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百忙中致信十四师四十七团老战士。老战士们的"感恩之心、奋发之志,令人感动、催人奋进",他们用一生的付出和坚守为新疆、为兵团树立了一座——尊敬的四十七团老战士:你们好!收到你们的来信,得知两年来团场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特别是你们喜迁新居,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衷心感谢你们对兵团党委,对十四师及四十七团党委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你们在信中表达了对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兵团发生巨大变化的喜悦, 斗,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今天的四十七团,也彰显了以"热爱  相似文献   

2.
一封去信,表达了以老战士为代表的兵团人对近年来兵团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对党中央、援疆省市及兵团党委的感激之情;一封复信,体现了兵团党委对老战士的关怀、对四十七团的支持、对农十四师的巨大鼓励2012年6月21日,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天空格外晴朗。这一天,四十七团的老战士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回信。信发自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96号,落款是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这一天,距离老战士们提笔给车俊写信的时间仅有15天。这一天,老战士们双手捧着车俊的回信,一字字地读,久久不愿放下。60多年前,他们徒步穿越塔克拉玛  相似文献   

3.
正爷爷眼中的路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缩影。1949年1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现十四师四十七团前身)1800余名官兵,从阿克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天后,这支部队解放了和田,并开创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奇迹。2007年10月9日,十四师四十七团8名老战士乘车沿着沙漠公路再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几个小时,老战士就走完了58年前的"15天路程"。  相似文献   

4.
正3月17日星期一晴我们3月13日正式住进十四师四十七团各连队,由兵团、师、团三级机关组成的工作组和当地干部进行了简朴热烈的座谈后,我们的"三民"活动就此拉开序幕。开展好"三民"活动的基础是访民情。3月17日,我们十四师四十七团六连工作组在做好制定整体工作方案、阶段性工作计划和确定走访工作内容的等务虚工作的同时,四十七团"三民"活动工作组领队雷新阳就带领工作组成员,先期对老战士、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四老人员"进行了走访慰问。六连连长肖雷杰在一同走访过程中向工作组反映,民族小队职工艾比卜拉12  相似文献   

5.
正车风岗,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参谋。1949年12月,随全团1800余名指战员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53年,部队整编,这位十五团唯一学过农业技术的生产参谋,毅然留在了生产部队。"开荒实在是太累了,累得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十四师四十七团老战士车风岗回忆说,"那时我们一天要在地里干十多个小时,两头不见太阳,也不回营房  相似文献   

6.
侯万里  韩胜 《兵团建设》2012,(11):26-29
正两年时间,农十四师四十七团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增盈,奏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音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名官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死亡之海",胜利解放和田。此后,官兵们就地转业建立起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他们就像沙漠里的胡杨、红柳一般,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大漠  相似文献   

7.
每次拿到《兵团建设》,我首先要翻看的就是"兵团档案"栏目。不久前,我读了好几遍《横穿大漠屯垦和田》,文章中的老部队,就是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前身。60多年前,1800余名战士为了解放和田,为了祖国的嘱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行军纪录。他们凭着"南泥湾精神",将一道留在和田的命令执行了半个多世纪。他们艰苦奋斗、努力开拓,把昔日的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文章中每个主人公的事迹  相似文献   

8.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14):5
十二年的陪伴三十四团读者郑春桥2001年,我从团工会调到宣传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第一次阅读《当代兵团》(原《兵团建设》),就被她那鲜明生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后来每新到一期杂志,我总是第一时间阅读。不知不觉中,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的一种爱好。12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代兵团》一直陪伴着我。每一次读"最美兵团人"、"兵团先锋"、"屯垦史话"等新老栏目时,感动都会在我的心中涌动。这  相似文献   

9.
对援疆省市的感激之情要如何表达,是一首诗,还是一首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从人们心中生长、流淌、绽放的感恩之情一样浓烈"兵团群众感恩党,家家户户住新房,天山南北风光好,雪莲花儿朵朵香……"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在兵团各师、团传唱。"党中央英明决策凝聚力量,10个对口支援省市正在援建一个崭新的兵团。"一台《兵团人不会忘记》大型文艺晚会,向援疆省市表达了兵团干部职工群众对党中央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各对口支援省市  相似文献   

10.
在庆祝兵团成立50周年诸多“献礼”中,一位军垦文化老战士任友志的歌曲集《不断的歌声》,被评价是独具特色的一份厚礼。这本歌曲集的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兵团的生活场景;每一段旋律,都伴随着兵团人的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铿锵步伐;每一首乐曲,都是任老对军垦  相似文献   

11.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2):5
为《当代兵团》欣喜三〇团读者陈青山参加工作以来,每期《兵团建设》我都会细细品读。我总会被杂志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吸引,并为兵团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骄傲。新年伊始,得知《兵团建设》更名为《当代兵团》,我对《兵团建设》这个老朋友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我又为拥有《当代兵团》这个新朋友而欣喜。因为她是《兵团建设》的延续、升华。期盼着《当代兵团》续写精彩,说出更多职工群众心坎儿里的话!  相似文献   

12.
《兵团建设》2013,(21):16
开栏语:在兵团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身边的时代先锋和典范楷模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着兵团人前进的方向;他们更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部分党员干部精神世界的缺失和不足。"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二师司法局三十六团石棉矿司法所所长康全义、五师八十四团七连职工王萍、六师一○二团敬老院院长张新玲、十三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高燕、十四师四十七团四连党支部书记如则麦麦提·麦合木提和九师孙龙珍民兵班,这些来自兵团基层的党员干部,他们做着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当代兵团》的忠实读者,在翻阅6月上半月刊的《当代兵团》时,我被"老兵列传"栏目中的那篇名为"昆仑山上修‘天路’"的文章打动。十五团一营的战士们,在艰苦条件下开拓了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天路",于危险中筑成了兵团人坚韧不屈的丰  相似文献   

14.
在三五九旅的老部队中,他们走得最远,吃得苦最多,得到后人的敬仰赞誉也最多。他们就是七一九团改编的五师十五团,现兵团农十四师四十七团。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第二军进军南疆。孤悬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和田,极少数反对和平起义的反动分子密谋叛乱,妄图分裂祖国的极  相似文献   

15.
编与读     
正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兵团一六七团读者张超《当代兵团》自创刊以来,一直十分注重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这也是她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观察"是我每期必看的栏目,该栏目聚焦兵团重大政策、会议精神等的解读,为我的日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4月下半月,"特别观察"栏目推出的系列报道《兵团重点项目:助力实现"两个  相似文献   

16.
促进就业     
《兵团建设》2012,(9):22
各援建省市持续关注受援师、团的就业情况,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和帮助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突破。样本走出家门去就业"在这个工地上,维吾尔族员工占总施工人数近四成,大多数是兵团的职工群众。"5月6日,在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北京援建农十四师四十七团棚户区改造工程"建筑工地上,北京建工集团第三分公司经理黄永宏说。  相似文献   

17.
正"双河"是一个古来有之的地名,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执契静三边》诗中写道:"乳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诗中的"双河"就是指今天的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双河之畔,千百年来,人杰地灵。"双河"是一座崭新的城市,位于五师塔斯尔海垦区,市域辖八十一团、八十四团、八十五团、八十六团、八十九团、九○团,市政府驻地红星二路9号,在2014年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城市,是兵团未来发展的希望,双河市作为兵团建立的一座新城,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个有力的引擎、活跃的板块,为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增添了一座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增添了一座坚固的堡垒。  相似文献   

18.
《兵团建设》2006,(10):I0004-I0005
为宣传兵团水利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9月6日,兵团水利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为水利部举行了以“美丽的边疆·我的家”为主题的大型歌舞专场汇报演出。兵团水利局特地组织加排了反映农十师一八五团抗洪保国土的大型音、诗、画舞剧——《国土在我心中》。兵团副政委  相似文献   

19.
正来兵团工作已有15年,接触最多的期刊是《当代兵团》。它是我思想上的指明灯,陪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当代兵团》每期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大量的知识提高了我的能力,丰富了我的人生。尤其是每期的"辉煌60年"栏目,让我了解兵团人在峥嵘岁月里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的历程同时,也给我巨大的勇  相似文献   

20.
梅花 《兵团建设》2011,(Z1):141
红星二场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这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2004年,红星二场陈列馆正式建立,建筑面积210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