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坦克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新趋势,运用不完全信息群体多属性决策方法探索坦克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问题。依据决策群体中每一决策个体的主观偏爱和信息掌握程度,形成对不同坦克武器系统在各属性下效用的不完全信息,决策群体集结各效用不完全信息形成群体偏爱,对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进行排序或选优。该方法模型简单、利用计算机实现,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化条件下坦克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坦克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新趋势,运用不完全信息群体多数性决策方法探索坦克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问题.依据决策群体中每一决策个体的主观偏爱和信息掌握程度,形成对不同坦克武器系统在各属性下效用的不完全信息,决策群体集结各效用不完全信息形成群体偏爱,对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进行排序或选优.该方法模型简单、利用计算机实现,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化条件下坦克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战效能是武器系统在规定作战条件下,完成规定作战任务的能力,它是论证、设计、生产和使用武器装备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尝试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以运用BP模型对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外军坦克的作战能力评估为例,从而得到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的一般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评估是可行、有效的,对全面而科学评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和较强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型坦克武器系统作战使用的特点,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作战效能评估的基本要求,确立物元分析评估模型,利用AHP分析法赋予权重,形成新型坦克武器系统评估理论体系,并选择典型实例对其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结论,对于新型坦克武器系统的评估提供思路和方法,对于新装备战斗力的形成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海战的特点和要求出发,基于系统性和时效性原则,构建了以固有作战能力、可靠性与维修性、保障性和作战适应能力为主要指标的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鱼雷作战时效性、控制目标能力、抗拦截能力等新的基本指标,建立了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相对于ADC等模型,该模型可以对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进行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对坦克单车对抗作战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作战过程的特点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抢先攻击阶段和对抗阶段.用概率的方法建立了对抗作战不同阶段的数学模型.基于建立的模型,导出了任务成功率、目标毁伤率、生存概率等作战效能度量指标的表示和计算.并对影响坦克作战结果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可为提高坦克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条件下武器系统应急作战能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应急作战能力客观要求,综合运用模糊评价理论,对信息化条件下武器系统应急作战能力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理论上阐明武器系统应急作战能力的内涵;然后,在分析武器系统应急作战能力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化条件下武器系统应急作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武器系统应急作战能力评估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估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确立了该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从而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作战效能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特点,分析了评估其作战能力方法的局限性。根据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建立了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特点,设计了评估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不需要确定各因素之间严格的定量关系,克服了以往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通过实际应用,说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排队论方法在评估防空武器系统能力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评估舰炮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局限性,运用排队理论,建立评估单舰防空武器系统对持续入侵空中目标负荷能力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武器配置、火力单元工作性能对系统处理多批次空中目标能力的影响.针对作战平台的安全性,提出了评估舰炮武器系统功能的参数模型,对多种情况下的系统防空能力做出理论上的评价.最后,基于最一般情况给出舰炮武器系统防空作战中的几种可行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理解战场态势本质,从信息交互角度,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战场态势和态势估计进行了全新诠释.提出战场态势本质是战场信息的有限“无序”呈现,将其视为能够出现“有序”状态的动态开放系统.由此指出态势估计即分析理解各种战场信息,利用已有知识减小战场态势熵;同时指出态势估计的研究重点是战场态势内、外交换熵.最后介绍了新的理解下态势估计的理论基础——Brusselator模型,指出了通过建立影响战场态势熵的指标体系对战场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的技术途径,并说明了计算战场态势正、负熵的方法及其是否形成耗散结构的判据.  相似文献   

12.
武器装备战斗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用武器雷达装备战损规律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开展武器装备战斗损伤研究的方法体系,介绍了战斗损伤建模与仿真、装备战斗损伤机理研究、装备战斗损伤分析、战斗损伤试验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28年8月26日,红4军第31团副团长兼第1营营长陈毅安正在井冈山下活动时,突然接到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的命令和毛泽东的一封信.信中说,毛泽东等率第3营向桂东方向迎接大部队去了,要陈毅安一定保卫好井冈山大本营.当时正值八月失败,军情紧急,陈毅安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当即决定,亲自率第1和第3两连上井闪山.由第2连连长张宗逊、副连长韩伟在山下游击,配合山上部队作战.  相似文献   

14.
血战对崮山     
1942年秋天,日军纠集万余人,对沂(水)北山区实施拉网合围“大扫荡”。我鲁中军区第2分区第1团团部带4个连队,先是隐蔽在卞山以北赶牛场、老猫窝一带,伺机向东穿越青(州)沂(水)公路跳出敌合围圈。10月29日子夜,获情报:敌军在青沂公路的沂水、高桥、沭水、马站已构成密集网线,向西涌来。南面敌人已进占大诸葛、松峰,向卞山挺进。西面敌人从葛庄、韩汪、东里店向东围来。北面是国民党顽固派第51军阵地。拂晓,发现顽固派军已悄悄撤走,阵地上竖起了“太阳旗”,我们已处于日军的合围圈中。天亮了,日军又从西面围住了我山东省党政领导人黎玉和山东…  相似文献   

15.
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模式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这一信息时代的作战样式,文章针对一体化联合作战对装备保障的影响与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我军现实情况,尝试构建了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模式,对我军装备保障模式改革进行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数字化战场对视频信息传输的需要,结合数字视频信息传输的关键技术,指出在装甲数字化部队的战场信息传物系统中,应在窄带传输的基础上发展宽带传输,采用以数字微波扩频通信系统为主的无线通信来保中数字化战场的视频传输.  相似文献   

17.
作战方案的优选对于充分发挥武器设备的效能,提高有限兵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作战方案效能评估的指标因素,确定指标相对优属度,应用最小隶属度偏差法,建立了作战方案的模糊优选模型,求解后得出了在该原则下的方案评估结论,为方案的优选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实例仿真计算得出了多种作战方案的优劣排序,为指挥员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反导作战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导作战管理技术是指对反导体系内的传感器和火力资源进行以任务规划为核心的指挥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资源作战管理和火力资源作战管理两大部分。首先对反导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针对反导作战管理技术的内涵、主要任务、层次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初步探讨了反导作战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涉及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陆军作战实验室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战实验是进行作战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手段。陆军作战实验室建设应着眼在作战理论验证与探索、首长机关业务训练、作战方案推演与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其软件系统设计也应基于此。建立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联合实验体系,建立通用信息处理平台等,应是陆军作战实验室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战车火控外弹道实时解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论证了战车火控系统弹道实时解算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提出了现代火控弹道问题实时解算的新的数学模型。这一先进的弹道解算设计方法 ,适应于计算机运算速度已大幅提高的技术水平 ,具有高度通用化的特点 ,并且使弹道问题的解算可以完全脱离射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