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以清政府遭受海上进攻开幕。百余年间,千年文明古国在任人宰割的屈辱中抗争,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战败的硝烟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清政府在其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中,一度致力于海防建设,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他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探索尝试,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但如昙花一现。后人评说,晚清海防,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是清统治者在“未有之变局”中应付“未遇之强敌”的海防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其海防思想产生的条件、内容的变…  相似文献   

2.
许华 《军事历史》2016,(5):53-57
120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和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形成及其后续发展,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结合海权理论,从政治、经济、工业技术和海军海防战略等四个方面,对甲午战争与北洋海军失败结局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边疆危机纷至沓来。晚清政府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三次调整边防策略,相继形成了“郅治保邦”、“海防与塞防并重”和“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兵锋战火。但又造成了“和”不能争主权、“战”不能取胜利的被动局面,加剧了清政府的民族危机、边防危机和统治危机。  相似文献   

4.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晚清政府认识到向外购买近代舰船的必要性。由于财政困窘和近代舰船知识的缺乏,晚清政府在向外购买舰船初期,购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赫德及其亲信金登干的影响,对外购舰的主导权也操于赫德、金登干之手。在赫德、金登干的主持下,晚清政府购买了一批炮艇和巡洋舰,充实了海军实力。在购买过程中出现的舰船性能、质量等问题,反映了赫德、金登干购舰工作的失职,也暴露了晚清海防建设者近代舰船知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5.
崇明凭藉其得天独厚的军事地理位置,在明清两朝抗倭、荡寇及抵御明朝海上残余势力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事战略地位曾显赫一时。近代以来,随着海防、海权思想和西方海军建设、战略战术的发展,及清廷在"坚船利炮"面前的海防战略收缩,崇明的军事战略地位日益衰落。崇明近代军事战略地位的历史演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习主席指出,"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实现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变,是适应海军转型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安全的战略决策,是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由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研究探索远海防卫作战中政治工作,对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激励官兵有效履行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海军历史上曾有过一所“贵族学校”,这所特殊的海军学校就是清朝末年建立的昆明湖水师学堂。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痛感海防危机,下旨“大治水师”,清朝海军进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揭开了筹建近代海军的历史巨幕。沈葆桢作为第一个由朝廷钦命的船政大臣,全权负责福州船政局的工作。在主持船政的实践中,他秉承左宗棠的思想衣钵,始终坚持培养人才与举办船政并举的方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艰苦工作。在中国海防近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沈葆桢从海防建设的具体工作入手,与李鸿章等人从战略视角着眼海防建设,形成了互补的合力,推动了中国海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依靠其“船坚炮利”突破了中国的海防要塞,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中国海防担忧,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改革海防的设想。他们在海防建设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冲击了以往传统、落后的海防观念,对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近代海防论,对于我们加强今天的海防建设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海防建设逐步成为中国国防建设的重点。清政府在进行海防建设过程中,对北洋海防实行优先发展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着重加强北洋海防。北洋海防建设情况是清末海防建设的缩影。探析北洋海防建设的成败得失,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是近代中国军事历史研究中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70年代,赫德并不支持其海外代理人金登干在为清政府购买近代舰船中收取佣金,赫德、金登干高度提防他人插足为清政府购买近代舰船事宜。赫德最终未能主导晚清海军建设,其"海防司"之梦破灭。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巩固海防、建设海军成为洋务运动中军事自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培养海军人才,自1877年起,在洋务派官僚的主导下,清政府多次向海外派遣海军留学生,学成回国的海军留学生大多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晚清海军留学教育加快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派遣海军留学生的背景 晚清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求自强,积极创办近代海军.洋务派在创建近代海军之初是“借才异域,冀救目前之急”.然而,由外国人指导造船、驶船,中国人“虽日习其器,究不明乎用器和制器所必然”,如此学习终非久远之计.在洋务派的主持下,在购造舰船的同时,以创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海军教育也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3.
李凤苞、徐建寅主持购买铁甲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9年后,晚清海防形势日益严峻,清政府撇开赫德,委派李凤苞、徐建寅主持购买铁甲舰;李凤苞、徐建寅主持购买铁甲舰的曲折过程及其中复杂的人事关系折射出晚清海军建设的艰辛。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根据我国安全战略环境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对加强我国新时期海防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防建设思想。邓小平的海防建设思想,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中国海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对建设21世纪强大的中国海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根据国际军事斗争的特点和中国海洋安全的实际,提出新时期积极防御的海防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海防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上方向的安全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根据国家战略立足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迈向新的世纪,充分认识海洋、高度重视海洋权益,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打开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门的钥匙。何为“海权”?何为“军事海权”? 海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海洋观的增强,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陈绍宽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是中国近代海军杰出将领。他的海防思想,代表了民国海防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海权关系到国家实力、主权和国际地位的海权思想;二是治标和治本的海军建设思想;三是集中实力等海军战术思想,其中不乏高明之见,对当今海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74年日本侵台深深刺激了清政府,在海防大讨论中清廷大员认识到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紧迫性.由于赫德的干扰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大员对购买铁甲舰认识的局限,加之清廷财政困窘,致使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进程跌宕起伏,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晚清同光年间,基于海防备虚和对西方船坚炮利的认识,清政府曾大力筹款,购船造舰,兴办近代海军。晚清筹办海军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程中清王朝新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标志着当时国防战略转变的开始,具有抗敌御侮,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因此,尽管当时财政状况十分竭蹶,化费的巨额款项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海权发展的重要时期,刘华清把握历史机遇,提出"近海防御"战略,进一步拓展了国家海洋战略视野,确立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基点。其海权思想突出表现为推动海军"关键性作战舰艇"发展,深刻体现于"近海防御"战略内涵中,明确并解决了该时期海军建设发展的全局问题、方向问题和指导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1896年接受马汉的海权理论以后,海洋国家的定位越来越清晰,走向海洋的意志也越来越坚定。但是,早在马汉海权理论传播之前,日本在海洋思想和行动上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向外扩张的历史惯性是日本走向海洋的原初动力,本土"海防论"思想为海权道路做了较为深厚的精神和人才储备,1853年"黑船事件"坚定了日本开国向海的国家方向。可以说,日本自身的民族性格、思想准备和外在刺激相结合,催生了其近代海洋国家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