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军委江泽民主席在1991年6月为《民兵工作条例》集训班题词指出:“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这一重要题词,既是我国武装力量建设长期坚持的基本指导方针,也是边防执勤工作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本文仅就军分区、人武部如何组织民兵边防执勤谈两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刘华建 《国防》2006,(2):37-38
军分区、人武部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斗堡垒,其主官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贯彻落实的程度。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就必须紧密结合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实际,努力提高军分区、人武部主官的工作能力。一、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不断提高把握部队建设政治方向的能力,是军分区、人武部主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军分区、人武部主官把握部队建设政治方向的能力。(一)要坚持党管武装。这是确保…  相似文献   

3.
张智 《国防》2005,(4):29-30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压缩现役部队规模,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作为推进新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选择,我国也确立了“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而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重点就是要按照武装力量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作战能力建设。因为,民兵是国家“三结合”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民战争的力量基础;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战时首批动员对象。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军事制度,建立民兵组织和组建预备役部队,是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  相似文献   

4.
辨证认识和正确处理国防后备力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我党我军建设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坚持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明确强调要“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这是党对新形势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加快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责任感 江泽民总书记对军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非常重视,多次强调坚持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八  相似文献   

6.
郐万增 《国防》2003,(3):14-15
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推  相似文献   

7.
我市始终把党管武装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军分区、人武部全面建设,促进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坚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的国防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9.
钱树根 《国防》2002,(3):4-9
进入新的世纪, 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民兵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民兵工作,必须坚持以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主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国防及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政策为依据,认真贯彻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  相似文献   

10.
于占唐 《国防》2008,(7):43-44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党的十七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总目标.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握机遇,坚持改革,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谢玉堂 《国防》2006,(1):66-67
军分区、人武部是当地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兼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是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日常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是联结军地的“桥梁”和“纽带”。积极适应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努力提高军分区、人武部建设质量,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对于完成国防动员、组织参战支前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地方“三个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充分认清形势任务,进一步增强抓好军分区、人武部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今…  相似文献   

12.
侯维敏 《国防》2007,(7):8-9
依靠人民办国防是我国人民战争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断增强国防实力.  相似文献   

13.
尚书国 《国防》2006,(8):43-45
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人民战争依然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军分区、人武部平时担负组织领导本地区民兵、兵役、动员等工作任务,战时担负组织指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人民群众配合部队开展对敌斗争的任务。军分区、人武部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国家进行人民战争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着眼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以临战的姿态和打赢的标准抓好军分区、人武部建设,全面提高军分区、人武部履行职能特别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能力。一、科学搞好统筹谋划,促进军分区、人武部各项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军分区、人武部全面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  相似文献   

14.
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国防建设,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正确道路。一是从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  相似文献   

15.
王本志 《国防》2006,(11):7-9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国家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胡锦涛主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切实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二炮后备力量建设,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深刻理解二炮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兵、预备役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党中央、中央军委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以民兵、预备役为主体的人民武装力量建设,强调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自觉适应战争发展的新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17.
钱国梁 《国防》2002,(11):4-7
预备役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和骨干,是我军战斗力整体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高标准地抓好预备役部队战斗力建设。 一、要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全局需要的高度,认清加强预备役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军委江泽民主席多次强调,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三结合武装力  相似文献   

18.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委托,现就《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立法的 必要性 坚持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预备役军官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骨  相似文献   

1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军事斗争准备非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实现军分区、人武部全面建设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好四点:  相似文献   

20.
宋有荣 《国防》2013,(8):46-4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兵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这是我们党适应国际战略格局新变化、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新要求,着眼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作出的战略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