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暮春的一天早上,在英国雷塞士特皇家陆军军饷部办公室,我桌子上的电话响起了清脆的铃声。“是詹姆斯中尉吗?”话筒里传来了愉快的声音,“我是部队电影摄影队的尼文上校。”对于电影明星大卫·尼文的声音我是熟悉的。他接着问我:“你对拍摄一部陆军的电影是不是有兴趣?” 我回答他:“是的,长官,我当然是十分感兴趣的。”尼文高兴地说:“那好,你是否可以到伦敦来试试镜头。”  相似文献   

2.
他曾经是伦敦最受欢迎的社交界宠儿,他的间谍生涯充满传奇色彩。在一本记叙英国谍报史的畅销书中曾写道“英国恐怕还没有第二个间谍能拥有他所有的权力和影响。”他同时也是个搞暗杀的专家,通晓下毒、刺杀、枪杀、扼杀等等致命手段。他总是备有“11本不同国籍的护照和同样数量的妻子”。他就是落日帝国的王牌间谍——悉尼·乔治·赖利(Sidney George Reilly)  相似文献   

3.
天蒙蒙亮,信号兵就前来报告:一艘舷号为“F-108”外国军舰跟踪我舰。 巴希洛夫闻言哈哈大笑起来: “啊!老相识啦,英国护卫舰‘伦敦德里’号。”接着他讲了这么一件事:大型反潜舰“马卡罗夫”号前舰长、如今的海军学院教员室主任沙赫罗夫教授,曾开玩笑地建议英国人为增加航速而在舰上装一台洗衣机。英国人颇为机智地回答道:舰上主机不开,仅用一台洗衣机便可追上“马卡罗夫”号。大家都笑了起来。巴希洛夫在沙发上躺了约十分钟,接着又说:  相似文献   

4.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精于国际时局的英相丘吉尔当即放低了反苏的调门,声称愿向莫斯科提供援助。后者要求提供30个师,正困守孤岛的伦敦方面当然无能为力。莫斯科方面很快“降低”要求,提供喷火”式战斗机也行。丘吉尔实话实说,他也需要“喷火”保卫伦敦,如果是“飓风”战斗机还可以商量。于是双方商定,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英国每月提供200架各型战斗机,其中绝大部分为“飓风”战斗机(有趣的是,其余战机主要是美国先前向皇家空军提供的P39和P40战机)。  相似文献   

5.
二战期间,西欧各国相继沦陷,不少人纷纷流亡英国。当时有个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每天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利用电台从英国向比利时广播,号召同胞奋起抗击德国占领军。1940年末的一个晚上,他在广播里发动人们在德军占领区内到处书写代表胜利(Victory) 的“V”字,表示对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几天之内.在比利时的首都和其他城镇的墙壁上、街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欧各国相继沦陷,不少人纷纷流亡英国。比利时人维克多’德拉维利,每天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利用电台从英国向比利时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国占领军。1940年末一个晚上,他在广播时以“V”字代表胜利的口号,发动人们在德军占领区内到处书写“V”,表示对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几天之内,在比利时首都和其他城镇的墙壁上、街道上、车辆上、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用多种方法书写的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德军的兵营、军官住宅区里也时有可见。后来,“V”字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欧洲各国。亲朋好友见面,也往往伸出食指和中指,打个“V”字手势,心照不宣地预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喜爱打“V”字手势。许多妇女的胸针出现了“V”字式样。  相似文献   

7.
举世瞩目的英阿马岛战争结束后,一名阿军指挥官指责英军在战争中派遣特种部队“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进行前所未有的冒险,而这一切都是违反海战基本常规的”。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认,“这些特种部队确实难以对付”。特别空勤团(SAS)就是英军这些“难以对付的”特种部队序列中最为著名的仅仅者。特别空勤团隶属于英国皇家陆军,总部设在伦敦西面的赫里福德,编有3个团,每个团600至700人不等,其中第22团属正规军,第ZI和23团同本上军(相当于美国的后备军)。这是一支戴土色贝雷帽、徽章上有“勇者必胜”字样、专门从事特种作战的…  相似文献   

8.
孙晔飞 《国防科技》2003,(11):71-73
自古以来,战争与传媒就有各种各样的联系,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战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更是越来越密切了。拿破仑说:“记者的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二战中戴高乐利用电台在伦敦多次发表抗击法西斯的声明,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因此被称为“麦克风将军”。基辛格曾说:“一个自由电台的能力等于20个师。”如此等等,足见大众传媒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在高新技术催生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体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将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上演更为精彩、神奇和滑稽的节目。  相似文献   

9.
史放 《环球军事》2011,(8):59-61
“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并非孤军奋战!……法国的抵抗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法国沦陷后的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从伦敦向他的法国同胞们发出上述著名的广播讲话。这一讲话,也被看做是点燃了法国抵抗运动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沈阳市市民陆君祥从懂事那天起,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但他只拥有3年民兵连长的履历,没有实现从军梦。不过,他却拥有“天下第一”的军功章。没参过军打过仗却与军功章结缘 24年前,一场保卫边疆的战斗打响。年轻的陆君祥天天看报纸听广播,梦见自己也当上  相似文献   

11.
1943年12月,同盟国有一个精心策划的间谍网和一个拥有大约1500名(或者他们相信是这样)破坏者的地下组织,在被德国占领的荷兰活动。但实际上,那个向伦敦发回报告的“地下”电台由德国的操作人员工作了近两年之久。英-荷特工机关通过近200次空投送到荷兰来的特工人员和大量的武器炸药均在降落时受到了德国“接收委员会”的“热情接待”。54名伦敦训练出来的秘密间谍人员被投入监狱,而德国反间谍机构却编造这些英国间谍仍在进行活动的神话故事向英国报告。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场“秘密战争”中使同盟国落入圈套的一个最大的骗局。本文作者H·J·吉斯克司是当时纳粹德国在荷兰的反间谍机构头子,正是他亲自指挥了整个“北极行动”。  相似文献   

12.
双钓美人计     
今年8月,78岁的海军退役军官叶夫根尼·伊万诺夫在莫斯科自己的寓所里去世了。这位前苏联克格勃中赫赫有名的人物20世纪60年代在苏联驻英国大使馆任海军武官助理。这期间他在伦敦导演了一场间谍史上的“双钓美人计”。  相似文献   

13.
搬“家”记     
年初,河南省南召县留山镇关坡村外出归来的民兵意外发现,原本设在村委会长期冷清清的“青年民兵之家”搬到了私人家里,从此“生意”兴隆起来。 喜欢捣鼓电子器材的民兵王建,靠养殖致富后修起了二层楼房,购置了一大套录像、广播器材。他热心地搜集大量资料,坚持每日一个半小时广播宣传党的政策和农业、科教、文卫、国防知识。王家成了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的一个重要纺织工业中心巴门市;1895年8月5日逝世在英国首都伦敦.今年正值他逝世100周年.恩格斯逝世时,李卜克内西在灵前称赞他“既是指路人,又是带路人,既是领袖,又是战士.在他身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倍倍尔歌颂他为“全世界有阶级觉悟的无产者所信任的国际伟人.”对于恩格斯的逝世,列宁认为是“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一颗多么伟大的心停止跳动了!”的确,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伟大,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学说.这两位伟人的名字都铭刻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恩斯斯同马克思合作的一生是协调的、完美的、天衣无缝的.他谦逊地称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但当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去世后,他便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继续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小提琴手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俺怎么也想不到金芳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俺们。俺清楚地记得:头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起身去县城买电讯器材,为乡里开广播大会作准备。俺要起来给他做饭。他说要趁早赶路,揣上两个凉馍就走了。直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回家,捧起剩饭就吃,俺夺掉他的碗,准备给他做点好吃的,可一转身又不见他的人影了。撵到门外,他已跨上车子,回头冲俺笑笑说:“提包里有块肉,别忘了给孩子包饺子。”饺子包好了,俺和孩子等呀,等呀,再也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月17日,吉林省辽源军分区召开万人广播大会,追认东丰县五道岗乡胜利村民兵连长肖永文为“雷锋式的好民兵连长”。同时,中共辽源市委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一时间,肖永文献身武装事业的模范事迹化作铅字、电波、图象,在广阔的大地上传颂……  相似文献   

17.
于洋 《环球军事》2005,(15):28-29
1940年6月,纳粹德国占领法国。法兰西人民并没有就此屈服。戴高乐将军随即在伦敦成立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和自由法国运动,决心同德国法西斯战斗到底。被解散的法国情报机构也没有束手待毙,大部分军官秘密加入了抵抗运动的行列,遍布各地的情报组织纷纷创立。“房产公司”是其中最秘密、最活跃的情报网。它在著名情报战专家拉福雷少校领导下,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绩。“房产公司”拥有许多优秀谍报人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拉福雷的第一助手马尔商。正是他的机智和勇敢,拯救了“房产公司”,使他成为法国沦陷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间谍。  相似文献   

18.
在黔北有一位被山村群众称为“大伙的贴心人,敢说真心话的好记者”。他,就是贵州省习水县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退伍军人陈应洋。 1986年底,陈应洋在部队被选送团新闻写作培训班,从此,小陈便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不懂就向老同志请教,一边读书,一边写  相似文献   

19.
冒险的大胆行动 艾森豪威尔在他的伦敦总司令部里,凝神地阅读一份陆军部标着“绝密”字样的电报。这份电报促使他作出一生事业中最严重的决定。电报的内容是:在阿尔及利亚的一批亲同盟国的法国军官建议,请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参谋部派遣5名军官立即到达阿尔及尔附近的约会地点,并要求带去这样的情报,即同盟国方面将何以援助他们对付轴心国的入侵。  相似文献   

20.
这个令人惊异的事件,是二战中保持得最出色的机密之一。前加拿大银行的锡德尼·J·珀金斯,根据他自己在这一事件中的经历提供最初的情节。作家A·J斯顿普找到线索,挖掘了许多长期不为人们所知晓的事实和数字。然后,由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利兰·斯托经过深入采访,在加拿大和伦敦又搜集大量鲜为人知的情节,终于写成了他称之为“我所涉及的最令人振奋的故事之一”的报道。本文是根据这篇报道编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