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浓浓的思念     
年是一汪乡愁,暖暖的,浓浓的,稍不留意便会在心中沸腾。有军人的家庭怕过年,因为过年便想到了家乡,便看到了爹娘那双盼儿的泪眼。我的两个弟弟都曾在部队服役,许多年的春节,我们家都没有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穿上军装,试图做出种种很帅的姿态,却一次又一次地弄巧成拙,洋相尽出。第一次告别家乡,亲人叮嘱之语犹如耳旁风。站台上,爹娘的泪水和白发在寒风中飘扬;车窗里,我的心却在和列车雄壮的节奏一起飞扬。新兵连的第一次长路,路是那样的长。寒风在耳边嗖嗖作响,街两边的路灯睡眼惺忪。“坚持就是胜利!”我咬着牙关在心底为自己鼓劲——坚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中诞生的著名歌曲《松花江上》令人心碎肠断,仿佛使我们看到,‘在阴沉天空的背景下,在逃难流亡的人群中,有人深情悲愤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相似文献   

4.
想念班长     
老班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温柔可亲的,就像一个远房的表哥。他亲切地扶着我稚嫩的肩膀,向前来送我的爹娘保证让只有49公斤的我长胖10公斤,谁知,随着爹娘登上返乡的火车,老班长的“柔情”也悄然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张鼓面一样  相似文献   

5.
不悔     
李炜 《华北民兵》2010,(7):60-60
布谷声声,麦浪翻滚。爹揉搓了一捧麦粒,撂进嘴里嚼了嚼,说:"熟了,明儿个割。"吃罢晚饭,爹娘在院子里磨镰,月光下,嚓嚓的磨镰声在静寂的夜里分外响亮。天刚蒙蒙亮,爹娘、弟弟和我便拉着架子车,扛着叉子,拿着镰刀、  相似文献   

6.
彭况 《环球军事》2011,(14):44-47
当我驱车行驶在河北涞源,向老乡们打听狼牙口村怎么走的时候,好几次都把老乡给弄糊涂了。的确,直到今天,狼牙口村依然是涞源县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庄。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至今仍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像所有勤劳的农妇一样虔诚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田园。她的儿子和孙子们在共和国的军营里上至将军,下至士兵,携手共筑着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他们都是从家乡那条泥泞的小道上走出来的;他们都是带着这位母亲的叮咛和希冀走上从军之路的。他们流淌着她的血液,也凝聚着她的信念和理想。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湖南在我国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但其省会长沙却有“小香港”之称,并不是她的建筑有多么宏伟,风景有多么漂亮,而是长沙人时髦的穿着与香港人差不了多少。湖湘之水本来就孕育了一大批俊男靓女,再加上七分的打扮,大街上那真是美女如云,帅哥满街。到过我家乡的人会知道,那里的服饰价格甚至比香港、澳门的都高,由此可见家乡人为了面子是不惜一切的。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作品《霍爷》刊登在《兵团建设》2012年2月下半月刊。《霍爷》源于我创作的话剧剧本《我的军垦爹娘》。霍爷是父辈们的缩影,他们不同籍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因子,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叫"兵团"的特殊群体。为了创作,我读懂了父辈们饥餐渴饮碱水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人物名片】郭宗平,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2001年在副团职位置上选择自主择业,转业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四年后,他竞争当上了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东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夺得"文明村"、"卫生模范村","村庄建设先进单位"、"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带头村"、"最美丽村庄"等众多的荣誉。他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1.
村庄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一座村庄里,从山后蜿蜒的黄泥小路直到村庄旁边一簇翠绿的竹子,无不向我送来整个春天的芬芳!我多次经过村庄的旁边,每次经过时,我都想起家。家在一条小溪旁边,背靠缓坡而上的山脉,坡上有树有草有一幢接一幢的小屋,周围一片寂静;小屋里,朝东放着我的床,朝南摆着我的桌子,墙上挂着已经过世的祖父祖母的相片。那是我的家,我自己的家,曾经那么让我梦  相似文献   

12.
徐睿 《政工学刊》2013,(8):61-61
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住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庄里。一天,一个身穿风衣的男人在他家的栅栏外徘徊。老人观察了许久,然后走上前去对他说:"先生,你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那堆木头扛到那边去呢?我老了,已经扛不动了。"那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  相似文献   

13.
    
夜深人静,我独自一人坐在办公桌前,明亮的台灯照在我书写的纸面上,手中的钢笔,勾起了我对往日那一盏又一盏灯的许多思念,几多感慨。 六岁那年,正值“大跃进”结束不久,我走进了家乡的木林堂小学读初小。下午放学回家,牵着牛儿上山坡,太阳落山时,骑上牛儿把家归。那时,晚上做家庭作业就全靠那盏小小的煤油灯了。说起那盏煤油灯,我记得是父亲在用完墨水之后的一个小玻璃瓶上钻一个小洞,用铁皮卷一个小圆筒,穿上线做成。这盏十分简陋的煤油灯,火光虽然显得渺小,它却伴随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点燃了我少年心灵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4.
个矮促奋进     
爹娘给了我一个1.65米的身躯,惨得再增加10厘米才勉强跳过女孩设置的“爱情专栏”,走在大街上更有一种“鸡立鹤群”的痛楚。同学们说,到部队里锻炼一下,或许能长高一点。我一狠心,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大学生活,参军到了辽南某部。新兵分配后,连里要组建篮球队,...  相似文献   

15.
遇到刚认识的朋友,难免会被问到家乡是哪儿。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有四个家乡,都很美丽。第一个家乡是河南。那是一片平荡荡的旷野,那里的人有着坦荡荡的胸怀,品性是那么真实,似乎毫无掩饰。我的童年就是在这片宽广的平原上度过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故乡的秋天。一望无垠的金色麦田里,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的  相似文献   

16.
妻子惠是家乡的一名小学教师,同时还兼任学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环球军事》的忠实读者。我是部队的一名基层业余新闻报道员,也是《环球军事》最忠实的读者。我和惠的相识、相知、相爱每一步都离不开《环球军事》的关爱。说起我俩的爱情故事,还有一段小插曲呢。 2003年春节前,我探亲回家。由于在部队经常读《环球军事》,我已养成了习惯,  相似文献   

17.
于称号无愧     
越南侵略者发射过来的炮弹,铸着野心,镀进罪恶,如爆豆,如闷雷,不时在他们神圣的家园炸响。村庄被夷,小学坍塌,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预备役炮兵战士,亲人遭涂炭,有田不能耕,正义之火,忍无可忍了!“预备——放!”反击侵略,保卫家乡。  相似文献   

18.
正一、我的家庭及入伍经过我家乡是贵州凯里炉山洛棉村,我家世代都是山里种地人。父母生了我们兄弟三个,因为家里穷,兄弟三人都没读过书。我去当兵是在1938年的秋天,正值家乡收割稻子。政府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原本抽中的是我二哥。我二哥因为刚结婚不久不肯去当兵,就躲了起来,没有办法,只有让我顶上去。那年我才16岁。部队走的那天我也没有告诉家里,我怕妈妈知道要哭的,就悄悄地走了。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去贵阳,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路上就病了,得的"打摆子"。有一个老乡叫  相似文献   

19.
七叔买房     
前段时间,我回家乡探望父母。七叔听说我回来,专程从40多公里外的生产队赶到我家“求”我,帮他在大连买住房。  相似文献   

20.
笑谈SARS     
SARS肆虐时期,战友们聚在一起,焦点话题自然离不开“非典”两字。笔者稍加留心,收集了一“箩筐”。战友赵的女友秀的奶奶是地道的山西雁北人。一日,秀才奶奶说晚上有活动,不回家吃饭了。奶奶遂关切地问:“丫头,你整天价非非典典(疯疯癫癫)瞎跑甚哩?万一闹出个非典(疯癫)事儿,奶奶怎么向你的爹娘交待!”“奶奶,您别拿‘非典’来吓我。孙女远离‘非典’就是了。”周日,几个战友聚在一起甩老K,战士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