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防》2012,(6):10-12
记者:赵书记,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建设政权和巩固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想请您谈谈如何认识新形势下民兵的地位作用. 赵洪祝:民兵是我们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武装,民兵建设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人民武装永远忠于党,是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人民武装永远忠于党,是由人民武装的性质决定的。当代中国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物。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党的领导之下,无时无刻不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建立之后,民兵作为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3.
吕保山 《国防》2003,(11):38-39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领导核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军魂。人民武装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军的后备力量,无疑也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一、面向市场战场深化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4.
姚宪民 《国防》2003,(7):42-42
以“9.11”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恐怖袭击活动、美军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台独”势力全面整军备战等重大事件反复表明:21世纪,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时代的主题,但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天下并不太平,战备建设刻不容缓。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基本组成部分,现代人民战争的重要力最,在坚持以经济建  相似文献   

5.
徐守盛 《国防》2013,(8):4-7
民兵是我们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民兵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毛泽东曾教导我们:兵民是胜利之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句话永远是真理。加强民  相似文献   

6.
郑德华 《国防》2006,(8):31-33
胡锦涛主席基于对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深谋远虑提出的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胡主席的“使命论”,是全军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着眼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切实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一、着力强化履行新使命的紧迫意识由于受长期和平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民兵预备役人员对国防后备力量在新形势下履行新使命还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认为后备力量在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中处于“从属位置”,在…  相似文献   

7.
赵克石 《国防》2012,(10):8-12
一、始终牢记使命任务,在统一思想认识中准确把握民兵建设发展方向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深刻指出,要加强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建设一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强大后备力量.民兵是我们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兵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全局中依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民兵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民兵建设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当前,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进一步推进,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长期的和平环境使部分干部群众的国防观念淡化,给城市民兵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城市民兵建设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总体得到了加强,但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信息化战争是存在差距的。  相似文献   

9.
国防知识     
第四节我国的国防武装力量武装力量是国家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我国的武装力量不仅有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的强大的人民解放军,而且有武装警察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部队。这些武装力量都属于人民,其任务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武装力量的主体。主要包括陆军、海军、空  相似文献   

10.
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是属于地方编制,从事人民武装工作的国家干部,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动员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基于这支干部队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参、总政在部署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任务时强调,要“加强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各级人武部门应当积极会同地方党委、政府,切实  相似文献   

11.
陈知庶 《国防》2004,(5):9-12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我国武装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民兵这支武装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我国武装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民兵这支武装力量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回答这个重大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筹划和不断加强我国民兵建设。  相似文献   

13.
民兵是我国武装力量“三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做好新形势下的民兵工作,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民兵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陈建国 《国防》2003,(9):8-9
党管武装,是党指挥枪的原则在人民武装力量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武装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武装的根本标志。在举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管武装的优良传统,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频共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是摆在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今我国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给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人民武装工作要积极适应经济建设新形势、坚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的指导思想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则,不断深化改革,使人武工作与经济建设互为促进,同步发展。在本期发表的这篇访谈录中、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郑仕赵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了新形势下人民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强调人民武装工作应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发展,走上着眼“适应”抓改革,通过改革求“适应”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人民武装部是党在县级地方政府的军事机关,负责着辖区内人民武装工作的指挥与协凋,是党在农村、企业和社会团体中加强开展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在加强基层民兵预备役建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因此,做好人民武装工作,要有与时俱  相似文献   

17.
预备役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预备役部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支逐步走上正规的预备役军官队伍。提高预备役军官队伍素质,是加强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的治本之举。要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解决思想认识不高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提高预备役军富队伍素质的责任感使命感。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王敏之 《国防》2004,(11):47-47
新形势下,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必须注重以下几点。(一)坚持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政治合格是武装力量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政治教育是确保武装力量政治合格的重要手段。在“市场”与和平环境中,部分民兵、预备役部队官兵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信念淡薄,过分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名利;国防观念淡薄,缺乏居安思危、准备打仗的意识;兵役观念淡薄,缺乏履行兵役义务的意识和应有的组织纪律观念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与改革的发展。因此,加强政治教育,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蔡运华 《国防》2006,(5):38-38
信息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现代建军作战发展的方向。信息科技军民兼容,人民武装寓兵于民。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方针,依托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果推进人民武装信息化建设,既是信息技术高度军民兼容的性质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提高人民武装建设质量效益的必然要求,因而必须引起军地双方的高度重视。(一)依托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果加强人民武装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建设。依托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果推进人民武装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和层次,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重要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武装力量的人民军队性质不变、光荣传统不变、听党指挥的原则不变。核心是坚持党对人民武装的绝对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管武装”的治军原则。各级党组织必须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以全局的观念坚持好这一原则,切实做好“管”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