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何为智能水雷,笔者认为,就是可以实现人与雷互相“交流”,对敌舰船、潜艇等水中目标能够实施智能攻击的现代水雷。现将对我军智能水雷的基本构想与武器专家及读者进行探讨。战术特点具有高效的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在水雷内安装声纳以及计算机分析系统实现人与雷的控制语言“交流”,完成水雷如下的战斗任务,如:隐蔽、转入攻击状态、锁定攻击目标、启动引爆设备并开启声纳、撤消攻击并关闭声纳、进入休眠、引爆等。该语言系统的指令发出可通过潜艇、水面舰艇、蛙人、反潜直升机或者海上预警机等我军战时有效指令平台来完成。它要求这种水雷具有分析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高级智能分析能力和密码安全的可靠性。最  相似文献   

2.
无论水面舰艇还是潜艇,绝大多数都装有各种型号的声纳,其目的是保证舰艇航行的安全,战时则主要用来对付水下潜艇。在过去的50年中,人民海军的声纳兵遇到过这样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3.
无论水面舰艇还是潜艇,绝大多数都装有各种型号的声纳,其目的是保证舰艇航行的安全,战时则主要用来对付水下潜艇。在过去的50年中,人民海军的声纳兵遇到过这样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耕海 《当代海军》2007,(12):42-45
台湾海军目前装备的水下武器主要有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三种。这些水下武器大部分是从美国进口的,只有少部分是岛内自产的。由于生产年代久远,战斗力十分有限。一、鱼雷台湾海军现有的鱼雷主要有 SUT重型鱼雷和 Mk46、Mk44轻型反潜鱼雷三种。1、SUT(Surface andUnderwater Target 水面和水下目标)重型鱼雷。SUT 鱼雷是德国 AEG公司于1975年设计推出的反潜、反舰重型线导鱼雷,可以从潜艇和水面舰艇上发射,对潜艇和水面舰艇进行  相似文献   

5.
水雷作为一种现代海战武器,最早被当作对付水面舰艇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用它进行反潜时就炸沉潜艇54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反潜力作用更加突出,仅德国潜艇就有27艘被水雷击沉;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海军布设的1000多枚水雷,不仅重创了美国的3艘作战舰只,而且对多国部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威胁,限制了其海上兵力行动。  相似文献   

6.
1.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是如何发现水下障碍物的? 答:潜艇水下航行时,对水下目标的探测主要靠潜艇声纳实现对周围物体的探测,即声纳通过接收水下目标发出声波或接收目标反射声纳本发射的声波来确定目标的方位、距离,从而达到对海底状况的观察。声纳分被动声纳和主动声纳两种,被动声纳通过接收水中目标发出的声波来探测目标,  相似文献   

7.
军用航空器对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的作战分别称为航空反舰战和航空反潜战。航空反潜战是利用携带反潜探测设备和反潜武器的军用航空器 (即反潜飞机),对水下潜艇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定位,并对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与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反潜作战相比,反潜飞机实施航空反潜的主要优点是:反潜飞机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机动灵活;反潜作战覆盖海域宽广、搜潜和反潜效率高;不易被水下潜艇发现和攻击,可对其实施快速击顶攻击。  相似文献   

8.
水雷武器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水雷是一种布设在水中,待机毁伤舰船和限制其行动,也可破坏桥梁、水工建筑等的水中兵器。水雷武器广泛地应用于海战中有着其它武器无法比拟的特点:(1)水雷武器具有强大的破坏威力。因为雷体内装有大量的烈性炸药,它的爆炸往往发生在舰艇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水下部分。(2)水雷武器布设隐蔽,袭击突然,可使用潜艇、水面舰艇隐蔽布防,也可采用飞机低空投布,既隐蔽,又无踪,因而常常可以达到突然攻击,出其不意之目的。(3)易布难扫、威胁时间长,能给敌方造成较长时间和巨大的心理威胁。(4)价格低廉、使用简单,结构简单,维护保养都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9.
咨询园地     
读者肖磊问有的水雷在海底,为什么能将水面舰船炸沉?布设在海底及海底附近的水雷一般有沉底水雷、火箭上浮水雷和自导水雷等几类。沉底雷布放后停留在海底。当其打击水面舰艇时,其布设区域一般在60米以下的浅水区。当打击潜艇时,其布深一般在100~200米。沉底雷的雷体中装置着炸药、引信和其它仪器仪表。水雷探测到水面目标信息并进行分析、识别,确认是敌舰后,当目标到达水雷动作区域,沉底雷的非触发引信动作引爆水雷,击伤击沉水面  相似文献   

10.
潜载无人潜航器能够前往潜艇难以到达的区域执行任务,可扩展潜艇的作战范围及降低潜艇被敌方探测的危险,具有进行情报搜集、监视与跟踪、水雷战及反潜战的能力,具有许多潜艇和水面舰艇所不具备的优势。潜艇布放/回收无人潜航器是潜载无人潜航器发挥这些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