扣球”计划总方案为:1957年1月1日美军发起全面进攻,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军与盟军配合,通过核袭击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并通过在欧洲大陆西部实施战略进攻和在远东实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试图告诉世人,印度的核按钮被控制在这样一位迟钝、健忘、呆弱的老人手里,随时都有爆发印巴核战争的危险性,以进一步制造核恐怖的紧张气氛,使印度无休止地处于国际社会的重压之下。  相似文献   

17.
战后初期(1945—1949),由于美国独家拥有原子弹,这就促使美国对其军事战略做出重大的调整与修改;这种调整与修改主要体现在国家安全概念的转变与美国战略空军的建立,从而构成了美国进行核战争的战略前提。随着战后美苏关系的不断紧张,美国军事战略的制订者从未来美苏之间爆发战争的假想出发,开始考虑对苏使用原子弹问题。然而,对这种战略的实施却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对苏核打击终究只能是美国战后军事战略的一种设计  相似文献   

18.
1983年3月23日,罗纳德·里根在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讲中提出,为应对核弹威胁、阻止热核战争爆发,美国必须研发和部署导弹防御能力。如今,美国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部署了数十套陆基拦截系统,而它们仅仅可能具备拦截来袭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为了实现里根的“遗愿”,美国国防部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机载激光武器,在弹道导弹防御中不断加大定向能武器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9.
王忠 《国防科技》2006,(1):46-5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以核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使战争形态先后步入了核战争时代、高技术战争时代和信息战争时代。美军因应时代战争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军事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军事成就,为建立和维护美国的霸权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观二战以来美军的多次军事改革,既有着一脉相承的共性,又有各具千秋的时代特点,但就其规模和深度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次。核战争时代的军事改革:喜忧参半二战末期,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绽开的黑色蘑菇云,标志…  相似文献   

20.
1972年5月美苏两国签订了“苏美关于限制反导弹防御系统的条约”和“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临时协定”1973年6月又签订了“防止核战争协定”。美苏两霸“限制”“防止”口号叫得震天响,而它们追求核优势和准备核战争的劲头却有增无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