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高端化趋势。这种趋势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如何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大学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着手,分析当前对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并提出四条培育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责任意识不仅是内化的思想,也是外化的行为。其丰富内涵包括个人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四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又肩担重任。其责任意识强弱对于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构建和谐文明家庭、达成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根据对北方民族大学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总体上符合时代要求,但由于教育主体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上的缺失和弱化,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令人忧心。因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看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思考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优化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目前国内外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面临着新挑战。本文在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工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考量,从优化爱国教育社会环境、强化主体协同性和创新内容形式等方面探究加强协同培养的有效举措,以期进一步提升工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4.
吴惟琦 《中国军转民》2023,(23):161-162
高校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做好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其重要。党建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二者在育人目标、工作内容中存在耦合之处。新时代,探索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尤其必要性,既能够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担当和使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立德育才是高校的关键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立德育才的双渠道。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商教学体系、共建教师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享教学成果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才、为党的伟大事业育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依托现实疗法的理论设计研发的心理辅导辅助工具情愿卡,将现实疗法转换为实际可操作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高职大学生体验式团体中。通过认识情愿卡、觉察和体验情感、共情他人的情感和愿望、表达自我的情绪情感、锚定内心深层愿望、探索个人质的世界六个方面,使学生在不批判、不评价的和谐氛围中,敞开自己和理解他人,确定自己的价值,明晰情感和愿望,学习共情,解决困惑,训练心智,意识到行为选择的自主性和可控性,促使高职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提升其心理自助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发展,对于培育时代新人的爱国情怀、加强时代新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时代新人的品德修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育人要求,从高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平台和课程三方面创新德育教育,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素养、爱国精神、使命担当的重要课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政课协同育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为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因此,必须要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胡雯 《中国军转民》2023,(22):52-53
心理契约是个体与组织间的一种非正式的“内隐”协议,是影响个体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定向培养士官生与地方高校、军队之间的存在着心理契约关系,包含着士官生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信念。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契约培育的价值及形成发展,为定向培养士官生心理契约培育价值与路径教育管理及成长成才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个别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给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出了现实要求。无论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层面,还是从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角度,各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完善的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高校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阵地,是育人的基地,培养大学生干部尤为重要.大学生干部都是直接或间接无偿服务于大学生的,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反而会对一些干部  相似文献   

12.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使读者根据需要更好地研究、掌握文献资料,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馆藏,馆员应很好地了解和掌握读者的心理。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借阅辅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其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仅就大学生读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杨明 《中国军转民》2023,(18):112-113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反腐败斗争工作,高校需担负起责任,努力促进廉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针对当前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了相关路径选择。对切实增强大学生以廉为荣、以腐为耻意识,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形成清廉校风、学风,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应尽之责和特殊使命。从价值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学生使命担当;强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提升育人价值。从问题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党史教育形式和载体单一化制约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致使党史教学水平参差;网络平台多样化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现实困境。从实践逻辑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抓住关键问题,瞄准学生党史学习需求;把握育人主体,提升教师党史育人本领;优化教育渠道,创新课堂党史融入形式。  相似文献   

15.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新的视角为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创新方式,为培育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供方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需尤为关注,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举措需进一步加强,在与时代同向同行中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面临的心理问题。通过积极品质的培育、心理韧性的提升、积极人格的塑造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其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李翠书 《兵团建设》2005,(12):50-50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是特殊性的学校团体。班级气氛好不好,团体心理状况如何,决定着学生对班级是否有认同感、归宿感、荣誉感和是否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影响到班风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挥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培养学生健康的团体心理。  相似文献   

17.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依靠高校教师来实现,这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和挑战。为了切实担当起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高校教师应按照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所需的深究理论的能力、讲透道理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协同育人的能力、教育反思的能力、组织动员的能力和深谙媒体的能力,从懂理论、动真情、会说话、懂方法四个维度提升教师能力,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方略。  相似文献   

18.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教育。美育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在立德树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美育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体现在育人实效、学生培养和全面发展,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结合,提升了高校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了以生为本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亦是思政教育有效延伸的必要环节。本文主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如何认识课程思政、如何开展思政课程、如何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在高校如何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并希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为基础,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20.
实现强军目标是当前最现实最紧迫的历史担当,要紧贴强军实践培育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不断深化勇于担当的政治自觉,强化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历练善于担当的能力素质,培育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切实为推动强军兴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