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兵团曾出现秋季拾花劳力严重短缺的情况,加上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故而着实让人为今年秋季兵团拾花劳力匮缺捏了把汗。方方面面的力量被动员,机采棉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对丰收已成定局的兵团700万亩棉田而言,2003年的收获仍需要大量的拾花劳力。当数十万内地拾花大军奔赴兵团棉田的消息传来时,丰收的棉花落袋为安,方有了着落。8月底来到兵团棉田的外来拾花工并没有看到盛放的棉花,新疆人度过了一个凉爽的夏天,而期待积温的棉花却错过了正常的花期。头一回来新疆拾花的"拾花妹"心里便有一丝不安,兵团植棉团场很快打消了她们的疑虑,各师、团的优惠政策不断传来,外来"拾花妹"安心了,她们在兵团700万亩棉田里看到了希望。人工采棉已延续数千年,机采棉正悄悄向这一传统采摘方式发出挑战。有关人士去年便预警:机采棉将碰落"拾花妹"的"饭碗",这可能是一种趋势,这也可能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苑     
兵团今年计划引进拾花工约40万人今年,兵团棉花种植面积760万亩,计划引进拾花工约40万人,其中引进疆内拾花工约20万人。今年,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高度重视拾花工的组织和管理,及早部署拾花工引进协调工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处理拾花工引进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及时掌握拾花工引进工作动态。截至9月9日,兵团已引进拾花工14.45万人,其中,引进疆内拾花工5.15万人。(兵建)  相似文献   

3.
刘春阳 《兵团建设》2009,(24):19-20
今年农一师百万亩棉花吐絮、急需大量拾花工的时节,从内地来的拾花工却不足万人.这可急煞了当地的干部和职工。为了帮助农一师的职工将丰收的棉花尽早拾回来,南疆10万少数民族农民来到了农一师,,他们不仅解决了农一师拾花劳力短缺的问题.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在百万亩棉田中演绎了一曲曲——  相似文献   

4.
善待拾花工     
崔钰雪 《兵团建设》2004,(12):12-13
今年,兵团棉花播种总面积达690万亩,而拾花工严重短缺。仅石河子垦区就需要招收18万名季节性拾花工,但只有10万人到位,远未满足当地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拾花价格一涨再涨,拾第一遍籽棉的价格达到了每公斤0.7元.比上年高出0.2元,但仍吸引不了内地贫困地区的农民来疆拾花,大片雪白的棉花开在地里,却来不及采摘,棉农焦急万分。  相似文献   

5.
基层声音     
输入拾花工要严格把关 2003年,许多省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新疆和兵团大量输出拾花劳力。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因内地输出劳力质量而引发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却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一是民工的身体条件不适应拾花的要求,相当部分老、弱、病农民充斥在拾花队伍中,直接加大了管理  相似文献   

6.
1994年,我拿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凭,乘上西去的列车,从甘肃来到农五师八十九团。当时正值拾花季节,一望无边的棉田,到处都开着白白的棉花,拾花的民工们忙得不可开交,眼前的景象打消了我求职的念头,天涯处处都有用武之地。1995年,我在八十九团十三连承包了40亩棉花,农民出身的我,对于农家活并不陌生,就是不懂当地植棉管理技术。当年棉花下播以后,我一时着了慌,不知从何处入手,连队党支部一班人就经常来我的棉田,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帮教,还给我一些植棉书籍。有了党支部一班人的关怀和照顾,这一年我总算没白干,纯收入1.5万元。  相似文献   

7.
据新华社2002年9月3日电刚刚入秋,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就迎来了大批内地"拾花妹",不过面对采棉机的挑战,加上棉田面积缩减,盲目西行的打工者可能会深感失望。近两年,新疆加快了采棉机的研制推广,在塔里木、石河子棉区,采棉机隆隆驶入田野,机械化开始替代千百年来的人工劳作,部分地区人头攒动的拾花情景已不复存在。机采棉面积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拾花妹"将失去用武之地。此间有关人士指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新疆正有计划地调减棉花种植规模,这也意味着用工数量的减少。内地特别是劳务输出较大的省区对新疆棉区的变化应尽早作出预警分析,加强与新疆棉区的互动,避免"拾花妹"  相似文献   

8.
2001年11月我从北京大学来到兵团石河子大学工作。两年来,随着对兵团了解的加深,我对兵团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主要是因为——兵团人保卫祖国的奉献精神令人振奋兵团的前身是解放大西北的人民解放军,这些军人为解放国土而进疆,为保卫国土而留疆。50年来,兵团人在戍守边疆、抵御外敌、平息内乱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他们成为新疆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中流砥柱。兵团人终生定居边疆的这种持久卫国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其他省份或其他群体所没有的。兵团人建设边疆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动兵团人不仅在解放西北,戍边保国上成为一代优秀军人。而且在铸剑为犁,"解甲归田"的生产建设上也是新疆的开路先锋。哪里环境最艰苦,条件最恶劣,哪就有兵团人开垦的足迹。他们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我们一家三口在农五师拾花,收入有保障,承包户对我们也很好。每年8000多元的收入,对我们一家人帮助很大,家里这些年添置的冰箱、电视机、摩托车都是靠拾花挣来的……在农五师91团拾棉花的伊宁市巴彦岱镇村民肉孜婉古丽开心地说。近5年来,兵团每年引进拾花工50  相似文献   

10.
据《兵团日报》报道入秋以来,农八师一四九团共从内地接来万余名拾花工。该团制定了3个"特别"政策善待拾花工,让已经在这里生活、劳动了十几天的拾花工非常满意。第一个"特别"政策是文化娱乐实行免费。拾花工住进连队后,该团电影队免费巡回为23个连队的拾花工放电影,每星期放1至2场;连队职工文化娱乐中心晚上免费向拾花民工开放,唱歌、跳舞、看书、看报、看电视,任其选择。第二个"特别"政策是医疗保健实行优惠。该团卫生防疫站、医疗保健站免费为拾花工检查身体,免费发放药品;团职工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兵团勘测设计绘制的新疆地图上,有170多个红色的小圆点,每一个小红点就是一大片绿洲。在这些绿洲上,跳动着270万兵团人的心,那心中装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未来的渴望。他们将这一切都寄托在了对教育的珍视与期盼上。60年来,兵团人在战天斗地、稳边固疆的同时,即以其远见卓识和扶犁扛枪的手,自己动手办学校、兴教育,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戈壁大漠。地窝子里办学校兵团的教育与屯垦戍边伟业相生相伴,从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的那一刻便开  相似文献   

12.
回音壁     
《兵团建设》2006,(8):39-39
编辑您好:我是一名外地打工人员,自2002年来到新疆以后很喜欢这里。去年我在兵团帮职工摘棉花,觉得兵团很好,想把家搬到团场来,我想问问,对于全民所有制职工,承包经营基本政策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兵团的广大干部职工中有汉族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在兵团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促进了兵团的稳定、繁荣和发展。那些民族团结的楷模用爱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他们的精神感召和教育着我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新疆民族团结的史册上。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兵团曾出现秋季拾花劳力严重短缺的情况,加上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故而着实让人为今年秋季兵团拾花劳力匮缺捏了把汗.  相似文献   

15.
这些天,正值棉花采收季节,农五师八十九团的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组成了十余个拾花帮扶小组,来到联建连队棉田,帮助困难职工家庭采摘棉花。今年,八十九团党委定措施、出新招,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17个农业连队党支部与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支部联建"活动,共同构筑经济发展的坚强堡垒。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大学毕业来到兵团工作后,我才开始接触《当代兵团》,我很喜欢读杂志上的"屯垦史话"、"兵团档案"、"老兵列传"等栏目,老一辈军垦人那种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看完之后深受感动。上大学时,我曾独自背包走遍了新疆,很难想象如今富饶美丽的团场曾经竟是一片荒凉,几代兵团人用他们勤劳  相似文献   

17.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记者踏上农八师148团的土地,秋风拂面不觉凉,温润的阳光普照在一片片丰收的棉田上,格外明朗。"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金秋的田野没有黄得晃眼的油菜花,却有雪白的棉田用最洁净的颜色来点亮我们的双眼,把最宁静最温暖的诗意延伸进记者的心田。在5连的一块棉田里。一身迷彩服的雷亚玲出现在记者的面前。黝黑的脸庞透出种地人的本色。雷亚玲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人,军  相似文献   

18.
10月底,新疆的秋季还在展示她最后的身姿,在兵团的田野上,采棉机正在"踏浪"前行,一垛垛棉花被堆在田间,等待着转变成职工群众口袋中的财富。兵团人的土地慢慢安静下来,收拾起一年的喧嚣准备入睡,也许在梦里会有来年的播种、生长和丰收。就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兵团人耕耘了近60年,在戈壁沙海中耕种出美丽的绿洲。他们中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创造出的农业奇迹,用伟大不足以形容。  相似文献   

19.
好儿女志在四方。到团场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的热血青年,现已成为白发老人。如今,新一代大学生又来到了兵团,他们被兵团精神滋养着、激励着,从这面旗帜里得到前进的动力,成为兵团事业的接力者。本期《兵团人家》特编发一组反映不同时期兵团青年建设者事迹的稿件,期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兵团屯垦戍边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祝谦 《兵团建设》2012,(15):30-31
正兵团的创业之果,硕大无朋;兵团的创业历史,金星闪耀文人、学者,对西域、对新疆,讲了许多让后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唱细君、演冯燎,讲张骞、谈班超,说林则徐、颂左宗棠……是的,他们是"一代天骄",功不可没。但是,较之兵团人创建的丰功伟绩,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高唱:俱往矣,数天下之奇迹,还在兵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兵团人搞农业,艰难备偿,上集已表述。兵团人办工业,也是独具一格。人们称这个"独特"的做法是"缩减法":一年两套单军装,节约一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