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日本法西斯在作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后,于7月7日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始全国抗战。“七七”全国抗战对中国前途命运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1996—1997近两年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军事活动的探讨有一些进展。现将有关的各种观点作一概述。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往许多论著认为蒋介石在事变发生后和战态度不定。现在一些学者认为:7月10日蒋介石要求各地方各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蒋7月17日在庐山谈话,“表明了中国决心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是“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国民政府走上了全面抗战…  相似文献   

3.
略论“八一三”抗战时中国军事十大失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三个月之久的大会战。这次战役不仅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国军民毙伤日军六万余人,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利于全国总动员,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并扩大了中国抗敌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作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胜利有许多原因,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对全国民众卓有成效的动员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其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下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从而确立厂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保证了党对全国抗战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抗战,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取得最后胜利的。八年全国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局部抗战无法与之相比拟的。我国史学界对全国抗战史的研究,一向十分关注。然  相似文献   

6.
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和发展,威震齐鲁大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章. (一) 1937年5月,我作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委代表,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指出:“中国正迫近着判定自己存亡的关头,中国的救亡抗战,必须用跑步的速度去准备.”并且指出:“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历史重任,大规模培养德才兼备、能征善战的优秀军政干部,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党中央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这是我党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大以富有中国气派的教育方针,以创造性的办学实践,锤炼崭新的抗大新风,锻造不朽的“抗大精神”,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革命熔炉”和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8.
1937年爆发的“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重大步骤,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今年是“七七”事变和全国抗战五十周年,治史者有必要追索芦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这段史实,以教育后代,提高警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主义”,本质上是指观点、思想和理论.1840年到1949年,110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最为深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期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接受了时代的挑战和历史的检验,在忧患、抗战和求索中发扬光大,进入了新的更高的精神境界.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国魂”和“民魂”.所以中国近代史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独具优势,更应发挥特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军事史林》2014,(2):F0002-F0002,I0001
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樊建川先生创建,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安仁古镇,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抗战馆系列由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以及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和中国老兵手印广场等组成。  相似文献   

11.
△ 在日本分离华北、夺占内蒙,南京政府开始走向抗日的过程中形成的绥远抗战格局,是蒋介石的有限度的局部抵抗、阎锡山的“守土抗战”和傅作义的“誓保国土、抵抗到底”在当时形势之下的结合体。△ 绥军第三十五军和晋军骑兵军为绥远抗战的主力,董其武、孙兰峰、彭毓斌、孙长胜等部组成为前线的野战部队,晋军王靖国部、李服膺部为第二线部队,中央军第十三军汤恩伯部正向绥远开拨以为支援,但并未直接参战。这是有限度的局部抗战在军事力量体制上的反映。△ 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和收复锡拉木楞庙之战,构成了绥远抗战的基本作战过程,三战三捷,奠定了绥远战争胜利的基局。绥远战争的胜利,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推动了民族战争的步伐,成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绥远当局坚定的抗战决策、战前的充分准备、策反伪军工作的成功、汉蒙两民族的团结对外,特别是在作战指挥上实行积极防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出敌不意攻故不备等等,是绥远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抗战“相持阶段”始于武汉失守,今天已是常识。但反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毛泽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反对这种说法。193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甚至专门致电各大战略区,强调“因为敌在正面进攻比较沉静,而得出中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的结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冯戎 《政工学刊》2006,(5):55-56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两个军一个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军队总数的2/10,是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同时,还征壮丁300万人补充抗日队伍,约占同期全国征壮丁数的1/5,为全国各省之冠,以致当时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川军将士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其中,被国民党政府收入抗日将士忠烈录的有将官4人、校官9人、尉官21人,共计34人。川军出川抗战的意义何在?本文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国防科技工业》2012,(1):76-F0004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船海高等学府,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  相似文献   

15.
百团大战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低潮、中国抗战面临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形势下取得胜利的。因而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粉碎了敌人围困我敌后军民的“囚笼政策”。迟滞了敌人向大后方的进攻,提高了我八路军的声望,打击了国民党的投降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坚定了敌后军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旨在灭亡中国和争霸世界的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绝境边缘。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制定并执行了体现时代主题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军事战略策略。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  相似文献   

17.
走进“京郊著名抗战遗址”——顺义区龙湾镇的焦庄户村,您会无时不刻地被“地道抗战”这一特殊形式所感染,会被当年焦庄户人民英勇抗敌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当年的“抗战红旗村”,一直延续发展,成为有名的“致富示范村”、“红色旅游村”呢?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始终牢记毛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光辉教导,不断继承和发扬“抗战红旗村”的光荣传统,把“团结求进步、坚决跟党走、英雄不屈服、武装来带头”的抗战作风,运用到“齐心奔小康、共建新农村”的主题活动中去。在建设“三个文明”中,村党支部注重组织本村的民兵、预备役官兵积极参加镇、村的各种建设和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8.
百团大战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低潮、中国抗战面临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形势下取得胜利的,因而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粉碎了敌人围困我敌后军民的“囚笼政策”,迟滞了敌人向大后方的进攻,提高了我八路军的声望,打击了国民党的投降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坚定了敌后军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蒋、汪矛盾发韧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山舰事件”,后来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到1932年两人复握手言和,开始了所谓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抗战爆发后,蒋、汪矛盾再度激化,由暗斗变为明争,终至彻底决裂。王树荫的《试论抗战开始后蒋、汪矛盾激化分道扬镳的原因》将蒋汪决裂的缘由归纳为三条:(一)“联共抗日”与“反共降日”的政见分歧。蒋介石主张前者,而汪精卫则坚持后者。(二)日本“扶汪弃蒋”的策略,给矛盾重重的蒋汪关系注入催化  相似文献   

20.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和决心”,促使国民党政府投降,日军对国民党陪都重庆进行了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毁灭性空袭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