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梦非  舒嘉颖 《环球军事》2004,(22):12-14
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是"基地"组织第3号人物、驻伊拉克抵抗美国及其盟友的领军人物、全球通缉的十大恐怖分子之一。2002年12月31日,这名38岁的约旦人曾经企图炸毁安曼洲际饭店。他还是一名阿拉伯毒药和毒品专家,多年来与乌萨马·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结成了非正式联盟。但扎卡维并不听命于"基地"组织指挥。他天马行空,单独行动。现在他改弦更张,与"基地"组织越走越近。过去他一直谋求用独特的手法开拓自己通向权力的道路。他是战后  相似文献   

2.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本杰明·狄拉霍夫·弗罗依斯的名字不像海普·阿诺德、吉米·鲍利托、比利·米切利和托伊·斯帕特兹这些美国空军伟人一样有名,但弗罗依斯却为人们所熟知,因为他不仅是美军第一位飞行员,还曾是美国最早期的“一人”空军,是美国早期促使空军成为一支独立军种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子谨 《当代海军》2002,(10):46-48
网络成了 恐怖分子的新帮凶 今年3月,“基地”组织第三号人物祖巴亚达被捕。在此人的计算机中,发现了大量从一个秘密阿拉伯文网站上下载的机密资料,这些材料数量在“9·11”前达到了高峰。正是他利用网络指挥手下的恐怖分子一步步完成了“9·11”恐怖袭击事件。  相似文献   

4.
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称赞马汉是“伟大的人民公仆”,他还将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称作“绝妙的书”。对此,已经年过花甲的马汉在欣喜之余,感慨颇多:终生倾注到海军理论和战略研究中的心血没有白费,自己的一系列建议和主张正在影响着美国当局的海洋战略,得到了海军军方的支持,一支属于美国的“大海军”正呼之欲出。他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当说,此生足矣! 1840年,美国西点军校教授丹尼斯·哈特·马汉家中,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丹尼斯·哈特·马汉只是个普  相似文献   

5.
当黎以冲突再次陷入紧张时,在阿拉伯人眼里,他是一位超级民族英雄,但在以色列人和美国人眼里,他是“另一位本·拉登”。以色列最近连续采取3次“斩首”行动,希望灭他于无形。可是,他3度重新出现在电视上,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极尽嘲讽之能事。他的隐身术之高连无孔不入、屡创奇迹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都在他面前碰得灰头土脸。他就是哈桑·纳斯鲁拉。“斩首”,以军连挥3板斧在过去3周,以色列空军采取了3次秘密“斩首”行动,目标只有一个——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以色列人的制导炸弹将被怀疑是纳斯鲁拉藏身之处的“目标大楼”…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隐身人”并非科幻小说中的角色,而是一名潜伏在西方多年苏联间谍。与那些红透半边天的超级间谍相比,他在媒体上曝光率极低,几乎不为人知。但对西方情报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人物,就连其真实姓名都是个谜。他就是本文的主角──科农·特罗菲莫维奇·莫洛德。  相似文献   

7.
军情快递     
本·拉登拥有23艘秘密商船 美国海军正在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搜遍全球的海域,其目标是找到23艘商船。美国和挪威情报部门确认,这些商船属于或受控于本·拉登的基地恐怖组织。这支秘密船队可能会帮助本·拉登和他的助手们逃出美军的包围圈。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美国政府向各船舶公司发出的一份公告中称,美国可能会动用军事设施对可疑船只进行搜查,“任何可察觉的疏忽都有可能对商船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是本世纪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式人物。他的一生涉足教育界、企业界、军界和银行界,担任过哈佛大学商学院教师、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美国国防部长和世界银行总裁。麦克纳马拉在五角大楼的八年里成功地领导了一场颇有声色的国防经济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美国司法部2002年6月10日宣布,一名企图引爆“脏弹”的美国籍男子于近日被捕。这一涉嫌参与“脏弹”事件的嫌疑人名叫阿卜杜拉·穆贾希尔,又名若热·帕迪拉,5月8日从巴基斯坦飞抵芝加哥国际机场时被捕,据说此人与“基地”组织有关。6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称,美国正在全力缉拿与这起企图用“脏弹”袭击美国的未遂阴谋有关的任何“潜在杀手”,并说,全方位的追捕行动正在继续,一定要将追查进行到底。何谓“脏弹”?美国为何如此紧张?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恐怖威胁,一说到“基地”组织的核生化能力,美国反恐怖机构和情报部门就会说苏联的“提箱原子弹”如何落入本·拉登手中,世界各国的核废料如何可能被“基  相似文献   

11.
最近,美国海军频频发生严重事故。美军方固然能提出种种借口,但这些事件决非出于偶然。这里讲述的是“格林维尔”号核潜艇艇长的故事。斯科特·沃德尔艇长曾经是美国潜艇部队的“明星”,但今年2月,他指挥的潜艇却撞沉了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致使9名日本人失踪。这个事故不仅是一场沃德尔本人个性导致的悲剧,同时也是美军不可一世的浮夸作风的必然结果。 多年前,每一个申请去美国潜艇部队工作的海军学校毕业生首先必须与海曼·里克奥沃海军上将进行一次面谈。这位性情暴躁、为人专横的海军上将是美国海军的“核潜艇之父”。他喜欢对他未来的下属提出苛刻的问题,考验他们对海军的献身精神。一次,上将命令一位求职者立即给未婚妻打电话取消婚礼。这位倒霉的军官拿起电话,脸上滑过一丝犹豫。上将见状立即咆哮起来。他声称,他的部队决不接收这种“懦夫”。面谈就此结束。  相似文献   

12.
10月7日,美国国防部海军发言人布逊·曼宣布,美国目前最先进的航空母舰“乔治·布什”号(编号为CVN-77)在弗吉尼亚州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下水。美国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携家人出席了命名下水仪式。老布什在仪式上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艘航母是所有海军船员的梦想。他把这一天称为自己一生中第3幸福的一天,仅次于结婚和两个儿子同  相似文献   

13.
艾尔弗雷德·塞那·马汉(AlfredThaver Mahan,1840-1914)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海军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海军少将。他获得了英美等国的5个权威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书成为惟一可遵循的海军经典。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称他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品味“傻”     
以前看过一则小故事。说的是美国有一位总统叫威廉·享利·哈里逊 ,小时候是个既文静又怕羞的孩子 ,人们都把他看做傻瓜。他们常把一枚5分的硬币和一枚 1角的硬币扔到他面前 ,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5分的 ,于是大家都嘲笑他 ,也在不断证明他傻。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妇人问他 :“威廉 ,难道你不知道 1角比 5分值钱吗 ?”“当然知道 ,不过 ,如果我捡了那个 1角的 ,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看完这个故事 ,当时愣了好一会 ,继而莞尔一笑。这是小孩子的智慧 ,用中国话讲叫“大智若愚”。就是这个小孩子最后成为了总统 ,不知给他…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中旬,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向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本·拉登的国际恐怖网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急迫、最严重的威胁”。他认为,尽管美国通过与西方盟国的合作,挫败了一系列恐怖活动的阴谋,但是,本·拉登的国际恐怖网络正处于飞速的发展壮大之中,其蔓延的速度远远快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美国高层领导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以本·拉登为首的国际恐怖活动正在迅速成为美国的头号威胁。 美国成为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 美国的这种担心并非是风声鹤唳、草木  相似文献   

16.
破例救助一个水兵美国弗吉尼亚诺福克海军水陆两栖基地的浮码头上,海军上将杰里米·迈克尔·布尔达一边走动,一边回答在场2000名水兵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穿着卡其布制服,身材与职业骑士差不多,要不是衣领上有4颗星,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新军事战略渐渐浮出水面,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Marshall)的名字也开始频频见诸各大小报刊。这名79岁的“五角大楼老人”俨然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美国甚至有不少媒体将安德鲁·马歇尔称为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教父”。马歇尔究竟是何许人也?风头为何如此健盛?他与美国新军事战略到底有怎样的纠葛?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蕴藏在马歇尔传奇而神秘的的经历之中。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媒体1月2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2005年前景感到担心害怕的美国人的比例比2004年猛增了18个百分点,上升至30%。1月7日,巴基斯坦影响最大的《战斗报》刊登了一份美国政府的广告,标题是《对抓捕最重要通缉犯的悬赏》,共列出14人的悬赏名单。其中,本·拉登和"基地"二号人物扎瓦希里的"人头费"高居榜首,均分别提高到了2500万美元。 看来,不论美国人担忧的理由是什么,相信只要恐怖主义大亨本·拉登还活着,就将是美国人心头永远的阴影。 今年,本·拉登会干些什么?布什最怕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的国家观国家观念应当是一种永恒的观念,进入人们血肉之躯的观念,不是时有时无, 短暂的、节令性的观念。虽然国家的观念不仅仅限于一面国旗,但对国旗的态度昭示着人们的国家观念。在美国访问期间, 对美国国旗的印象是逐步深化起来的。最初引起我关注美国国旗,是在五角大楼专门为“9·11”事件遇难者修建的小教堂里。  相似文献   

20.
美国已故海军准将塞缪尔·布莱尔·格里菲思是一个“中国通”。1963年,他翻译的《孙子兵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代表作译丛。该书以追溯和揭示历史的根源来阐明现代中国和苏联的革命战争战略。格里菲思认为,美国当时所面临的越南问题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