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特色国防研究领域繁荣兴旺、硕果累累。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年轻学者围绕国防理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国防教育、国防法制、周边军情、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以及总论等10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作一个学术研究概述,为学界以后的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学术资料。本期发表国防理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等3篇。  相似文献   

2.
国防动员研究在国防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研究对象广泛,是综合性、交叉性强的系统科学。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我国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防战略态势的发展变化,学界对国防动员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根据国防动员实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创新拓展学术范围,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动员理论研究体系。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迎接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的形势下,针对如何应对国防动员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学术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理论,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兵》2008,(1):4-6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战线的同志,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十七大关于“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的具体部署,必须坚持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中加以思考和谋划,统一思想认识,校准历史方位,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深化改革创新,切实把这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4.
国防后备力量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经验之丰富,均为世界军事史所罕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围绕着中国特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着眼于在高技术战争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术界作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经验,创新了理论,积累起了丰富绰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积极整合军地资源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创新后备力量建设发展模式,提高后备力量建设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应以长效融合社会人力建设资源、积极聚合军地装备物资资源、有序衔接国家危机管理资源和科学统筹区位特色优势资源为突破,培育专业常态的国防后备力量组织结构基础,完善多边联供的国防后备力量行动保障体系,搭建双应一体的国防后备力量动员使用平台,形成系统完备的国防后备力量全局任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白恩培 《国防》2011,(4):17-18
"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后备力量调整改革,不断加强国防动员基础建设,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动员准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治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为富国强军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于占唐 《国防》2008,(7):43-44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党的十七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总目标.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握机遇,坚持改革,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军事革命,面对未来的信息战,重如“半壁江山”的国防后备力量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加强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势在必行,也势在必成。认清势在必行的紧要性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是指除现役部队之外可用于信息化战争动员的人力、物力。也就是说,经过准备,可根据信息战需要,  相似文献   

10.
车华松 《国防》2013,(10):46-48
“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新时期国防动员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当前加强国防动员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国防动员系统必须适应使命任务的新拓展、新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质量建设,努力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边疆省区国防动员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新生 《国防》2016,(9):24-26
当前,随着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防动员由过去的"条块分割"时代走向了"整体建设"之路.面对形势、职能、使命、要求的变化,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必须牢固确立改革强军思想,积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特点,把握新规律,坚持"五个当好"和"四铁"要求,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邢建华 《国防》2010,(1):42-44
国防后备力量成建制成系统动员建设,就是根据动员任务,依托地方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地方一些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系统的人员、装备、物资、技术和设施等动员资源,基本按原有建制整体性使用的动员建设模式。国防后备力量成建制成系统动员建设,强调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路子从白成体系、自我完善的发展模式,转到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建设质量效益上来。  相似文献   

13.
江勤宏 《国防》2007,(4):31-33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整顿是巩固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国防后备力量组织整顿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任务牵引,优化布局结构,整合各类队伍,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打牢国防后备力量快速动员和遂行应急应战任务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既充满机遇和希望,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有效破解发展难题,锐意改革、乘势而为.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各项建设和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周文春  李路遥 《国防》2013,(3):32-32
为系统总结往年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工作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理清思路、明确任务,促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共云南省委近日召开议军会议,就如何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基层武装部达标、国防动员信息化、兵役工作、民兵转型建设等大项工作科学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认为,过去一年,全省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战线的同志,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十七大关于"增强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江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贯彻江主席的这一重要思想,必须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谋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建印 《国防》2013,(7):28-30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富国强军的宏伟蓝图,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级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一、确立与强国梦相一致的国防梦  相似文献   

19.
元旦前夕,云南省军区党委召开议战议训会议,研究破解新年度国防动员工作瓶颈的措施。为探索新体制下动员后备力量服务备战打仗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维 《国防》2013,(5):26-2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习主席强调:要牢记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这些深刻论述,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十八大精神和习主席重要指示,必须紧紧扭住核心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