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难忘石政委     
正石书江政委来六十七团的那年,在农四师国土资源局六十七团分局任局长的我已到退休年龄。但因团场土地开发需要,他多次挽留我。于是,我被返聘在分局又干了两年。14年来,我目睹了团场变化,职工群众在赞美团场的同时,都会想到求真务实、视团场建设为生命的石书江。  相似文献   

2.
《兵团建设》2013,(20):21-22
"群众立场、群众感情不能光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而是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做亲人,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四师六十七团党委书记、政委石书江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承诺。14年前,年仅41岁的石书江,被调到六十七团担任团长。地处边境的六十七团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团场,当时团场人均耕地仅有5亩,经济状况很差,职均收入才2000元左右。上任以后,石书江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团场面貌,让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绝不能辜负上级党委的重托。他深知,六十七团要想脱贫致富,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题,一些可以多选,一些只能单选。石书江选择的,永远是对职工群众有利的,永远是对团场发展有利的。石书江去世后,他生前的同事和六十七团的干部职工从不同角度回忆了这个亲民爱民又颇有个性的政委  相似文献   

4.
见言 《兵团建设》2006,(11):22-22
在农四师“箭乡”——察布查尔这片土地上,有一位作风民主、为人正直的团长,当地的职工群众都亲切地称他“石老大”。其实,他的名字叫石书江,他已在农四师六十七团默默耕耘了近10个年头。箭乡思绪1997年4月23日,石书江由六十六团副团长调任六十七团团长。石书江“高升”了,亲戚  相似文献   

5.
杨波 《兵团建设》2013,(9):34-35
他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多情的土地;他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他把职工群众捧在心里,职工群众就把他举过头顶!站起来,他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他是一座丰碑。他是英雄。他用自己的行为书写活着的每一天,他离去时,人们甘愿续写他的故事,镌刻他的墓志铭……他就是四师六十七团原政委石书江。  相似文献   

6.
正2002年,我到农四师六十七团机关党办室工作,四年的时间里,石书江政委那种心系职工、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2004年,六十七团新组建九连,连队有26名新职工落户。由于当时种植的树木没有成林,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地里收成不好,有24名职工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2002年7月13日上午,一场暴雨袭击了四师六十七团。凭着多年的防洪经验,六十七团政委石书江意识到可能会引发洪水。于是,他立刻叫上司机,驱车赶往几个重点防洪单位察看情况。"快点!再快点!"一路上,石书江一个劲地冲司机喊着。他心里记挂着职工,恨不得立刻飞过去。果然,在察看完防洪坝往回返时,石书江看到,住在牧一队营区外的哈萨克族职工阿赛那洪伊布拉因家的房屋已经被水淹了,门前没来得及装袋的4吨多麦子已  相似文献   

8.
永恒的丰碑     
《兵团建设》2012,(10):18
正六十七团轧花厂书记于香最近,我在整理办公室书柜时,看到2011年6月召开团党代会时与石书江政委的合影。我始终觉得他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出差去了,随时都会回来。每年进入棉花加工生产期间,石政委都要深入扎花车间一线嘘寒问暖,调  相似文献   

9.
正连续几天的暴雪过后,大年三十这天早晨的阳光却出奇地灿烂。还不到中午十二点,四师六十六团团部市场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团这些年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你看这买东西的人多得!"身边一位路人这样感慨着。这句话在团场电视站记者夏莉娜给记者介绍团场情况时得到了印证。"我是土生土长的六十六团人,这些年也算是亲眼看着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  相似文献   

10.
近日,农四师全师上下掀起了向新时代军垦楷模石书江同志学习的热潮。该师六十一团把学习石书江活动与兵团上下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石书江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推动了团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团农六连党员干部把石书江精神化为工作动力,立足岗位创先进,履职尽责争优秀,使连队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团场第三阶段农业生产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团场各级党员干部处  相似文献   

11.
边塞魂     
姚晓敏  王雁 《兵团建设》2012,(15):28-29,31
50年来,为了祖国西部边境的安宁,农四师六十七团400多名军垦战士长眠于乌孙山下。而今,乌孙山下的丰碑上,又镌刻了一位后继者的名字,他就是石书江,生前任六十七团党委书记、政委。前不久,按照兵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的要求,本刊记者再次前往乌孙山下,探寻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生前的足迹  相似文献   

12.
增收致富是兵团团场职工群众的共同愿望,如何才能促进团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笔者结合自身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妨碍团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制度性因素 (一)土地资源不足土地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皮山农场"地毯美食节"、四十七团"沙海老兵节"、一牧场"万山之祖"旅游文化艺术节、二二四团"金秋文化艺术节"、十四师"玉龙之秋文化艺术节"……近年来,十四师鼓励各团场、单位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实现了一团一特色、一团一品牌,极大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生活和学习,引导职工群众投身到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十四师位于昆仑山北麓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自成立以来,十四师就承担着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为和田地  相似文献   

14.
农三师四十四团地处巴楚县东南60公里处小海子垦区金墩镇。今年1月8日,农三师党委决定:将原有五十二团与四十四团合并,组建成中心团场四十四团,暂时保留两个团机关人员。如今,全团总人口2.75万人,总编制41个单位。2005年,四十四团以"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众"为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二师二十七团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团场,为了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该团党委利用本团水草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养殖致富的路子。近几年,二师二十七团大力发展养殖业,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职工忙碌的身影。养殖草鹅、育肥牛羊成为职工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该团社区职工党员祁海龙看到团场的种鹅场不断增加,加之团场出台许多养  相似文献   

16.
这里,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职工群众的眼前、身边次第展开:一师八团建成"台州俪苑新区"、十四团建成"塞上明珠"小区,小城镇建设使团场面貌焕然一新;三师以图木舒克市为核心,四十一团、四十五团、五○团、五十一团四轮驱动,把东莞成熟的规划设计建设理念进行特色嫁接,展现出军垦新城的风采;十四师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突破口,四十七团十连贫困团场改造项目,实现了"安居"与"富民"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过去"一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力量     
争做道德建设的实践者、倡导者,共同创造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近日,举国关注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结出累累硕果,54位全国道德模范以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质、感人的事迹、博大的襟怀,感动了全中国,感染了亿万人。这一活动中涌现出的兵团先进模范代表吸引了全兵团乃至全中国的眼球。三师五○团的退休职工张耀华当选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三师四十五团二连职工曾淑琼、已故四师六十七团政委石书江、九师一六七团一连退休职工夏留女、  相似文献   

18.
正我叫冯玉梅,是农四师六十七团四连的一名退休职工。2011年,我享受了团场保障性住房政策,购买了一套85平方米的楼房,年底就和老伴搬了进去。上世纪60年代,我和老伴来到这个团场,当时在连队住的是土打墙房子。后来,连里慢慢建起了砖木房,我和老伴也分了两间。我和老伴都是团场普普通通的职工,不懂任何技术,也没有太高奢望。退休后,我们就想着在老房子里帮子女带孩子、在院子里种菜,根本没有想过  相似文献   

19.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热浪正在兵团各师、团涌动,这是一次历史的机遇,这是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这也是250多万兵团职工群众的殷切期盼。本刊编辑部从有关师、团的发展举措和创建经验中采撷了一些亮点,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天山南北有更多的新型团场呈现出更加缤纷的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20.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热浪正在兵团各师、团涌动,这是一次历史的机遇,这是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这也是250多万兵团职工群众的殷切期盼。本刊编辑部从有关师、团的发展举措和创建经验中采撷了一些亮点,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天山南北有更多的新型团场呈现出更加缤纷的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