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宜良县人武部多年来倾心扶贫,真心帮困,先后投人扶贫资金4.2万多元,解决问题40多个,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使挂钩扶贫点——耿家营乡箐门、箐口两个苗家山寨通了公路,点上了电灯,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电视。人均纯收人达到1000多元,人均有粮436公斤,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  相似文献   

2.
古富村坐落在云南省永平县城东部的万宝山下,辖1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散居着彝、白、傈僳、侗、汉等五个民族,320户1444人。农户商品意识低,科技落后,干旱缺水,山民们守着大山,过着穷日子。1996年,全村人均占有粮不足400公斤,人均年收入只有612元,是永平县的扶贫攻坚村。  相似文献   

3.
景洪市勐旺乡岔箐河村是市人武部挂钩扶贫点,该村交通闭塞,山高路陡,地理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1998年,市人武部把其作为扶贫帮困挂钩点,经过近4年的努力,该村人均粮食达到930公斤,人均收入达600元,全村23户人家脱了贫。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箐村近年来在区人武部的帮扶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村民生活得到了提高。大河镇大箐村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贫困山村,全村652户251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0%。2003年以来,区人武部围绕地方经济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挂钩扶贫大河镇大箐村。首先,抓"希望工程"。积极协调资金30余万元,修建了八一希望小学(现有教师6人,学生190人),今年"六一"儿童节,又为该校购买了100套13000多元的桌椅,现在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其次,抓"富民工程",积极开展"投身大开发,建设新农村"活动,协调资金100余万元,修建乡  相似文献   

5.
李云 《宁夏科技》2001,(1):16-17
宁夏党委、政府为了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百万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组织实施了“双百扶贫攻坚计划”,特别是“九五”以来,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到 1999年底已实现了基本解决南部山区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人均纯收入达到 1107.6元,人均有粮 373公斤,贫困人口从 1995年底的 132.8万人降至 20.9万人,贫困面由 69.9%降至 9.7%。   为配合宁夏扶贫攻坚任务的落实,多年来科技扶贫工作面向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为解决群众温饱…  相似文献   

6.
贡山县人武部1996年把本县捧打乡永拉嘎村一社作为扶贫挂钩点后,从扶志气,激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勇气入手,切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通过5年多的努力,使该社大多数群众摆脱了贫困,至去年底,全社人均纯收入1109元,人均占有粮食554公斤,达到了县委、政府规定的脱贫标准。  相似文献   

7.
2000年3月18日,云南省曲靖市扶贫工作会议正在进行,一份来自乌蒙山深处的贫困报告,让曲靖军分区司令员郭华文、政委李作久心里不能平静。 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平均海拔2700米,全年气候冷凉,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人均有粮不到350公斤,收入不足400元……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兴仁县新马场乡长箐村,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贫困山村。1992年,人均占有粮130公斤,人均纯收入460元。1993年以来,该村群众在村党支部书记、民兵干部左克光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猛攻千古石,细抠万年土,通过劈山造良田、发展种养业、修路办教育等,发生了"昔日石旮旯,今日米粮仓;昔日光坡坡,今日绿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水城县光明村,是一个由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一体的高寒山区极贫村。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始终没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但贫瘠没有主宰人们改变命运的信心。水城军分区和水城县人武部在率兵带民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带领光明村人向贫穷发起了挑战,他们倾情扶贫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向支部要凝聚力。光明村是江泽民同志1996年视察过的极贫村。该村178户,823人,贫困户达102户,人均粮食202公斤,人均纯收入360元,穿麻布衣,住茅草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2%。扶贫先扶志,扶志看支部。水城军分区党委把抓好村支部建设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五莲县户部乡苗家庄子村有一位“牛”连长,他的名字叫王克胶。 苗家庄子村共143户,445口人,人均1亩耕地,4亩山场,是个典型的山区村,每年户均收入仅5000元左右。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作为村里的民兵连长,又是党支部书记,王克胶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城威信扎西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但这条红飘带上的乌蒙山区,仍属老、少、边、穷的省级贫困县,被国务院列为216个多灾低产县之一。近三年来,威信县人武部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坚持组织民兵扶贫致富,为改变山区贫穷面貌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人均收入从190元上升到820元,人均占有粮食从230公斤上升到710公斤,基本改变了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人武部连续3年被各级政府和上级机关评为扶贫先进单位。连续10年被省军区、省政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勐腊县哥三府村是一个仅有72户人家的爱尼族山寨,1991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38.2元,人均粮食64公斤。县人武部十年如一日挂钩扶贫,使全村摆了贫困,在爱尼山寨谱写了一曲扶贫帮困的颂歌。  相似文献   

13.
“天上的星星多多,没有民兵造的水窖多;苗家的米酒甜,也赶不上子弟兵引来的自来水甜”,这是文山州壮族老艺人编的木鱼鼓唱词。 文山,“老山精神”的发源地。自治州政府扶贫开发办的倪科长告诉笔者:解放军组织实施的“百千万扶贫工程”已使3.7万户18.5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文山州扶贫局马局长说:眼见为实,还是到分区机关挂钩的披扯村去看看。  相似文献   

14.
长顺县敦操乡、敦操村是苗族聚居的贫困村.今年4月,省军区机关将该村定为扶贫联系点后,已为当地办了几件实事: 一是帮助当地群众制定发展规划。省军区政委喻忠桂少将二次带领工作组、深入苗家问寒问暖,了解实情: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商谈发展规划。省军区还派出专人蹲点扶贫,与村领导一  相似文献   

15.
大面山,位于海拔1200米的四川宣汉茶河乡三村,是茶河乡三村的代名词。全村有13个社、525户、2025人,耕地1811亩。大面山,历来都被人们看作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十年前,由于交通闭塞,观念陈旧,加上自然条件差,大面山人均产粮不足200公斤,纯收入不足50元,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村里光棍汉有60余人,举家外迁的达80多户。  相似文献   

16.
水富县太平乡复兴村老包社,地处乌蒙山北端,33户人家,人均占有土地0.2亩,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山高坡陡,素有“半亩坡田望天收,一亩旱地烂石头”之称,温饱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全村适龄儿童有三分之一无法上学。水富县人武部接过扶贫重任,仅用两年多时间便改变了这里的贫困面貌。人武部政委张掌均,向县委提出人武部与老包社结对扶贫请求后,先后四次带领人武部干部步行80多公里,翻山越岭,实地考察,与村干部一起立项目、造计划,并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扶贫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向支部要凝聚力光明村是江主度1996年10月视察过的极贫村。1996年以前,该村178户人家,贫困户达102户,农民人均粮食只有202公斤,人均纯收入 360元,吃土豆片,穿麻布衣,住茅草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2%。江主席视察时,心情沉重地嘱托六盘水市党政军领导,一定要改变光明村封闭落后的状况,带领全市人民打好扶贫攻坚战。扶贫先扶志,扶志看支部。水城军分区党委“一班人”把抓好村委支部建设作  相似文献   

18.
开江县地处川东大巴山南麓,著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8个县之一。几年来县人武部组织基层人武部和民兵大力开展“千点”扶贫,建立扶贫联系点62个,建立扶贫小组1961个,承包2983户贫困户。现在已有2349户摆脱了贫困。  相似文献   

19.
十四师皮山农场是一个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团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人均耕地不足2.5亩,人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加之职工技术水平低、就业观念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早日实现贫困团场职工"小康梦",该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七大多元增收战略"。第一战略:"一主五辅"。在红枣、庭院、农区畜牧、家庭地毯编织、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黔江军分区组织、发动和带领数十万民兵知难而进,奋发图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黔江地区的脱贫致富、扶贫攻坚和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军分区全力抓好这一基础工程,组织和带领民兵改田改土,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余亩,使全区人均增加粮食90公斤。 带头种植烤烟。全区人武系统的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