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及其军事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磁发射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正在研究和发展的一门高军事技术。在简述电磁发射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发射超高速炮弹的动能武器系统——电磁炮 (EMG)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以及 EMG实现的困难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面向21世纪航天发射任务与高技术武器系统技术发展的需求,航天与军用测试系统在航天发射与武器系统试验、操作及维护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内外航天与军用测试系统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介绍了今后航天与军用测试系统发展的几项关键技术—VXI总线,虚拟仪器,机内测试(BIT),故障诊断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我委航天发射与武器系统试验任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前言     
近十多年来,由于近代控制理论、计算技术和数字计算机(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防空导弹发展的需要,促使地(舰)空导弹制导与控制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制导与控制工程师们纷纷采用先进的制导控制技术,以提高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目前,垂直发射控制技术、捷联惯导技术、数字控制技术、继电式控制技术、制导控制系统精度分析中的模型、算法及分析方法以及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等,在许多新研制的地(舰)空导弹上已经得到了实际应  相似文献   

4.
简单描述了舰空导弹引信发展的历程,介绍了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根据未来海战场环境的特点,分析了舰空导弹引信发展的总体需求。从提高导弹引信的引战配合、抗干扰能力、可靠性三大技术指标的角度,着重论述了舰空导弹引信的8个研究方向,探析了未来舰空导弹引信及相关的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发展舰空导弹引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干扰条件下多输入多输出雷达发射方向图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频域二次优化的多输入多输出雷达波形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空域上方向图优化问题转化为关于空时发射序列协方差矩阵的优化问题,利用多输入多输出雷达发射方向图仅与阵元之间波形相关性有关的特性,进一步降低空域波形设计复杂度,并通过p阶导数约束展宽零陷;针对优化得到的协方差矩阵,利用随机向量法通过最小二乘准则逼近最优发射方向图来合成具体恒包络波形;在基于空域优化得到的发射波形基础上,根据改变不同时刻信号序列的初始相位雷达发射方向图不变的特性,通过拟功率方法优化相位变化矩阵,实现雷达波形在频域上的二次优化以抑制频域上的干扰。仿真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法在方向图匹配和干扰抑制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舰空导弹飞行可靠性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舰空导弹飞行可靠性评估方法,构建了舰空导弹飞行可靠性评估模型;分别给出了导弹发射前检查可靠性、导弹发射可靠性、导弹制导飞行可靠性、导弹命中目标可靠性的三角模糊数评定方法;采用专家评定法,评定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单个设备可靠性的三角模糊数。通过研究,可评定舰空导弹在作战使用环境下的飞行可靠性,为导弹飞行可靠性评估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实例证明了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舰载防空导弹发射区解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舰空导弹杀伤区、发射区的形状和特征参数,对发射区远/近界进行数学建模,其目的是为了确定舰空导弹的发射时机.采用matlab对所建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经仿真结果分析可知,计算结果可作为舰空导弹对空作战方案制定、编队防空队形配置、防空火力协同的依据,所建模型可用于射击能力(拦截次数)计算和防空作战指挥决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舰空导弹脱靶量测量方法在导弹试验中不能满足要求的现状,在介绍了目前舰空导弹脱靶量测量技术现状及存在缺陷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基于全球定位原理和技术实现的舰空导弹脱靶量测量的新方法.应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全天候、高精度、机动化的舰空导弹脱靶量测量,而且精度可达亚米级.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分类,阐述了舰空导弹火控训练系统具有的功能、设计思想及组成结构,着重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舰空导弹火控训练系统中的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用于空空导弹发射及制导的地空信息支援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空信息支援是指地面雷达探测本机和目标的信息,实时传输到飞机上;飞机利用地面探测系统传送的信息,在显示设备上显示目标,再控制导弹的瞄准发射和制导。介绍了这种信息传输方式的特点及对现有系统需进行的改进措施,分析了信号传输的最佳路径,进行了精度分析,论证了它的技术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该方案可行,满足导弹的瞄准发射制导和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智能体的舰艇防空目标分配模型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水面舰艇对空防御火力分配模型,并对模型运行机理做了较详细介绍。通过与其他分配模型的比较,显示出了引入智能体技术进行决策的长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战争日趋透明给导弹发射车战场生存带来了严峻挑战。围绕发射车的抗毁伤能力分析和评估技术,分析了发射车面临的毁伤威胁和毁伤作用机理,从抗毁伤能力评估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冲击波、动能、热和电磁四种毁伤类型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不同毁伤类型在抗毁伤能力分析和评估中的应用方向;基于易损性分析空间理论,总结了装备易损性分析的发展历程,认为从物理空间到性能空间的逻辑传递关系是现阶段发射车易损性分析的核心所在,并从物理判据、性能判据和分级标准介绍了易损性判据的研究动态,提出了发射车易损性判据的关键;明确阐述了发射车抗毁伤能力的研究概念和分析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结论可以为导弹发射车抗毁伤能力分析和评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空战武器装备的逐步融合,"智能、跨域、自主、分布、协同"等空战新特征日益显著,正在不断推动未来空战走向新的形态。深入分析了国外对空作战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空战技术发展进行了研判,提出了多武器跨域智能协同对空的作战场景,对其中的应用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智能空战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空战武器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从一般的空面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到远射程的防区外联合攻击武器系统,技术更新和发展很多.针对防区外联合攻击武器系统的特点,对防区外联合攻击武器火控系统的总体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对其武器火控系统的组成、功能、攻击发射方式、工作流程等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防区外联合攻击武器火控系统精度分析与分配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分析,验证了精度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阵列相参合成雷达技术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美国中段反导雷达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反导装备发展的机动部署新动向,引出了分布式阵列相参合成雷达技术,并介绍了其国外的发展现状及其作战模式、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等基本概念;同时,专门设计了分布式阵列相参合成雷达线馈与空馈2种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通过空馈试验结果分析,加深了对分布式阵列相参合成雷达技术的认识;通过高低信噪比下的线馈试验,验证了分布式阵列相参合成的机理,同时也验证了合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发射后不管”的舰空导弹目标分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空袭手段的不断发展变化,基于对“发射后不管”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制导原理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目标分配问题。在分析传统的舰空导弹目标分配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火力单元不饱和条件下目标分配模型和火力单元饱和条件下目标分配模型,算例分析表明,采用此种建模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发射后不管”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具备连续抗击多目标能力的优点,为舰艇指挥员在防空反导作战中进行指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多角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探测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单角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中存在的目标遮挡和叠掩问题。从多角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理论、成像算法和技术应用现状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多角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总结分析了多角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目标散射特性建模、观测角度间距优化、发射波形设计、成像算法等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其在成像处理和实际应用两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电磁发射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磁发射技术是未来发射方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分析了电磁发射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研究了电磁弹射、电磁轨道炮、电磁推射三个技术分支的国外发展情况,概述了电磁发射的关键技术,并依此提出了发展思路及电磁发射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邱旭阳  王威 《现代防御技术》2011,39(6):52-56,62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形势下,随着空天攻防技术不断发展,空天防御的发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与完善.以国内外典型空天防御产品为例,开展了发射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综合技术研究,提出了空天防御体系中发射技术将向通用化、网络化和功能扁平化等方向发展的观点,并为此展开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获得快速发展。苏联率先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上装备了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随后又在“无畏”级驱逐舰上装备了 SA-N-9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继苏联之后,美国的“标准Ⅱ”、以色列的“巴拉克-1”、英国的“海狼”、北约联合研制的轻型“海麻雀”导弹也相继装舰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