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近年来,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整合信号模拟与监测、电子对抗、电磁兼容测试等专业优势,开展了复杂电磁环境构建及适应性测试的理论研究及关键核心设备的研发,形成了从内场到外场的复杂电磁环境构建及适应性测试的成套解决方案。复杂战场电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战场空间内,由空域、时域、频域、能量上分布的多类型、全频谱、高密度、动态交迭的电磁辐射信号构成的电磁环境。其特点为在时域上突发多变、空域上纵横交错、频域上拥挤重叠、能量上为密度不均的环境。在市场需求推动下,203所开展了复杂电磁环境计算机仿真、电磁环境模拟、信号监测、适应性评估以及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战场电磁环境的定量描述与模拟构建及复杂性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战场电磁环境定量描述与可视化表达、战场电磁环境模拟构建的内容,提出了军用有意电磁辐射和战场背景电磁辐射模拟仿真的建模方法。在战场电磁环境复杂性定量分析方面,将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分为一般复杂性和特定复杂性,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国内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的问题,开展复杂电磁环境模拟技术的顶层设计研究。首先,简要综述国内外电磁环境模拟技术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复杂电磁环境模拟技术在顶层设计、理论方法、技术途径和基本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电磁环境预测、生成、集成与控制、监测以及评价五大环节阐述复杂电磁环境模拟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功能、技术组成和相互关系,分析梳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完善的复杂电磁环境模拟技术体系。为解决电磁环境模拟的一体化和标准化问题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的逼真度直接影响到舰船武器装备试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影响到武器装备对未来作战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研究与实战环境具有较高相似度的舰艇武器装备试验电磁环境的构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海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组成及主要特点,按照试验贴近实战的原则给出了试验复杂电磁环境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并分析了电磁环境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研究成果可为舰艇武器装备试验复杂电磁环境的构建提供方法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电子对抗侦察卫星对海上搜索警戒雷达的电磁信号侦察有其独特优势,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卫星的重访周期、覆盖范围等方面,缺少卫星对信号侦察能力的定量分析。通过分析舰船雷达信号在空间的功率密度分布,构建了电子对抗侦察卫星对海上搜索警戒雷达的侦察模型,将三型典型海上搜索警戒雷达的相关数据带入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持续侦察时间,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6.
雷达电磁环境仿真是设计和评定星载雷达侦察系统技战指标的基础.分析了卫星侦察雷达电磁环境,建立了PDW形式的雷达脉冲模型,开发了卫星侦察雷达环境仿真系统.该系统能够模拟卫星侦察完全截获状态下的包含各种体制雷达信号的电磁环境,为卫星侦察雷达信号的研究提供了环境平台.  相似文献   

7.
电磁环境模拟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在训练场区建立一个近似于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以满足导弹武器系统在近似实战中进行综合作战效能与适应性检验.首先分析了训练场区电磁环境的特殊性,重点对基于PXI总线的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军事模拟首先要有军事需求,合理的提出战场电磁环境的信息项目是进行电磁环境模拟的第一步.本文立足现代信息条件下的作战实际,针对不同层次指挥员的需要,提出了战场电磁环境模拟需要的各项技战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电磁环境建模方法难以准确地描述电磁环境动态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动态电磁环境建模方法。首先分析了电磁环境建模的层次结构;然后建立了通信电台、雷达、侦察站、干扰站的Agent实体模型,建立了Agent行动模型和Multi-Agent系统交互模型,解决了个体Agent模型设计中的感知、动作、决策及实现方法上的问题。最后设置某仿真场景,利用Netlogo仿真平台建立仿真验证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表明了应用Multi-Agent建模方法解决电磁环境的动态模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构建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城市防空作战体系,涉及内容广泛,意义重要,必须整合防空区内陆、海、空、天、电等防空作战资源,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联为一体,使整体防空作战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防空作战体系潜在作战效能。目前来看,尚需着力解决好指挥中心建设、侦察预警配系和信息网络构建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复杂信号环境下雷达对抗情报侦察面临的信号分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站协同侦察的雷达信号分选新方法。根据不同位置雷达的脉冲信号到达两个侦察接收站的时间差不同进行信号分选。在满足误差的要求下,求解该方法的分选模糊区域,分析分选性能。调整布站,优化分选性能,提高分选准确性。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制约雷达对抗情报获取中的信号分选瓶颈难题。  相似文献   

12.
雷达侦察主要通过无源侦察接收设备对空域中敌方雷达辐射源信号进行检测,若要实现对敌辐射源信号的截获,基本条件就是敌雷达信号能量能够达到雷达信号侦收设备的截获灵敏度。然而现代战场中,电磁环境复杂多变,敌雷达信号往往被干扰信号、噪声等掩盖,导致侦收设备漏警概率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雷达信号截获判断的方法,增大了截获信号的输出信噪比,解决了由于噪声过大掩盖的雷达信号的侦收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前端截获部分,大大降低了截获系统的漏警概率,保证了整个截获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侦察机构的特点,将智能主体(Agent)的理论应用于侦察模拟训练系统的开发。分析了侦察机构的能力组成,将侦察机构的能力分为六个部分:智能能力;侦察能力;机动能力;通信能力;隐蔽能力;作战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侦察机构智能主体的结构和系统体系结构。经开发原型系统验证,模拟系统可以正确的反应战场上侦察机构的功能和特性,该方法可以满足侦察参谋的情报处理训练、侦察效能和侦察战法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虚拟战场电磁环境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某地空反辐射导弹武器仿真系统中虚拟战场电磁环境仿真分系统的实际需求,对仿真系统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LA)具体设计和实现了相应的仿真系统。仿真实验表明,该仿真系统产生的作战想定和电磁环境能够满足某地空反辐射导弹武器仿真系统的要求,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舰载传感器或武器系统论证、设计、试验、评估、训练等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对新型舰载警戒探测与跟踪雷达中频信号模拟器的系统体系和组成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重点研究了软件无线电在雷达中频信号模拟中的应用、雷达电磁环境和目标回波仿真等一些关键技术,包括目标航迹模拟、目标回波模拟、杂波信号模拟、雷达接收天线仿真、雷达天线方向图仿真等.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和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较逼真地实现了海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中频信号的模拟.  相似文献   

16.
针对雷达对抗侦察装备综合作战能力对电磁环境的依赖性,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的雷达对抗侦察装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作战能力的幂指数评估方法。通过对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作战任务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表现进行分析,确定装备作战能力指标;利用ANP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指标相对的权重;把该权重作为各指标的幂指数,计算雷达对抗侦察装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指数;最后结合某型装备多次不同环境下试验的数据,对该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船艇模拟训练指挥控制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某型船艇模拟训练系统的研制,讨论了指挥控制分系统的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分析了系统模块化的构建,并对所涉及的船艇信息库及自然环境库、异构系统间的网络通信、船艇兵力行动的仿真等关键技术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复杂战术背景下船艇进行综合模拟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通信对抗中,对目标跳频信号进行有效检测是对该信号进行后续处理及实施干扰的前提,利用信道化检测方法实现对跳频信号的盲检测。侦察方作为通信非协作接收者,无法与目标信号发送端实现时间同步,导致信道化检测方法性能不佳,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简单高效的判决门限改进算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算法,虚警概率显著降低,在信噪比大于-2 dB时检测概率有一定的提高。最后给出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信道化检测方法性能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超短波通信是军事通信中广泛应用的通信方式,如何根据应用需要建立适合的网络与通信模型是作战建模与仿真中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当前超短波通信建模研究的现状,在详细探讨建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超短波电台网网络模型,给出了有效通信距离简化模型,以及考虑战场电磁环境和地理环境的通信链路质量模型,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作战模拟中超短波通信效果对于作战效能影响分析的问题,简化了模型设计,提高了模型应用性,也为短波、微波、卫星等其他类型网络模型设计提供了参考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