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达、声纳等军事电子探测装备正在发展其硬件平台的标准化与通用化技术.硬件平台的计算机化为装备软件化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造成了装备软件危机.分析软件无线电概念与技术发展动态,由此启迪电子探测装备的软件化内涵,指出克服软件危机的软件架构标准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多媒体DSP处理器DM642并行处理平台上,提出一种雷达、电视视频图像压缩解压缩技术系统方案。采用多尺度小波分解技术和MPEG4压缩解压缩技术,分别对采样后的雷达视频、电视及红外视频数据压缩并分发到网络,由终端接收解压缩后融合实现多层多窗口综合显示。应用该方案可以实现舰载视频传感器和显控台以及武器系统的动态组合,提高装备的使用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机载软件与一般软件的区别现代战斗机中广泛使用了计算机,即机载计算机。机载计算机是飞机上各种计算机的总称,包括导航计算机、火控计算机、大气数据计算机、飞行控制计算机、任务计算机、雷达信号/数据处理机、显示控制处理机和通用综合处理机等。与地面计算机相比,机载计算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工作环境恶劣、实时性和  相似文献   

4.
微机终端是载波通信网集中监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进行控制,并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实现人机对话,即把微型计算机采集到的各种设备的状态、参数显示给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各种命令通过键盘让计算机接受并正确执行,有价值的报表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存档。因此,一台微机控制终端除微机应妥善选型外,按实现功能细分可分为键盘部分、显示部分和打印部分,要设计相应的接口,并有各个软件来保证这些功能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3)人机对话功能与多功能下面叙述上述C~3系统的技术问题。今天的C~3系统,以雷达的平面位置显示器(PPI)为例,过去都是以一部雷达配备一台平面位置显示器的形式进行模拟显示的,而现在都已数字化了。所有雷达信号不直接进入平面位置显示器,而是先进入计算机,在指挥控制台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雷达信号,例如选择位于远处的雷达信号加以显示,还可以自由地从计算机中调出整个雷达的综合数据、扩大或缩小了的画面、雷达以外的声纳信号并加以显示,这样,既可以把人的希望正确地传给计算机,又可以通过计算机把正确的判断材料传给操作员,因而顺利地沟通了人与机器的信息联系。我们称此功能为人机对话功能。由于控制台必须能够显示来自雷达、声纳、电子对抗器、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虚拟仪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设备的监测与诊断也趋于网络化、实时化及分析显示仪器化。因此,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及时准确地发布到远程监测客户端,并建立功能完备的监测与分析虚拟仪器,已成为远程设备监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基于粒子系统的雷达箔条干扰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子系统是模拟不规则模糊物体最为成功的一种图形生成算法。结合雷达对抗理论及计算可视化技术,分析了雷达箔条干扰的特征模型,提出了基于粒子系统的雷达箔条干扰计算机模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四川省电子学会雷达与火控专委会 1999年 9月2 7日学术年会会议纪要精神 ,雷达与火控专委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及工作会议将于 2 0 0 0年 10月召开。现将征文范围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范围1.雷达系统和部件相关技术 ;2 .雷达天线技术 ;3.信息战与综合电子战系统技术 ;4.显示技术及显示控制技术 ;5 .信号处理和多传感器技术 ;6 .雷达、火控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7.信息获取、探测技术 ;8.雷达隐身和反隐身技术 ;9.雷达抗干扰技术 ;10 .国内外雷达火控技术情报分析 ;1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2 .计算机及软件技术 ;13.…  相似文献   

9.
雷达仿真系统的构件化设计具有可重用、易扩展等优势,但其软件测试方法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实现对构件化雷达仿真系统的有效测试,促进构件化技术在雷达仿真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在分析了现有构件测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雷达仿真领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分层构件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雷达构件元数据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XML形式的描述,建立了基于元数据的雷达仿真构件分层测试体系,实现了雷达仿真构件的自动化测试方法.最后分析了一个雷达构件测试实例,验证了该测试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RCS的计算是隐形设计技术的关键问题,也是获取雷达散射特征信号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就复杂目标的散射场的物理结构和复杂目标的精确建模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另外文中还综述了复杂目标RCS预估软件进展,得到如下的发展趋势:复杂目标电磁散射计算与计算机图形学精确建模相结合,完成从模型设计到电气特性的分析,最终实现利用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实现电磁系统的三维仿真。  相似文献   

11.
探测资源可监控性是实现雷达组网系统资源优化管理与控制的前提,与管控灵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雷达群组网系统为背景,综合考虑组网探测资源可监控性需求、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等因素,深入分析了雷达组网系统指控中心、组网雷达及附属设备等资源的可监视性与可控性,并提出了探测资源可监控性设计原则,这对组网管控系统及组网雷达的升级改造与研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雷达显控终端作为对雷达数据的直观表述,是各种雷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雷达显控终端进行模拟仿真时,其实现的困难在于对雷达PPI显示器的逼真模拟。为了较好地解决此问题,首先对OpenGL和雷达显示器进行了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VC++和OpenGL的具有余辉效果的雷达PPI显示器仿真模型及其实现方法。方法简单灵活、易于掌握,模块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强,可移植性高。与实装雷达PPI显示器余辉效果的对比以及实际应用证明,该仿真模型及方法达到的仿真效果符合工程要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将DP多屏显示技术应用到嵌入式载体,介绍了DP接口原理、相关火控系统硬件、软件的设计,DP接口传输设计,实现了界面显示资源与显示处理资源分离的模式;解决了多屏显示传输不可靠的问题,保证火控系统"一拖三"的多屏显示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DSP+ARM嵌入式双处理器平台的雷达数据处理终端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该数据处理终端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各模块的工作机制以及DSP+ARM平台中双口RAM数据接口电路设计。实践证明,系统中DSP模块和ARM模块能较好地配合协同工作,完成雷达回波数据的实时采集、定位算法处理、目标信息显示以及系统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子防空作战雷达对抗力量在指挥与运用中面临的目标威胁评定问题,首先从技术、战术、动态和静态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雷达对抗目标的威胁因素,其次,运用可拓学的多目标优化理论和运筹学中的理想决策法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物元矩阵的理想决策模型,最后,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可行、有效,便于计算机辅助决策,为雷达对抗目标威胁评估提供一种新途径,可为指挥员对空情威胁做出正确判断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海上作战需求出发,综合分析了舰载雷达的优越性,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海军舰载雷达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我军舰载相控阵雷达、软件化雷达和舰载多基地雷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美国田纳西州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机械制造研究中心、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实验室在1999年的国际计算机仿真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文章提出一个两级体系结构,用于实现海军雷达设备的干扰检测和频率分配在分布式仿真环境中的实现.介绍了目前的实现情况和所取得的结果以及对三种算法的性能分析,这三种解干扰的算法是本地自主算法、主从算法和基于协商的算法.本地自主算法在十分混杂的环境中很有用,主从算法用于确定性态势,而基于协商的算法则是界于这两种极端态势之间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8.
鉴于干扰效果/效益评估在雷达干扰资源优化分配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和匈牙利算法的雷达干扰资源优化分配模型。利用一维云模型单条件单规则发生器和逆向云发生器构建了评估指标干扰效果推理器,利用基于风险态度因子的云模型映射函数定义了云模型之间距离的度量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与逼近理想解法的雷达干扰效益矩阵求解方法,最后运用匈牙利算法实现了干扰资源优化分配。将所建模型应用到干扰资源分配中,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处理评估中的不确定性知识,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字阵列雷达及其关键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高速ADC器件和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发展,雷达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分析了数字阵列雷达的优点;介绍了现有的典型数字阵列雷达系统,总结了数字阵列雷达的典型结构;介绍了高速ADC器件、高速采集板、正交解调和通道均衡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阵列雷达必然向着数字化、软件化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雷达接收机和雷达对抗侦察接收机存在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基于信号重构的雷达与雷达对抗侦察一体化接收技术。首先利用复指数调制滤波器组将中频带宽分解为若干子带,再通过频谱感知和信号重构实现非均匀动态信道化,最后利用非均匀动态信道化技术分别接收雷达回波信号和辐射源直射信号。为了满足一体化接收机的瞬时动态范围、灵敏度、监视带宽以及频率分辨率等性能指标的要求,引入一种大值高阻带衰减原型滤波器设计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一体化接收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