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红外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评估与实际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交叉验证评估方法。建立空中目标红外辐射包线数学模型并拟合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大气透过率与传输距离之间的相关曲线;设计红外探测系统性能检测平台并进行了极限辐照度标定;建立仿真与标定之间的点目标辐照度等效模型,得到了大气透过率与红外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之间的相关曲线。将上述两类曲线进行交叉验证,其交点处视为红外探测系统在限定条件下的最大作用距离。实验结果表明,交叉验证法相比现有的4类评估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定量评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针对不同目标的红外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可广泛应用在各类红外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评估中。 相似文献
2.
针对加速度计安装方向和位置向量补偿的问题,理论上推导了一种六加速度计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安装误差校准方法,通过重力效应进行加速度计方向向量的校准,通过载体旋转产生的向心加速度进行位置向量的校准,然后利用校准的结果进行加速度计输出补偿,并进行了计算机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经加速度计安装校准和补偿,系统精度可提高600倍以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对环境大气压力不同的室内火灾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两种环境条件下的火源热释放速率、温度、烟粒子浓度、CO浓度的变化数据,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气压力较低的地区,发生火灾时,燃烧不充分,热释放速率的两个峰值相距较近,稳定燃烧阶段短;烟气温度比常压地区低;烟粒子浓度变化不明显;CO浓度明显大于常压地区,因此烟气的毒性是低压地区威胁室内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无人机搭载光电载荷进行安装误差标校时,飞行航路的选择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标校算法的收敛性与误差识别结果。为增强标校飞行架次的有效性,提高安装误差可被识别的程度,改善标校算法的收敛性及标校精度,对标校的原理和标校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考察差异函数偏微分的方法找到了标校航路和安装误差标校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结合标校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标校航路规划应遵循的原则,给出了标校航路规划的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5.
精确测量大气折射率的微波折射率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微波谐振腔的谐振频率随充入介质不同而变化的原理,研制出了一种能够精确测量大气折射率的微波折射率仪.实验证实,该微波折射率仪的测量精度远远高于常用五九型探空仪和轻型电容式折射率仪,且具有反应速度快、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该仪器不仅可实用于高精度雷达电波折射误差修正,也可实用于大气波导的精确测量和大气精细结构的精确测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针对空中平台光电载荷安装误差的梗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蚁群算法实现动态标校的方法.通过光电裁荷测量得到的目标方位角、俯仰角和平台导航信息,结合GPs转化得到的方位角、俯仰角真值,建立了基于最优估计理论的目标函数,并利用蚁群算法求得了系统的安装误差.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标定出安装误差;通过校准,有效避免了由安装误差引起的结果有偏,使得目标跟踪结果收敛至真值附近. 相似文献
7.
分布式消磁系统绕组补偿电流快速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舰船的大型化和舰船消磁技术要求的日益提高,消磁系统向分布式发展,消磁线圈的数目越来越多,绕组补偿电流调整的实时性要求也愈来愈高.针时这一特点,建立了消磁绕组磁场的数学模型,引入二分搜索法来快速调整绕组补偿电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快速调整消磁绕组补偿电流,且消磁效果好.此外,该算法原理浅显易懂,编程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雷达精度,舰船雷达一般都进行电波折射误差修正.由于无法精确测量大气剖面,故舰船雷达的电波折射修正精度较低.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辐射计大气遥感的电波折射实时修正新方法,它不仅具有全天候、实时性、机动性等特点,而且可以直接测量出电波传播路径上的大气附加时延积分,从而直接给出距离误差修正量.经与常用的2种电波折射修正方法比较,证明它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应答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水下作业,而其绝对位置的校准是工作的前提。在深海下由于声速的不均匀性,声线会发生弯曲。海底应答器绝对位置的校准需要进行声线弯曲修正。给出了一种深海条件下含声线弯曲修正的海底应答器绝对位置精确校准的方法。深海试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以及进行声线修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11.
排烟口设计对排烟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翀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12,(6):21-23
排烟口是火灾发生时烟气排出的出口,排烟口高度和位置对排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运用FDS数值模拟方法,以实验台为依据建立数值模型,针对排烟口高度和排烟口位置的改变对排烟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排烟口高度的升高,各种排烟风速下的排烟效果都得到了改善。在排烟口风速较高的情况下,排烟口的高度变化对烟气溢出厚度的影响更大,采用大风速的控烟效果要优于小风速。侧排方式的排烟效果低于顶排方式,远壁排烟方式要优于近壁排烟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