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刘伯承同志,从事军旅生活70年,他指挥过无数次战役战斗,撰写大量的军事论著和战役、战斗总结。这些著述,集中反映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艺术、作战谋略和马克思主义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的光辉业迹。刘伯承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认真学习和研究刘伯承的军事论著和军事实践,探讨刘伯承军事思想的特点,对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的国防建设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1949年2月11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明确指出:淮海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责"。以这封电报为标志,正式宣告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诞生。在此前后,总前委在书记邓小平的领导下,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围绕百万大军渡江南下作战,在政治、军事、组织、后勤等各个方面进行运筹,为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战役特种作战,是为达成联合战役企图,以诸军兵种特种作战力量为主,在陆、海、空、二炮作战力量的支援配合下,于敌纵深和后方实施的非正规或正规作战行动。其目的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推进和加速联合战役进程。这其中,联合战役特种作战后勤保障影响着战役进程甚至结局。对此,搞好信息化条件下联合战役特种作战后勤保障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4.
初战,顾名思义,就是战争或战役开始的第一仗。这是每一次战争或战役中必然要遇到和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刘伯承同志在数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始终把慎重初战作为指导战争的规律之一。他认为,初战对战役发展影响甚大,必须慎重处理,力求打胜。因而他指挥作战,无论是对从上一战略阶段转变到下一战略阶段的第一个战役,还是对战役中的第一个战斗,总是深谋远虑,精心部署,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打好。(一)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历来十分重视“人心”这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指出:“打仗的胜败,不决定于武器,而决定于人心。”(见毛泽东起草的《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在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举行的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在兵员数量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徐州战略重兵集团55.5万余人,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伟大胜利。这次战役,加上济南、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作为中国入民解放军最高统帅的毛泽东,不仅在作战指挥上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在针对战略决战的特点,对军民进行政治动员的伟大实践中,同样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6.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第二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央军委及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胜利,是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广大指战员共同努力作战的结果。其中,更是与由两大野战军领导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的直接指挥分不开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本文就淮海战役总前委之一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与贡献,择要探讨如下。 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提出至形成,经历有一个酝酿、演变过程,其中,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建议,不仅为整个淮海大战奠完了基调,而且对战役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台军的军语中,“反制”泛指一切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自卫式进攻行动,包括具体战术动作中的攻击行动。而台军近年来鼓噪的“反制作战”,则是指台军为达成战略、战役目的而对大陆实施的“攻势作战”,是台军防卫作战中的一种特定作战样式。近年来,随着台军军事战略的变化,反制作战的作用地位大大提高,且内涵及兵力运用方面亦有重大变化,构成了台军现阶段攻势防御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梁茂芝 《环球军事》2014,(23):55-5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第129师进驻河北涉县,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是该根据地的心脏,最多时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就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之久。八年抗战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日军视刘伯承、邓小平为“眼中钉”,多次重兵“围剿”。1943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在涉县经历了抗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危险……  相似文献   

9.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为了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协调两大战略区和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中央军委特令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邓小平在整个战役的指挥中殚精竭虑,为战役全胜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空中进攻战役,是以航空兵纵深突击为基本形式的战略战役行动,是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一种作战形式。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情况紧急,突发性强,作战节奏快,战役进程短。这些特点决定了处于作战一线的我航空兵师、团、站政治工作必须随“急”应变,快速作出反应,增强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梳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进行的战役和战役规模的9次作战行动:包括运动战阶段的第一至第五次战役,阵地战阶段的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战役规模的作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包括金城战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指导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2.
渡江战役的作战部署是逐步形成的,其间因采纳了粟裕的合理建议几经调整而日臻完善,从而在决策指挥层面为人民解放军夺取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是整个渡江战役的重心,“由南京两翼重点突破,东西对进,截断京沪和京杭路,围歼逃敌”这一渡江作战部署,正是粟裕等人关于渡江战役构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战役,参战力量构成多元、战场多维,作战行动和样式多样,高技术武器装备大量使用,导致交战双方的对抗异常激烈,战役节奏快、物资消耗巨大,对战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使保障的内容不断增加,保障任务艰巨繁重。因此,尽快使战役后勤保障体系和能力与作战体系相适应,实现“保障有力”的总目标,是未来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联合战役的迫切要求。适应联合战役多种作战力量、多维战场空间整体作战的要求,提高战役后勤的立体综合保障能力我军未来联合战役,是一个集陆、  相似文献   

14.
《军事历史》1983年第7期发表了刘伯承同志《论合围钳形攻势》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刘伯承同志极为重视对合围钳形攻势战法的研究和运用。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说:“我们作战的基本方式是钳形攻势,分割包围。但是要因现实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诺门罕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苏之间发生的一场以日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的作战行动.战役中,日本在对敌方的意图、实力、战法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判断上,都出现了先入为主、 “镜像”思维等失误.  相似文献   

16.
联合战役作战力量多元,保障要求各异,后勤指挥体制必须科学合理;联合战役战场环境特殊,电子干扰强烈,后勤指挥手段必须“土洋”结合;联合战役作战样式多样,战况瞬息万变,后勤指挥重心必须随机应变;联合战役自然环境恶劣,防护任务艰巨,后勤指挥机构防护与防卫必须精心组织;联合战役后勤部署分散。部队机动频繁,后勤指挥方式必须灵活自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台独”情之独钟的陈水扁为了实现他的“台独”梦想,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利用军事演习的多重功能对外表现他的政治企图。为此,台军演习安排巳变成了“台独”势力诸多政治举措的军事注解。 采取兵棋推演对抗方法 实施先制与反制作战模拟演练 先制、反制是台军反封锁作战中,威胁对方后方安全的一种攻势行动。先制、反制作战样式在兵棋推演对抗演练中,通常台军以计算机模拟对抗的方法进行,设想当对方在战役准备期间并有对其实施打击的征候时,或在对方战役发起之初对台实施空袭后,或宣布对台封锁后,台军实  相似文献   

18.
“打击重心”思想是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一个重要理念。美军在《联合作战纲要》中明确提出:“战役法的本质是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力量重心,以消灭或压制它们”;强调联合部队指挥官运用全维作战能力,“目的是集成联合部队的打击力,集中指向敌人的重心”。“打击重心”已成为美军利用强大的军事优势,以较小代价甚至“零伤亡”实现作战意图的必然选择。在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海军均成功地实施了从海上发起的“打击重心”作战行动。对岸“打击重心”作战是指从海上指对  相似文献   

19.
万苏晋 《国防》2003,(9):55-55
国防后备力量是我军战役作战编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战行动是战役作战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强化后备力量的战役训练意识,增强后备力量指挥人员的战役全局观念,更好地发挥后备力量在战役行动中的作用。 1.从后备力量军事训练面临的形势看,强化战役训练意识是提高后备力量军事训练层次和质量的必由之路。自1981年以来,我国后备力量按照“减少数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边境局部战争,战役兵种指挥员必要掌握筹划战役用兵基本方法。要以势谋“势”依势用以法用兵。这既是合同战役作战指导之精要,也是战役法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