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即开始试验将人造地球卫星用于军事目的。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各种军用卫星相继投入使用。军用卫星已经成为美军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军方目前使用的军用卫星有“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舰队卫星通信系统(Fltsatcom”、“特高频后继星(UFO)”、“军事星(Milstar”、“租赁星(Leasat)”和“卫星数据系统(SDS)”等。 国防卫星通信系统 国防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美国空军负责部署的一种全球性战略通信卫星网,用于美国战略和战术作战通信。目前使用的是DSCS Ⅲ型卫  相似文献   

2.
DD(X)系列战舰是美国海军“21世纪海上力量”作战构想的主力战舰。美国海军将 DD(X)级系列战舰视为海军版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项目。作为一种高度机动和通用的海上作战平台,DD(X)系列战舰将被美军用作独立的前沿存在和前沿成慑的重要工具,也将成为美国海军联合远征打击部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美国海军已决定启动 DD(X)舰的建造计划。根据美国海军提供的一项为期3年、计划耗资29亿美元的合同,  相似文献   

3.
海军综合火力控制-制空(NIFC-CA)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分布式、远程空中防御火力控制系统。美国海军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完成对这种系统的部署,并最终将这种系统合并到联合跟踪与火力控制网络之中。海军综合火力控制-制空系统有助于美国海军获得完整的空中战术画面,发挥美国海军作战系统的最大功效,提升美国海军的超视距(OTH)作战能力。美国海军计划在明年对海军综合火力控制-制空系统进行一次综合试验,以检验该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作  相似文献   

4.
1995年9月3日《纽约时报》援引美国海军“海军行动”计划总管、海军作战部部长杰里米·布尔达上将的话说:美国海军已计划建造一种新型“导弹战舰”,并将于本世纪末正式加入海军服役。消息传开,美国海军乃至整个军方都对此众说纷纭,学术界也围绕航母的前途命运各抒己见:其一,航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称雄海洋五十载,现在其霸主地位将要被取代,该是寿终正寝了。其二,航母诞生八十年来,不断接受高技术的改进,其战斗效能在当前依然是其他武器装备难以替代的。可见,随着科学技  相似文献   

5.
80年代,美国海军开始实施一项“桌面计算机—1”计划,即在舰船上安装计算机工作站用于任务规划。当时的第一套系统是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继之后的“桌面计算机—2”计划对系统增加了任务控制的管理与应用功能。在第3阶段,海军将这种努力改名为“战术计算机—3”(TAC—3)计划。TAC—3计划增加了环境指标,使用安全性和应用范围都提高了。TAC—3计划是海军哥白尼计划的基础,即在 C~3I中使用商用计算机取代军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   

6.
1957年10月,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一声轰响,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猛地离开地面,飞向太空。苏联的军事对手美国顿时慌了手脚,尤其拥有强大舰队的海军更是惴惴不安。美国海军认为,苏联的卫星将对美国海军构成重大威胁,海军舰队在浩瀚的大洋上执行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军事空间计划中,军用卫星通信计划预算占的比例很大。1983年美军与有关导弹与空间公司签订十亿美元的合同,其中“军事星”(MILSTAR)卫星是主要项目之一。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一、“军事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为保证覆盖全球,目前设想“军事星”系统由七颗卫星组成,其中四颗在赤道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另三颗在高度倾斜的极轨道上(用于保证持续覆盖在北极附近作战的轰炸机和潜  相似文献   

8.
当前西方先进海军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困惑是舰员不足、军方预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使在役舰艇执行军事使命呢?美国海军正在研究名为“智能舰艇”的省力化高效率的改装计划。本文将介绍面向21世纪的美海军“智能舰艇”计划情况。  相似文献   

9.
舰船简讯     
美国海军冻结新型航母计划由于预算的压力,美国海军决定推迟新一级航母的计划。在过渡时期,将投资于新技术以确保“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性能。在最近的海军未来经费计划审议期间,官方得出这样的结论:CVX 级航母提出的50亿美元的研制及建造  相似文献   

10.
《国防科技工业》2005,(4):62-62
2004年3月,美空军航天司令部获准实施“联合空间控制作战-拒止”(JSCO-N)计划.为期三年。计划实施期间将进行3次野外试验:“致命狂暴05”(Terminal Fury 05).“致命狂暴06”和“联合尝试06”(Unified Endeavor 06)。其中第一次试验计划在今年12月进行.另外两次在2006年进行。该计划得到陆军航天与导弹防御司令部.海军网络战司令部的积极支持.以及战略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的合作。据称,实施、JSCO-N计划旨在应对敌方利用空间威胁友好天基服务系统,诸如卫星成像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自美军推行新军事变革以来,美国海军虽然不像陆军那样成为变革的主要对象,但也脱不了关联。在美军的地区性局部作战成为主要样式的大势所趋下,以“远洋制海”为目标而建设的海军对近海和沿海岸作战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曾对其优势地位带来巨大冲击,使其发展一度陷入谷底。新军事变革开始后,美国海军不甘心自己沦为空军附属的地位,加大军事变革力度,着力提高自己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意图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新潮一族”。  相似文献   

12.
《指挥控制与仿真》2006,28(5):18-18
据报道,美国海军目前正考虑对“滚动弹体导弹”(RAM)和“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CIWS)进行改进,以确保技术能够跟上威胁变化的步伐,这两种系统都是海军最先进的舰艇自卫系统,由美国雷声公司生产。RAM和“密集阵”CIWS的计划主管蒂姆?阿特金森上校说:“我们计划将RAM升级为Block  相似文献   

13.
美国军方提供的一项为期3年、计划耗资29亿美元的合同,由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领衔的美国军工企业小组将为美国海军设计研制“DD-X系列”新型高科技军舰。 1998年6月,为了竞标美国海军确定的下一代驱逐舰DD-21新型驱逐舰(左图)计划,自1975年后为美国海军建造了80多艘舰艇的英格尔斯造船厂开始进行纸上设计。2001年,英格尔斯造船厂被著名的军火公司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收购,同年11月,美国海军宣布以“DD-X计划”取代DD-21新型驱逐舰计划,并称将以此计划引领美国海军21世纪的装备更新。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4月10日,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美国"级首舰"美国"号(LHA 6)交付海军,计划年底服役。作为迄今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两栖作战舰艇,"美国"级将取代"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成为美国远征打击群的新旗舰。随着"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建成服役,美国海军的远征兵力投送和海上作战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研制背景随着"由海向陆"战略的实施,美国海军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远征部队进行  相似文献   

15.
美国海军历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海湾和科索沃两场地区性战争中,海军投送的攻击力量占到总数的80%以上。海军军事工具战略效能得到了充分的演示。那么,在21世纪最初几年中,美国海军将如何在其国家战略体系中定位自己的发展,又将如何具体落实其军事战略计划呢?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海军加快CEC 计划进程资深的美国海军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正在对“协调作战能力“(CEC)计划进行评估。CEC已经在海军中经历了长达10年的发展,但是,该系统在去年七、八月进行的成功试验促使国防部考虑将该系统更快地装备部队。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海军计划在2020 年前将水面舰艇数量增至313艘,其中包括 数十艘用于击败“新兴敌人”的战舰。这一 计划将扭转海军近年来舰艇数量不断下降的 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海军的这次 扩军行动将不把中国作为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8.
图解世界     
《当代海军》2006,(3):30-33
乌克兰海军12年来首艘新军舰开始服役 2月16日,乌克兰海军官兵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基地为一艘65米长的新舰举行服役仪式。这艘名为“捷尔诺波尔”的军舰是1994年以来乌克兰制造的第一艘海军舰艇。美国印度航母编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海军“里根”号航母编队与印度海军“维拉特”号航母编队2月14日举行了一次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地点位于斯里兰卡附近海域。由于“里根”号航母编队近日从新加坡启航,经印度洋前往  相似文献   

19.
海军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根据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构思和草拟的计划,为了在假想战区使美军具备弹道导弹防御(BMD——Bal- listic Missile Defense)的能力,除了大力研制陆基“爱国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外,美国海军先后实施了两项准备在全球部署的海基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计划。一项是“海军区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简称NAD(Navy  相似文献   

20.
近来,美国海军高级官员开始提出未来海军计划的基本架构——21世纪海上力量。海军作战部长克拉克指出,“21世纪海上力量”概念“将会成为未来20~30年美国海军建设的路标”。他希望美国海军能够从实施“海上战争”发展到打赢“来自海上的战争”。为此,海军必须具备如下能力,即从原来单一的夺取制海权发展到有能力在海上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21世纪海上力量”就是基于这种构想,其基本概念主要分为三个方而:海上攻击、海上防御和海上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