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全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的背景下,作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始终坚持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着力推进军工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军工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重大军民结合型项目为重点,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和发展,在出色完成高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军工民用产业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2.
适应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提高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坚持”方针,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各地党委和政府大力支持下,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提供了良好机遇。各地方高度重视军民结合高技术及产业发展,军工经济和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地从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区域内外资源,充分认识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3.
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在促进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要切实发挥其在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中的更大作用,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市主管部门、基地自身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军结合产业基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双重领导,发挥军地共建优势,形成国防后备力量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合力 一方面,要积极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切实把国防后备力量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纳入地方建设发展规划之中。在地方的大型公共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基础建设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建设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军事和战争需要,将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纳入地方建设发展规划之中。使一笔投资获得经济和国防双重效益,达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在促进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要切实发挥其在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中的更大作用,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市主管部门、基地自身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军结合产业基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军民结合产业园区是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军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陆续建立了具有军民融合性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对于发挥军工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从2009年7月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包括军民结合基地在内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鼓励在军工和民口配套单位比较集中的地区,培育和建设军民结合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7.
辽宁军工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科研生产综合实力较强,军工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如何发挥军工优势,搞好军民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一直是辽宁省委、  相似文献   

8.
7月20日。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军工服务奥运及国民经济建设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国防科工局副局长黄强为论坛发来贺信。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北京奥组委技术部、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的领导.专家;各省区市国防科工委(办).各军工集团公司.军工高校.军工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中央.地方及军工行业媒体的记者,近200人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9.
“十五”以来,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积极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军工集团是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的主体。是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建设好军工集团,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对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08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上,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在工作报告中要求。要更加注重做强做大军工集团。进一步建设好军工集团。  相似文献   

11.
张捍东 《国防》2006,(9):34-35
胡锦涛主席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胡主席“必须做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文章”的重要论述,具有战略全局性、历史继承性和发展前瞻性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胡主席的重要指示,充分依托地方巨大的社会资源,将地方优势变为军地互补、军企互联、军民互利的全局性战略优势,切实搞好“三个协调”,努力做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篇“大文章”。一、要注意协调国…  相似文献   

12.
"十五"以来,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积极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出色地完成高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民用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有近300种民品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一批具有军工背景的主导民品和优势民品正在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3.
产业的成长往往经历增长极、集聚区、产业带、大经济区的发展演进过程。集聚区包括各类园区、基地等。目前,我国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基地出现增长极、集聚区、产业带、大经济区的三者同在并兴态势。中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对于军工单位比较集中的地区,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军民资源在空间上的互动和共享,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在建国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本刊发表一组纪念文章,有宏观评论军民结合的光辉道路;有微观感受企业支撑共和国发展的所思所想,但宏观也好,微观也罢,其实表达的观点是一个: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主流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军工事业和军工企业的转民趋势已属必然!  相似文献   

15.
孟燕 《中国军转民》2006,(11):30-33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探讨建立寓军于民新体制的途径和措施,对于实现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工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寓军于民新体制的内涵寓军于民,就是要将国防实力寓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其内涵既包括打破军工封闭,利用全社会科研生产力量,加速武器装备发展;也包括要充分利用军工资源,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工高技术产…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技工业》2013,(1):34-35
近年来,河南省国防科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努力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有效融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对军工行业如何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提出了要求。文件印发后,河南省国防科工局认真贯彻,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从事军民通用技术、军民两用产品及一般武器和配套产品研制生产的军工单位可引入各类社会资本,筹集资金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为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拓宽军工单位融资渠道、推动军工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发起筹备“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金”。  相似文献   

18.
叶聪阳 《华北民兵》2009,(12):38-38
胡主席指出,要进一步探索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当前,在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开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局面,必须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民兵预备役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营造军地合力、齐抓共建的浓厚氛围,切实通过汇军地之智,聚军地之能,举军地之力,不断推动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快速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探索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民兵预备役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结军队与地方,必须紧密结合寓军于民的组织形式和党管武装的领导体制,务实军地齐抓共管的基础,在融合中实现战斗力与生产力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指导意见》的提出,具有时代意义,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军工发展的变革之路。提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建设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军工经济怎么融入整个国民经济,这是最本质的问题。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流,军工经济不能完全靠国民经济来支持它的发展,军工经济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防科工委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非公经济36条》提出《指导意见》,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个战略思想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