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尾流自导鱼雷攻击决策的需求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尾流自导鱼雷制导方式的特殊性,从潜艇鱼雷攻击的一般过程和决策内容入手,依据尾流自导鱼雷检测和跟踪目标的特殊要求,分析了其不同于以往鱼雷的决策需求,提出了为提高攻击效果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几方面问题,对完善解决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使用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Petri网的潜艇CGF鱼雷攻击行为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潜艇对舰鱼雷攻击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基于Petri网理论研究了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行为建模问题.在对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准离散化分析与构建了鱼雷攻击过程Petri网结构的基础上,将Petri网的变迁和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战术规则相关联,并提出了解决变迁冲突的方法,建立了基于Petri网行为模型.这种运用Petri网特有的可视化和以动态方式描述了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方法,有着坚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潜艇CGF鱼雷攻击自治行为规划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引导兵力通报情况下鱼雷远距攻击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引导兵力通报下鱼雷远距攻击中的有关数学模型,并对鱼雷远距攻击命中概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对鱼雷在引导兵力通报下远距攻击的作战使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依据复杂对抗的作战条件和日益增长的鱼雷航程对潜艇鱼雷攻击带来的新问题,在综合分析潜射鱼雷各种自导方式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的攻防行动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战术使用方法和鱼雷技术两方面保证自导鱼雷攻击的有效性。指出自适应变换自导方式搜索是提高鱼雷战斗能力的重要技术措施,而确定鱼雷自导方式转换时机和转换方案是实现鱼雷智能搜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尾流自导鱼雷的制导原理、弹道和自导开机过程,提出了最小开机距离的概念。分析指出了影响尾流自导鱼雷最小开机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设定的鱼雷深度、鱼雷的航行精度和目标运动参数散布等。建立了最小开机距离的计算模型,并在不同攻击态势下进行了仿真计算和统计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在一定的攻击条件下,不同的设定深度、使用不同的鱼雷速制以及不同的目标运动要素误差、鱼雷航行精度,将使鱼雷的最小开机距离不同,即鱼雷的最小开机距离实际上是关于各种因素的函数。通过最小开机距离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鱼雷自导开机的最大距离,若在工程中予以实现,将对提高潜艇攻击的隐蔽性和鱼雷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鱼雷纯方位攻击是潜艇因无法解算目标运动要素时,依靠方位变化对目标实施快速鱼雷攻击的一种方法。鱼雷命中概率是武器装备研究和作战使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鱼雷武器作战效能评估的主要依据。通过分析自导鱼雷纯方位攻击的使用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和仿真模型,并采用大样本仿真的方法,得出不同情况下鱼雷攻击提前角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7.
针对潜艇攻击鱼雷最小射程圆内目标的方法问题,首先,给出了不同自导方式下鱼雷最小射程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其对鱼雷攻击的影响;然后,依据鱼雷二次转角射击弹道过程,建立了鱼雷二次转角射击通式,并分析了鱼雷二次转角射击需满足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潜艇攻击鱼雷最小射程圆内目标的具体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攻击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对潜射鱼雷的综合防御技术是目前水面舰艇在鱼雷防御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前沿问题。按照潜射鱼雷制导方式的不同,分直航鱼雷、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4种情形仿真鱼雷的弹道特征和攻击特点,并结合国际上常见的3种软杀伤器材、4种硬杀伤器材以及本舰规避机动策略,定性探讨各种对抗手段在综合防御鱼雷时的应用特点,分析并提炼战术运用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能够为水面舰艇综合防御潜射鱼雷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海战的特点和要求出发,基于系统性和时效性原则,构建了以固有作战能力、可靠性与维修性、保障性和作战适应能力为主要指标的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鱼雷作战时效性、控制目标能力、抗拦截能力等新的基本指标,建立了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相对于ADC等模型,该模型可以对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进行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反潜机使用空投鱼雷对潜实施攻击时的最优落水点问题,建立了鱼雷弹道模型、声纳自导系统发现模型、潜艇机动模型、均方差模型,对空投鱼雷对潜攻击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出了相对于不同舷角、距离的鱼雷发现概率,并确定了鱼雷的最优落水点,以期为部队合理使用空投鱼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ANFIS的空袭目标攻击意图量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评估空袭目标的威胁程度和提高指挥员的防空决策水平,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空袭目标的攻击意图量化分析。该方法将模糊推理和人工神经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专家知识,综合集成了航向角攻击意图系数和高度攻击意图系数。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攻击意图量化系统反映了影响因素和攻击意图的映射规律,方法合理有效,能够为防空作战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反舰导弹攻击三位一体图形化战术决策,是将反舰导弹攻击时的捕捉概率决策、火分目标决策、航路规划决策等三种决策合为一体,以图形化的操作界面作为主要的决策交互手段,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操作达到战术决策的目的。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反舰导弹攻击三位一体图形化战术决策的基本思路、决策过程、设计原则、作战流程和图形设计,对开展反舰导弹攻击战术决策软件的研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中目标威胁排序问题,提出了一种依据部分属性值即可对目标威胁进行快速排序的方法.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作为案例库;然后确定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在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决策属性进行离散化后,提出了一种针对连续条件属性值的全局离散化方法,并对离散化后的案例库进行属性约简并得出决策规则;最后将待排序目标各属性值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射击指挥员在组织舰炮对岸应召射击时,射击指挥决策更具科学性,文章提出了基于模糊多目标决策理论的舰炮对岸应召射击阵位生成和优选的方法,研究探讨了阵位生成和优选的实现过程,并通过最后的定量计算求得了相对最优攻击阵位。最终评判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舰炮对岸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战争中,空袭与防空作战仍将是主要作战方式之一。对防空方而言,及早发现空袭目标、准确判断空袭意图,是合理分配火力、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抗击能力的基本前提。综合考虑了攻防双方及作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空中目标威胁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云模型理论较好地处理了空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通过贝叶斯反馈对专家主观认识差异进行修正,使专家意见更加统一,使威胁评估结果更为简洁合理,便于指挥员快速准确作出决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组合赋权方法的多目标攻击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来超视距空战条件下的多目标攻击排序问题,以多属性决策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多目标攻击排序的综合优势指数模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各属性权重,综合各种赋权法的特点,采用离差平方和的最优赋权方法求解多目标攻击的综合优势指数.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说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多目标排序,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引导方式的选择是超视距舰舰导弹攻击中最重要的决策问题。它牵动到兵力的使用问题,是目前作战部队急待解决的重点课题之一。传统的评估方法往往只侧重最终的数学结果而忽视对评估过程的揭示,难以被部队指挥员接受,从而影响了数学评估在作战指挥中的应用。给出了引导方式损益评估中代价评估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表格作业方式,可帮助指挥员全面掌握决策要素,自主控制各因素的作用,符合部队指挥员对决策透明的要求。计算过程简洁,易于在部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标分配问题是UAV自主控制的重要问题。针对舰载无人机编队协同对海突击目标分配问题,首先建立了基于离散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目标价值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舰载无人机编队的益损值矩阵,设计了舰载无人机编队协同对海突击目标分配的决策函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博弈论的目标分配方法,为4种不同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分配问题分别设计了算法。最后对所建立的目标价值评估模型和改进博弈论的目标分配算法进行了实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的方法计算自导鱼雷的捕获概率,计算误差大,且无法求出主动自导时的多次连续捕获概率。本文在分析目标和鱼雷误差散布的基础上,结合自导作用距离随舷角变化的规律,建立了一套计算主动自导鱼雷多次连续捕获概率的统计求解法。对某型鱼雷主动自导多次连续捕获概率所作的计算表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合成分队火力分配效率和科学性不高的问题,采用协同决策思想对合成分队火力优化分配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合成分队的作战特点提出了3种模型:建立了攻击力量类型相同的多种准则的火力分配模型,建立了攻击力量类型不同的基于双层规划的火力分配模型,建立了具有上级指定任务的分队内和分队间的火力协同分配模型,并对相关模型进行了实例仿真验证。提出的这3种模型能够解决合成分队在火力分配中的协同决策问题,可提高作战指挥决策的实时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