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二战中由于日本忽略扫雷技术,在一美军饥饿战役中,日本的海上运输几乎被水雷完全切断,使日本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战后,日本自卫队组建伊始就很重视扫雷,先后设计建造了多级扫雷艇。如今,日本的扫雷技术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强。1991年海湾战争后,日本曾派海上自卫队的扫雷艇及扫雷母舰前往波斯湾,扫除伊拉克布设的各种水雷,其成功率超过了美国海军,受到了美国海军的表彰。  相似文献   

2.
《指挥控制与仿真》2010,32(2):80-80
英国海军已经接收了美国Remus600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用于水下侦察(包括搜索水雷)。美国海军曾将类似的小型Remus100应用于伊拉克战场,重80磅。  相似文献   

3.
美国海军十分重视无人潜水器(UUV)的发展,有多项发展计划正在进行。本文主要介绍近期水雷侦察系统(NMRS)、远期水雷侦察系统(LMRS)和下一代 UUV 的传感器技术。近期水雷侦察系统  相似文献   

4.
1991年2月18日,海湾战争正在紧张进行之际,波斯湾北部水域不到3小时之内接连传来了3声巨响,使运载着反水雷直升机、正在指挥着美、英联合反水雷部队的18,000吨的美国两栖攻击舰「特里波利」(Tripoli)号和9,600吨的「宙斯盾」(Aegis)巡洋舰「普林斯顿」(Prinston)号,先后触雷遭重创,退出了战斗。这是美国海军在海湾战争中遭受的重大损失。从而再次说明,反  相似文献   

5.
美军接收自动水下监视系统长时间水雷侦察系统(LMRS)是一种自动水下监视系统,包括2个6.1米长的无人潜航器、1个18.28米长的机械回收臂、安装在潜水器上的处理装置、支援电子系统、岸基仓库以及用于运送潜水器的专用篷车。它可连续几天在威胁区域的水下457米处搜索识别水雷,并通过卫星每12小时反馈一次情况,供海军制定安全的航线。与早期同类型系统的最大差异在于,其释放、回收、维护都可由美国海军现有潜艇完成。系  相似文献   

6.
“曼塔”无人潜水器的研制背景潜水器的研究开始于四五十年代,最初是有人潜水器,60年代开始出现遥控潜水器(ROV),最近20年无人潜水器(UUV)得到了各国派军的普遍重视,由于具有机动、灵活、隐蔽的性能和低廉的造价,以及它在近海作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UUV正在迅速地成为一种重要的水下作战工具。以美国海军的“近期水雷侦察系统”以及其后续的“远期水雷侦察系统”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无人潜水器系统已经开始服役。在1998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发表的《未来的潜艇》报告中指出:装备灵活、功能全面的无人潜水器,可以使潜艇在  相似文献   

7.
无人潜航器综合集成了传感器、新型计算机软件,采用能量储存/转换和推进、新材料与新工艺及水下智能武器等新技术,能够搭载于潜艇和水面舰艇,执行反潜战、水雷战、水下监视/侦察和水下攻击等多种任务。其中,潜艇搭载无人潜航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隐蔽监视、侦察及秘密作战的优势。在众多世界海军强国中,美国最早开始发展潜载无人潜航器,技术也最为先进。美国海军将无人潜航器视为在未来海战中能够有效制海和夺取水下优势的海上力量倍增器,本文将讨论美国潜载自主式无人潜航器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8.
侦察水雷是水雷战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水下无人作战平台和航空反水雷直升机作战平台搜索水雷概率模型分析基础上,给出了多平台协同搜索水雷方案优化模型,经分析归纳得到多平台协同搜索水雷最优方案,可为实际作战中多平台协同搜索水雷方案的制定、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海军认为,在未来的25~35年内,核潜艇、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的常规潜艇、鱼雷、水雷以及无人水下航行器将会有很大的发展,这将对美国海军的活动构成重大威胁。美国海军为完成其所承担的使命,必须拥有技术上更先进的各种水下武器为此,美国海军组织专家对未来水下作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未来水下武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海事广角     
《现代舰船》2012,(9):6-7
1"套牌"军舰 2012年7月24日,参加"环太平洋-2012"军演的新加坡护卫舰"威武"号与美海军"尼米兹"号编队航行,注意它们的舷号。2海豚奇兵美国海军动用了一批大西洋瓶鼻海豚在"环太平洋-2012"军演中执行反水雷任务,它们需要特殊的补给、特殊的转运方式,还要有专人照顾起居。  相似文献   

11.
1973年的一天,美国海军情报部门为了获得苏联核潜艇上核燃料的数据,派了一名间谍去执行搜集情报的任务。这名间谍真是身手不凡,几个星期后就把核燃料数据准确无误地搞到了。谁能想到,这名间谍竟是美国海军情报部门训练出来的一头海豚!他们利用这只海豚,把一部微型探测仪吸附在核潜艇的底部,几个星期后,又利用它把这种仪器取回来,情报也就轻而易举地到手了。美军利用海豚执行特殊的使命,并不仅此一次。他们还在海豚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枚被美国航空兵失落在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原子弹。还曾利用海豚救起了因飞机失事而落在太平洋里的美国飞行员。一只名叫“加菲”的海豚,参加了美国水下实验站“西拉勃—2号”的研究工作。它担任试验站与船只之间的通  相似文献   

12.
一、猎雷潜水员的前身——水下爆破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了水下爆破队,由潜水敢死队潜入敌方港口,实施水下爆破,用于打击敌方舰船,曾发挥过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曾用袖珍潜艇和登陆艇运送专门的轻潜水队,对敌抗登陆障碍进行侦察并对几种水雷进行了安全处理,在登陆编队  相似文献   

13.
1991年4月,为了扫除伊拉克在波斯湾的西北部海域即伊拉克和科威特沿岸海域布下的各型水雷,美国决定让日本派遣扫雷部队前往海湾协同排除400枚较难扫除的水雷。4月16日,日本政府向扫雷部队下达了命令,组成了由6艘舰船,511人参加的扫雷部队,并称这次扫雷活动为“波斯湾黎明作战”。 这是二战后日本第一次突破了不得向海外派兵的禁区,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这支世界一流的扫雷部队首次公开在海外行动。 伊拉克在上述海域共布雷约1200枚,在海湾战争期间及战争结束后,美、英、法、德、意、比、荷及沙特等8国已派出30余艘反水雷舰艇和多架直升机进行扫雷,但只扫除了800余枚。日本派出的扫雷队由联合舰队第  相似文献   

14.
美海军是一支推行全球战略的海军。在世界的各大洋上都能看见美国海军航母特混编队和两栖作战特混编队的踪影。美海军自称:"美海军将利用航母和远征打击群在地球上可达到的地方进行海上存在作战行动,这些兵力必须通过战略咽喉点抵达那里"。美海军遭遇布雷的战略咽喉点可能有如下水域: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苏伊士湾、曼德海峡、亚丁湾、霍尔木兹海峡等。冷战结束后,美海军又提出了由海到陆的战略方针,美海军不仅要通过上述战略咽喉点,还要远征到"可达到的地方"及其近岸水域执行作战任务。为了对付可能面对的各种类型水雷的挑战,美海军花费了大量资金研制各种反水雷舰艇和平台以及反水雷装备,并特别发展了多种先进的水上/水下无人反水雷平台和装备,以改进反水雷的能力和确保全球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付涛 《当代海军》2005,(12):48-50
海豚和海狮在海军中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40年前,当时美国海军研究局首次对海洋哺乳动物在部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旨在对海豚的优异水下动力特性及出色的生物声纳系统进行研究并利用,后来由海军作战  相似文献   

16.
军情快递     
美海军开始装备 新型猎雷声呐系统 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2002年10月4日报道,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上周引进了新的猎雷声呐系统,以增强清除水雷的作战能力。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负责水雷和水下作战的项目执行办公室为海军的第十四直升机扫雷中队(HM-14)引进了AN/AQS—14A(V1)直升  相似文献   

17.
现在是时候想一想美国海军部署在波斯湾狭窄海域内、机动性能有限的战舰了。在拥有上述先进反舰巡航导弹之后,伊朗能够从波斯湾附近发射导弹,给美国舰艇留下的仅为几秒钟的反应时间而已。美国海军的领导们最近很纠结,因为他们的水面舰艇目前正面临着重大现实威胁。尽管美国海军官员尚未透露所谓的新兴威胁究竟是何物,但我们猜测它可能与先进雷达制导反舰巡航导弹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水雷侦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水雷战历史中,几乎每一次反水雷作战都伴随着水雷侦察作战的踪迹。其中最为典型的战例,当属二次大战中英国对磁性水雷的成功侦察。当时,磁性水雷首次被德军使用,对英国的海上运输线造成了极大威胁,而打破这一海上封锁,就开始于一次成功的水雷侦察。英军一名海军少校,机智勇敢地  相似文献   

19.
1942年瑞典人秘密试验让海豹清扫水雷,还让它们带水雷去炸德军的潜艇。海豚在海洋中发现水雷后,也会将一个雷标挂在它发现的训练锚雷的雷索上,而后由锚雷潜水员来处理。深海中,海豚发现沉雷后,会立即返回驯手处,向驯手索取炸弹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部署在波斯湾的美英舰队在伊拉克南部海域截获了3艘载有100多枚水雷的伊拉克拖轮,澳大利亚海军在阿拉伯湾以北海域截获4艘布放水雷的伊拉克军用船只,这些船只总共在上述水域布放了86枚各种型号的水雷。 尽管伊拉克海军几乎已不复存在,仅有150艘小船,但它们在海湾北部的幼发拉底河口附近大量布雷,对联军的海上行动构成威胁。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伊海军布下的水雷就重创了美海军两牺攻击舰“特里波利”号,并曾险些击沉巡洋舰“普林斯顿”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