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伴随美陆军2021年3月发布《陆军多域转型:准备在竞争和冲突中取胜》,2021年12月发布《路线图2028-2029》,美陆军开始向预备大国间军事冲突全面转型,其核心在于组建多域任务部队、5类师级编制(下文简称新五师)和未来司令部。美陆军编制体制改革的背景此次美陆军编制体制调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  相似文献   

2.
1998年,美国《国防报告》首次提出了“军事转型”的战略构想。2003年4月,随着转型规划指南的相继出台,美军的转型工作就此全面展开。工程兵作为陆军的一个重要保障兵种,其转型工作也随之启动。2001~2002年,美军工程兵先后出台了《工程兵战略构想》和《工程兵白皮书——迈向目标部队》等文件,最近,又出台了《未来工程兵部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国陆军加快了向目标部队转型的步伐,在发布的《目标部队概念》白皮书中强调:作为单独行动和地面作战部队的补充机动力量,目标部队要具备建制的实施垂直包围和空中突击的能力。所以,为达成未来目标部队所需的垂直包围和机动能力,陆军航空兵的建设也驶上了“转型”之路。 加速实现陆军直升机的现代化 早在2001年9月,美国陆军就推出了淘汰老式直升机和改造保留下来的部分直升机以及缩短采购“科曼奇”直升机时间的陆航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美陆军一直在筹建一支称之为“21世纪陆军”的未来部队,它以信息高技术为其主要特点,战斗力更强,杀伤威力也更大。它将通过3个途径来实现:(1)改编陆军机关和院校;(2)改编陆军战斗部队;(3)将信息时代技术运用到部队建设中去。同时,还将开展6种作战行动:(1)投送部队;(2)保护部队;(3)主宰信息;(4)调整作战空间;(5)遂行决战;(6)持续作战,并向其它作战行动过渡。文章重点阐述了其中的第3,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美军每年一度的“草原勇士”演习为背景,详细地分析21世纪陆军机动部队作战的特点及战场环境,描述美陆军为21世纪战争而设计的这支部队的结构和能力,信息在作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部队的数字化和新式武器装备对部队作战能力和战场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97年11月美陆军曾推出了“组建21世纪重型师”的方案,但同时宣称这种重型师仍不是美国21世纪陆军所需要的最终形式。而今,美军又推出了组建陆军中型部队的方案。美陆军所指的中型部队是介于重型和轻型部队之间的部队类型,其作战辎重明显小于重型部队,但在战场机动、火力和防护能力上又远大于现有的轻型部队。美军为什么要组建中型部队?中型部队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型部队计划又包括哪些内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美陆军发展中型部队的背景处于世纪之交的美军正积极寻求未来战场的主动权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欧洲的威胁相对减少,但在巴拿马、海地、索马里、海  相似文献   

7.
美国陆军转型计划已经实施了整整5年。实践证明,陆军转型将是一个极为艰难曲折的历程。这不仅仅是因为陆军与其他军种相比,兵种多样,历史包袱更沉重,所以转型的难度更大;还因为陆军肩负着繁重的军事任务,尤其是全球反恐作战任务。目前美陆军仅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执行作战任务的部队就达到12.5万人, 旷日持久的伊拉克战争使转型和战备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做到转型和战备两不误,一直是美陆军近年来苦苦寻求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2004年1月28日,美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上将向美国会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美陆军编制体制改革计划。这项全面的编制改革计划将动摇美陆军以师为基本作战单位的传统编制体制,代之以旅为基础的模块化编制体制,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作战需要。美陆军将其称为“50年来最重大的整编计划”或“陆军的模块化再设计”。  相似文献   

9.
外军士兵统综述之二——美军“勇士”士兵系统(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标部队勇士”“目标部队勇士”的提出目前,美国陆军正在向“目标部队”转型,这是美陆军参谋长埃里克·新关将军上任之初对陆军建设提出的构想。新关非常重视提高陆军应付冷战后全球小规模冲突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陆军从美国本土部署到全球任一热点地区的时间为:96小时内部署1个旅,120小时内1个师,30天内5个师。陆军的转型工作在此目的下展开,并将在2010年建成第一支目标部队。“陆地勇士”之后的下一代士兵系统也因此被命名为“目标部队勇士”(Objective Force Warrior)。2001年,陆军负责研制士兵系统的主要机构之一——美陆军士兵系统司令部设在马萨诸塞州纳蒂克的纳蒂克士兵中心提出  相似文献   

10.
美陆军2001年版FM3-0号野战条令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陆军实施近距离作战的能力与他们决心这样做的意愿相结合,是打败敌军或控制局势的决定性因素。”为了适应“全维作战”的需要,美陆军将大约3000架先进直升机列装未来目标部队,使其分担大量的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任务,为目标部队提供真正的近距离支援,减小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战斗的风险。但是,随着现代防空技术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大潮中,德国国防军开始了德国统一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军事变革,德国陆军也正在向“未来陆军”转型。这次军事变革不仅仅是组织结构的调整,而且是一个涉及作战任务、装备计划、战役战术和军事技术等,内容广泛、历时约10~12年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陆军的编制结构、装备体制、人员数量、作战能力、经费投入、装备的技术政策和发展方向都要进行重要的调整,从而塑造一个能掩护地面、空中和海上部队,担负纵深作战和撤离作战、维和与特种作战,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给予士兵和公民更多安全保护的、具有全谱作战能力的“未来陆军”。  相似文献   

12.
程妍妍 《国防科技》2017,38(4):068-074
为深入研究美陆军数据战略目标及实施策略,为我军数据战略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对美陆军2016年发布的最新《陆军数据战略》进行分析,指出其目标是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可获取、可信任、可理解和互操作,并对美陆军数据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剖析,指出美国陆军数据战略推动的是美军军事作战理论转型,从"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作战理念,其核心意图在于以数据优势实现指挥决策优势。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1月,美陆军出台《目标部队构想》,明确提出加快陆军航空兵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陆军执行战争和非战争任务的能力。其中,航空兵现代化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斥巨资锁定AH-64“阿帕奇”、UH-60“黑鹰”、OH-58“基奥瓦”、CH-47“支奴干”等四种武装直升机,在2004年底之前打造出陆军战斗航空队新阵容。美陆军希望通过发展以上四种“拳头”机种装备未来的战斗航空队,规范其战斗编成,消除过去因机种繁多而导致共通性差的弊端,进一步提高联合执行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陆军拱项石概念》是为了适应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变化需要,推动陆军转型建设的必然结果。该文件共有四章,分别介绍了《概念》制定的目的和前提,分析了美国陆军面临的作战环境,阐述了概念的核心思想和支撑理念,设想了未来陆军实施的主要作战行动。应当看到,文件确定了未来美国陆军的发展重点,为陆军构建概念框架、组织部队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21世纪战士”、“21世纪勇士”、“21世纪作战网”3个方面描述了美陆军21世纪的训练前景。作者认为,21世纪的美陆军训练体系将是一个学校和部队相结合、覆盖整个陆军的交互式联网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6.
美陆军一直在为筹建“21世纪军”及“下下个世纪陆军”作准备。他们预测未来,组建试验部队通过一系列战斗试验进行分析论主。他们有具体的未来指挥官培训计划,强调指挥官要有清楚,明确,易懂的作战意图,并突出信息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与此有关内容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7.
美国陆军正在经历一场50年来最大的转型。编制体制的变革——从以师为基本作战单位的“精锐陆军”体制,转变为以旅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模块化体制——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美陆军野战炮兵编制的模块化转型也与之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战场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力量"倍增器",是构建未来陆军作战体系的核心和纽带。从未来战场信息系统的作战需求出发,分析了美陆军战场信息系统的迭代过程、各阶段主要特征及典型系统;探讨了美陆军战场信息系统的发展思路和途径,以期为我国陆军战场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美国陆军转型的焦点是,进行快速的力量投送和决定性的作战行动,以应对“反进入和区域拒止”威胁,与不同类型的敌人展开较量。陆军转型集先进技术、创新的军事系统与作战原则、重组灵活的部队结构于一身,完全可以说是另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新一轮“军事革命”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美国陆军转型分近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建设“传  相似文献   

20.
资讯     
《军事文摘》2023,(9):4-5
<正>美陆军未来司令部着眼于现代化新架构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3月29日报道,陆军正制定2040年的愿景规划,考虑新的技术优先事项,并将在3个月内提交一份报告,由陆军部长和参谋长进行审批。美陆军此前已经为2030年的陆军确定六大优先事项,对应定位导航授时与合成训练环境等8个跨职能小组。美陆军未来司令部司令雷尼表示,未来几年一些跨职能小组将过渡到陆军训练和条令司令部,以便增加新计划,加快推进陆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