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移,已成为世界许多军事强国加强国防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我国,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移也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推动军民技术的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工业》2013,(4):32-33
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承担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重要职责的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实现军民融合和富国与强军统一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宽军民融合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和扩大国际合作,加快后勤保障社会化;应充分考虑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共同需要,通过军事经济技术与民用经济技术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国防领域中民用经济技术效应的最大化和国民经济技术领域中国防效应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13,(11):46-46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军工系统每年产出大量科技成果,积极推动先进、成熟、适用的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索军用技术转民用的市场化途径,发挥技术市场促进军转民的中介服务功能,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开展了军转民技术交易试点工作,选取了6家军工企业和高校为试点单位,以2012和2013年《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中收录的专利和技术成果为重点,兼顾试点单位的其他优秀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5.
军工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的道路是实现军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以军品业务为主的军工集团公司来讲,实现军民结合就是要建立军民两用创新型的企业,利用国防和民用两个市场。要实现这种转变,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技术转移实现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实现技术利用的最大化,并获得技术研发活动收益的最大化。一、军工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我国军工技术转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防科技工业已向民用部门转移了3万多项军转民技术和产品,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军工技术转移工作也存在许多…  相似文献   

6.
要把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国防科技成果办公室林守和平利用军工技术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军工技术转民用,不仅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军用技术造福于人类,而且也有助于巩固世界和平的稳定。这次第三次解密742项国防科技成果,是我们促...  相似文献   

7.
将国防科技成果适时地向民用生产和经济领域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发达国家走军民兼容之路的具体发展战略。鉴于我国目前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环境不完善、成果转化过程缺少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应根据系统工程和技术经济的原理,从国防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具体条件及环境出发,从宏观支撑体系和微观管理体系两个方面构建我国国防科技转化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将面临着推动国防军工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的双重战略性任务。不断改善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促进军地经济融合发展,不仅关平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相似文献   

9.
军民两用技术因其在军用与民用领域的广泛适用性及巨大的经济价值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贸易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军工体系改革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军民两用技术因其在军用与民用领域的广泛适用性及巨大的经济价值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贸易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军工体系改革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国家的主导下,促进民用信息产业与军工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民用信息产业与军工信息产业的技术、人才、资金、设备、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形成军民一体化发展的信息产业,不但有利于形成军地共同发展的合力,还能够大力促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应用。我国网信军民融合的优势和障碍(一)我国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网信安全产业链我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行业  相似文献   

12.
苗宏  周华 《国防科技》2007,(9):62-64
军民两用技术因其在军用与民用领域的广泛适用性及巨大的经济价值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贸易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军工体系改革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目前,走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前列的国家,普遍重视军民兼容、军民结合,以军事领域的先进技术转为民用,促进民用经济的发展,以民用领域的先进技术转为军用.促进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民技军用",是将相对成熟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经过适应性开发研究,应用于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军事需要的技术开发活动。通过民技军用,可以吸引各种渠道资源,特别是民用技术资源进入国防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可以促进解决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输血"转为"造血",促进我国军工技术产业升级,进而构建完善的军民两用技术体系及产业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快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注重发挥高新技术在科技强军中的重要作用,军民团结协作,为国家安全提供高科技支持。”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其中强调捐出:“要积极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用与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大力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使国防科技和装备建设根植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之中,有助于新兴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非常…  相似文献   

16.
积极引导民品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促进装备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工企业利用其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军转民科研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军工企业进行“军转民”的过程中,世界军事科技的发展又为我国军工业提出了一个新的紧迫课题“民转军”,或者说是“引民入军”、“军民两用”、“寓军于民”。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20世纪,军事技术的发明突飞猛进,有几十项重大发明,包括喷气式发动机、雷达、核能、卫星以及塑料技术等,在保证满足军事目的的同时,全都转化为民用,其产品在民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国民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7.
杨清淦 《国防》2006,(9):39-4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中有许多是军民共用的专利技术,具有重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对于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技术大多拥有专利,受国家专利制度的保护,专利的独占性给这些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带来障碍,使民用技术转为军用的成本升高。在目前我国军费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要加快国防建设步伐,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实施民用专利国防强制许可势在必行。一、建立民用专利国防强制许可制度的必要性民用专利是相…  相似文献   

18.
美国“引民入军”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工生产国。为了促进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资源优势互补、整合国防工业基础与民用工业基础,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防工业基础的商业化,促进民用产业参与国防生产,引导民用科技工业的成果向军用领域转移。为了改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为了建立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新体制,我们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军民两种资源的双向流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引民入军"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工业》2007,(10):44-45
近几年来,核电、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等工业标准在促进和引领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互动发展,保证国家专项工程顺利实施,确保国际合作顺利开展,实现跨行业协作并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国防技术基础》2009,(8):25-25
从标准的法律属性分,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我国加入WTO以后,强制}生标准可能会被列入技术法规范畴。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围绕主导产业(核能利用、民用卫星、民用飞机、民用船舶和民用爆破器材),存在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