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想我应该算是《环球军事》的小读者了吧,我今年才上小学二年级。有一次我看见爸爸拿回来一本《环球军事》,是2005年10月下半月那期。我看见有一篇文章叫《20世纪世界十大名手枪》,里面有一把苏联产的手枪,和我爸爸用的一样。我感到非常奇怪,就问爸爸:“爸爸,你用的手枪怎么这上面会有啊?”爸爸笑了。我又说:“爸爸,我觉得这本杂志很好看,可不可以帮我多带几本以前的回来看?”爸爸说:“好的。”过了几天,爸爸就帮我带了回来。我非常高兴。以后每一期的《环球军事》爸爸都会带回来让我看。我非常喜欢看里面的彩页,还有一些有趣的文章,哪怕是…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学校工作了十余年,空闲时我常常喜欢阅读些报刊,而《兵团建设》可以说是我的最爱。通过长期阅读,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政策理解,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正如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所说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可以感受到,这些年来《兵团建设》和我一样,都在不停地进步和改变。细细品  相似文献   

3.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今年27岁的我,与《中国民兵》已有了13年的不解之缘。 1986年,父亲由部队转业到县人武部工作,我便有机会接触上了《中国民兵》。当时,校园里流行的是武打和言情小说,我也一度沉湎于此。但自从在爸爸的案头见到《中国民兵》之后,我便对她如醉如痴,爱不释手。渐渐地,我对国防愈加关心起来,国防知识也日渐丰富,成为全校有名的“国防迷”,在班级和学校的黑板报上,经常刊登着我从《中国民兵》上摘抄的军事  相似文献   

4.
海军迷网站     
尊敬的主编: 我是一名大二的军校学生,一次去校阅览室偶然结识《当代海军》。对于贵刊我十分欣赏和感兴趣,尤其一些国际国内军事科技水平的对比分析和对台作战的研究,使我了解到不少新东西,同时也不停地激发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开口叫爸爸,是在我四岁那一年。因为那一年,我和妈妈一起随军了。自从我们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沟后,一切便与在家时不同了,除了我和妈妈得住在家属队外,我还要面临一个难题——叫爸爸。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爸爸太忙,我们娘俩一年难得见他一次,打我认人开始,就从不肯叫爸爸,而总以“叔叔”代替。爸爸呢,难得见我,也从不勉强。  相似文献   

6.
敬礼!爸爸     
第一次开口叫爸爸,是在我四岁那一年,因为那一年,我和妈妈一起随军了。自从我们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沟后,一切便与在家时不同了,除了我和妈妈得住在家属队外,我还要面临一个难题——叫爸爸。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爸爸太忙,我们娘俩一年难得见他一次,打从我认人开始,就从不肯叫爸爸,而总以“叔叔”代替。爸爸呢,难得见我,也从不勉强。  相似文献   

7.
读《大钟无声》给我的是一次心灵的感动,虽然我不是来自黄土高原,没有经历黄土地的厚重文化底蕴的熏陶,但《大钟无声》却把我带进了一个真实、自然、平和,不停抗争和不断追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黄土地上的青年是如何追求人生、如何寻求跳出"农门",隐隐约约中也看到了作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那是在2000年10月的一天,我来到镇武装部办事,随手拿起一本《西南民兵》杂志翻一翻,一条关于《香菇栽培技术》的信息,步入我的眼帘,原本我在家种植有香菇,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产量和质量不高。突然看到这则消息,很高兴就拿去与农科所技术员商讨,技术员认为书中介绍非常合理,有一定的经济潜力,于是按照书中的要求,大胆尝试,经过一年的努力,产量提高了30%,质量也不错。从此我与《西南民兵》结下了缘。从2001年开始,每年订一份,两年来,版面更新换代,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今年《西南民兵》第一期的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写《爸爸》的练笔文艺,感觉就像写的是自己,因为自己长期在外做工,那  相似文献   

9.
“左联”时期现实主义讽刺作家张天翼,在他的小说《华威先生》中塑造了一个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政客——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特别忙。整天马不停蹄地奔赴各种重要场所,不停地参加各种会议并作指示;不停地赶赴各种宴会并发表演讲;不停地到下属单位去视察、训话……有时甚至整天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  相似文献   

10.
信是一个家     
赵荣 《华北民兵》2005,(7):58-58
那年爸爸告别军旅生涯移交到地方休干所,接到通知,他望着那身绿军装恋恋不舍地说:“我真想在部队多呆几年”。我是跟爸爸一起在军营长大的,因此,很明白爸爸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要不是走进预备役部队,我或许不会认识《西南民兵》;要不是我对文学的爱好、写作的追求,我就不可能去读《西南民兵》;要不是我在岁月中渐渐成熟长大,也许我就不会读懂《西南民兵》。 人生就是一本书,而《西南民兵》是一份不需要太多付出,就能够给予启迪、指导工作的好刊物,每月都从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  相似文献   

12.
我所在的大站,虽是高原,但在西藏还是有着大面积的绿树和广阔的水面,是各种飞鸟良好的栖息之地。我与这些飞鸟就像好邻居一样,共同生活在这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中。春天,我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鸟儿筑巢,鸟儿口衔树枝飞来飞去。初夏,我站在营房前就可以观赏到麻雀妈妈和爸爸教小麻雀飞行,它们紧随左右,反反复  相似文献   

13.
生活就像天空中的云朵,不停地变换,没有人知道等一下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如我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名老师,而且是在一所军校里教书育人。然而,既然选择了,我就要去努力做到最好。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一期的《当代兵团》又开始在同事们手中传阅,我迫不及待地拿过来读,每次新一期杂志到了之后都是这样。我是做宣传工作的,《当代兵团》就像我的老师,带领我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如何针对新闻选题展开多角度的采访报道,如何细致入微地写好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5.
生日     
明天是你的生日,儿子。 当我提起笔写下这些的时候,突然骄傲得不得了,我终于完成一个女人最神圣的任务。儿子就像我的一幅作品,为了这作品,我就像海岩上用唾液筑巢的母燕,当儿子因调皮不肯好好地在肚子里待够时辰,我就吐出自己的血和精髓去安慰他,让他感受到母亲的爱。当儿子快临盆时,我每天来来回回地在河边路旁散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宝宝乖,宝宝好,妈妈最疼是宝宝”,一副当母亲样儿。  相似文献   

16.
唐山大地震过去30年了。然而,作为一名唐山籍的军人,唐山大地震在我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唐山抗震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可以说,唐山大地震改变了我的人生追求。那年,我是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在唐山地区迁西县农村插队。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当得知震中就在唐山时,我和十几名家住唐山市区的知青就赶到了唐山。当时市区内惨不忍睹,断坦残壁,哀声遍野。用老百姓的话说,“唐山没了,唐山平了……”当时,整个唐山市区连一座完整的楼房都没有了。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粮食,有的只是一片漆黑,一片混乱。我们听到的是老百姓的哭喊声、呻吟声、求救声。我们看到的是一辆辆军车载着解放军朝城区开进,一群群解放军战士在废墟中抢救灾民。解放军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竭尽全力抢救废墟下面的灾民。他们没有救灾工具,就凭着自己的双手,不停地扒,不停地挖,不停地抬,不停地搬,有的战士十指都血肉模糊了;由于连续几天奋战,有的战士累倒在救灾现场;由于衣服、帐篷、粮食、药品等物资都极为紧缺,解放军战士把这些都分发给灾区群众,而他们自己却忍饥挨饿,露宿街头……我们看到,有解被军战士的地方,受灾群众就像见到了救星,就像见到了亲人。凡解放军所到处,人群中总是响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的呼喊声。可以说,见不到解放军,灾民就看不到希望。解放军就像黑暗中的光亮,给灾区带来了  相似文献   

17.
海军预备队     
《当代海军》杂志社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挥笔前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是广东惠州一名高二学生。对于《当代海军》这本杂志了解不多,但挺喜欢的,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吧,他是一名退伍老兵。  相似文献   

18.
画里话外     
《兵团建设》2012,(11):53
设有同伙法官问一罪犯:"你敢肯定,这几起盗窃案都是你一人所为,没有其他同伙吗?"罪犯回答:"是的。要知道,当前能找到一个与你志同道合的人,那是相当困难的。"告状一天上课时,老师见汤姆老是讲话,生气地说:"汤姆,你要是再不老实,我就告诉你爸爸。"汤姆十分冷静地说:"老师,我对你也不满意,可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你爸爸。"  相似文献   

19.
爸爸不久前退休,常呆在家里看书看报,看得最多的是《中国民兵》这本杂志。我问老爸:"退休老人最爱看老年类报刊,你为何对《中国民兵》感兴趣?"爸说:"军人出身嘛,与兵有缘。不但我爱看连你妈妈也爱看'婚恋家庭'、'法制在线'、'为您服  相似文献   

20.
铿锵玫瑰,绿色梦想相伴成长 在曹洋还上小学的时候,每当看到电视里出现人民子弟兵的镜头,她都天真地告诉爸爸:我也想和他们一样!爸爸说:这是解放军,保卫祖国的,他们都是男子汉,而你是女孩子.女孩子怎么了?女孩子也能当兵!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要当军人的念头,绿军装的梦一直伴随着她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