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继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声音     
《国防科技工业》2011,(10):11-11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今年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在天宫一号任务新闻发布会说  相似文献   

3.
耿海军 《中国民兵》2008,(10):54-55
载人航天器是指可以搭载人员进入太空的空间飞行器,它是人类从事载人航天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正在研制中的空天飞机。载人航天器不仅对于人类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知宇宙,更好地开展各种试验和研究活动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13,(8):20-22
经过20年奋战,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培育和弘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年6月26日,随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位航天员平安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  相似文献   

5.
在1月4日至5日召开的2006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上,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联合授予林宝军等100名同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和证书,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宣读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的表彰决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项是表彰在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生产、建设、试验、组织管理和协作配套等工作中付出艰辛劳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个人,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的积极性,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促进载人航天工程下一阶段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  相似文献   

6.
石文蕊  刘建忠 《国防》2003,(11):54-56
今年是人类历史上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试飞成功100周年,又喜逢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和正在为了实现人类飞天梦想而辛勤工作的英雄们。漫漫飞天梦想  相似文献   

7.
正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构建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方法和经验,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培育铸就了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工业》2014,(1):16-18
从嫦娥三号任务立项到圆满成功,五年攻坚不凡路,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亲切关怀下,工程全线坚持自力更生、勇于探索、大力协同、攻坚克难,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又一次刷新了中国高度  相似文献   

9.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该院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入挖掘航天三线传统军工文化资源,努力推动军工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有效推动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太空漫步神州庆,载人航天谱新篇。11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学习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拼搏奉献,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 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全面阐述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明确提出了发展我 国科技事业的新要求,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 神。这必将激励我国航天事业及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广大干 部职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步伐, 续写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嗜熟唯一(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丫磨河(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纂柔恩杰(国家航天局局长、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赵军沈荣骏(中国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原总设计师)九冬丈国载人航天工程黄春平研刘竹生(中国载人航天_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徐克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原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院长)(’神舟”一号至三号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  相似文献   

13.
李万顺  赵岩 《环球军事》2012,(13):30-30
人类—直怀着“上九炙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载人航天器和深海载人潜水器正是人类探索太空和深海奥秘的重要工具。6月16日18时37分,中国“神舟”9号载人飞船载着两男一女三名宇航员飞上蓝天,奔向在天宫等候261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成功下潜至7020米深度,在这个世界最深海沟写下了目前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深纪录,  相似文献   

14.
军工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孕育形成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军工文化的核心。在新的时期,深入学习航天精神,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对于推动军工文化建设,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50年来,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航天精神孕育而生;航天精神的培育和形成,反过来又为航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航天精神是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南昌航空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校66年来,南昌航空大学鲜明的航空国防特色、深厚的航空国防文化底蕴,激励着全校师生服务国防、献身航空,其浓郁的航空国防情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航空国防文化成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靓丽底色。特色课程打基础"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有很明确的现实关怀。在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航空大学的师生要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为最高需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懈奋进,履行航空报国责任"。飞行器工程学院江善元老师在《航空航天概论》中的讲述,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技工业》2013,(6):22-23
从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飞行,到今天神舟十号开启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的先河,已整整十年。本刊特选辑十年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十个精彩瞬间,勾勒出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主管主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杂志定位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栏目设置"特别报道" "专题报道" "中国报道" "口述钱学森工程" "航天传承" "商业航天面对面" "航天系统工程" "航天系统与技术" "航天政策与管理""航天产业观察" "法律研究" "载人航天" "空间探测" "导弹与其他武器系统" "航天科技与创新教育""博闻航天" "瞰视界"等栏目。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从神一到神十,它所走过的创新之路,成就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8年9月27日,  相似文献   

19.
载人航天     
《国防科技》2002,(5):82-82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航天器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航天活动。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统称为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从载人航天到北斗导航,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历史的天空上,中国航天将写下新的精彩。汇聚创新创造的中国力量,让中国梦与航天梦相互激荡,我们一定能标注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境界。——新华社评论员设立"中国航天日"有利于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培植创新文化,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也有利于促进开放共享,"中国航天日"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