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海洋强国,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装备先行。这就要求船舶工业勇担历史重任,抢占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我国广泛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立体化的物质保障。新的使命事实表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600多年前,我国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依托明朝强盛的造船业。没有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造船能力作保证,郑和远航就难以保持每次出航编队拥有舟船200艘左右的规模。近代以  相似文献   

2.
15世纪的中国并不缺少先进的航海技术.也不缺少精通航海的人才,但由于政治因素与战略因素,中国政府在15世纪中叶放弃了海上贸易。排斥海上力量的发展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对海上力量发展的漠然态度才导致了中国航海大国地位与航海技术领先地位位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造船人为建设强大海军而努力奋斗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目前我国海上军事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海洋权益维护面临巨大威胁。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建立一支具有强大防御能力的海军力量。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无论在舰船制造、舰队航海、海军武器,或者在海军军事思想等方面,均不断发展、创新,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中国还是世界古代海军发源地之一,二千年间一直是太平洋上的海军强国。中国历来就是海洋大国。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既拥有辽阔的陆上,又具有浩瀚的海洋国土。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萌发了自己的造船和航海事业,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c海洋既是天堑又是通途。中国不仅与东北亚、东南亚是海上近邻,而且与美洲、大洋洲隔太平洋相望,中国面临着宽广、复杂和多方位…  相似文献   

5.
《国防科技工业》2004,(7):32-32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五年以来,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一是以船型开发为重点,加快产品创新,消化吸收了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核心技术,中标国内首个LNG项目,实现了中国造船史上又一个零的突破。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被国际造船界誉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集中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中船集团先后投  相似文献   

6.
傅小强 《环球军事》2011,(16):40-41
巡弋在浩瀚海洋的钢铁战舰是世界各国引以为荣的象征,各国无不希望自己的航母能有一个独特而响亮的名字。而作为当今战场上最强大的“海上霸王”,航空母舰更被视为体现一国综合实力的标志。因为历史传统、民族感情、现实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采用了不同的命名方式,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7.
位于长江出海口的江苏省太仓市,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 600多年前,这位明朝航海家率领水军从这里走向海洋,播撒和平友谊种子,向世界展示了明朝水军的风采。 600多年后,在郑和船队启航的古渡码头,一支身穿迷彩服的矫健队伍,年年由此誓师出征,在海上练远程支前保障、遂行多样化任务,成为一支远近闻名的海上支前劲旅。这支队伍就是太仓市海上民兵应急大队。  相似文献   

8.
明代郑和(1371~1433)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海军将领。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领一支强大的舟师,七下西洋,最远航程达6千海里以上,到达过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舟师组织严密,战船种类齐全,武备精良,航海技术先进,在当时是举世无匹的。郑和舟师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和海军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和海军史  相似文献   

9.
由于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 远,战列舰自诞生以来便成为海上最强大 的作战武器,是名符其实的海上巨无霸, 其垄断海上终极武器地位直至第二次世界 大战,长达数百年。本文介绍的英国海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场古代"世界级"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确立了斯巴达的霸主地位,彻底改变了古希腊世界的政治格局。在这场战争中,斯巴达改变了以往陆权主导的战略理念,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通过"海陆并举"的方式战胜了雅典。世界历史中,凭借海权改变国家命运的事例屡见不鲜,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关于“船舶工业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的科技资源,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引进──出口──创新──再出口”的科技兴船之路。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发了数百型船进入国际市场,使中国的船舶进入了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船份额从1982年占世界的0.8%上升到1995年的5%,造船地位从世界排序的第17位上升到第3位,造船产量从34万吨上升到190万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前已研发出一系列陆基反舰导弹系统,能为其提供强大的海上拒止能力。中国海上拒止能力的不断提升将给美国及其西太的盟友造成极大压力。美国当前已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对世界上任何海域进行有效控制了。另外,中国大力发展航母、战机和潜艇项目的事实也表明,中国希望在未来增强海上控制和力量展示能力。对中国来说,发展陆基反舰导弹系统有三大优势:首先,陆基反舰导弹是一种可控的威慑武器。  相似文献   

13.
龙卷 《当代海军》2000,(5):14-15
随着航海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以控制海洋为直接目的的海上战争,成为各大国争霸世界的主要手段。纵览近、现代海战史不难发现,几乎每一场大海战,都对一个大国的兴衰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海战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国防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龙卷 《当代海军》2000,(9):14-15
随着航海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以控制海洋为直接目的的海上战争,成为各大国争霸世界的主要手段。纵览近、现代海战史不难发现,几乎每一场大海战,都对一个大国的兴衰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海战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国防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人议论纷纷。或曰会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威胁,惊呼“狼来了”,或自以为是,不以为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参加国际竞争究竟怎么样?中国的企业会不会被冲垮?不用争论,中国有现成的样板。那就是中国的船舶工业。中国船舶工业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至今已二十余年。其不但没有被竞争挤垮,而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年造船产量从1980年的40万吨发展到2000年的300多万吨,手持订单、年造船产量从1982年的世界第十七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已能建造从万吨级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当世界把目光投向海洋的时候,中国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海上强国。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 中国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机遇,以新兴科学技术为动力,大力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连几年关于海权和海洋意识的文章已经不少了,很少有人从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去探讨中国近代在海上落后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历史上的中国在海洋上曾经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早于西方半个多世纪就开始了远洋航海活动,并且在没有卫星定位的情况下,依靠原始的导航技术就画出了相当精确的航海图。然而,中国又的确曾在海洋上失落了很长时间,并且深受有海无防之苦。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十分重大也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本文是笔者边学习边思考,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角度,试着对这个问题进行的解答。同时, 也对时下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这个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因为笔者有一种紧迫感:中国的未来不能没有海洋;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海上作战新平台众所周知,现今世界海上最大的作战平台,恐怕要数航空母舰了。而在服役的世界航母当中,又当数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核航母为最大。然而,这种局面在不久的将来,将要被打破,“尼米兹”级不再是“海上巨无霸”。那就是在21世纪的海面上,将要出现的一种比航母更强大的战斗平台——联合机动式海上基地,俗称“战斗岛”。目前,按国外军事研究部门想定,“战斗岛”将是一种依靠自身动力装置,可在海上远航的超大型机动平台,由多个模块搭建组成,长约1500米、宽约150米,将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能力不断扩大,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同样,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船艇工业和市场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前景一片光明。 船舶与船艇,前者一般指海上大型船只,它包括各种大型货轮、油轮及游船;后者一般指40米以内的各类游艇、高速艇及工程船只和渔船。由于船艇的主尺度较小,通常以玻璃钢、铝合金等重量轻、强度高的非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海上岛国,日本在发展海上兵力方面不遗余力。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已成为一支兵种齐全、装备先进、具有强大反潜护航作战和远洋机动作战能力的精干部队,是目前亚洲乃至世界上实力最  相似文献   

20.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建设强大海上军事力量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的装备体系建设新模式。针对未来信息化战争体系对抗的特点,在研究中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海上军事力量装备成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并讨论了海上军事力量装备成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