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立 《东北后备军》2006,(10):15-15
我们采访最后一位老红军叫石廷杰。提起长征那段历史,老人泪流满面。边讲边不停地自责自己。他说,长征胜利七十年了,我内疚了七十年,在长征的路上,我没有兑现向一位小红军母亲许下的承诺。  相似文献   

2.
秦兴汉 《军事史林》2006,(10):37-38
谢伟思是位对中国友好的美国人士,号称"中国通".1984年,应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索尔兹伯里之邀,一同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进行采访.当时,谢伟思已是75岁的老人了,我全程陪同他们走访长征路线.  相似文献   

3.
同志哥     
最近,中央电视台在做一期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访谈节目时,特别在湖南、江西等早期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地区做了个调查,被调查的30多名中小学生居然都不能完整地回答出长征或长征的来龙去脉。节目组的同志带着疑惑和惊讶,在著名的将军县采访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时,想在他这里找到最权威的忠告,哪知他回答得十分平静:“忘记就忘记吧,当初我们长征就是为了今天的孩子不长征,当初我们打仗就是为了今天的人们不打仗。”话不多,但声声震耳。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吉林省军区第一干休所,我们见到了号称长征路上红小鬼的老红军唐克新。他昂首挺胸、步履稳健,充满了军人的气质。这就是我要采访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在他的家中,他向我讲述了他和他所在的七连长征途中一段艰苦卓绝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真挚朋友、国际知名的美国传记作家、《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通过在延安为期4个月的采访,对中国红军一些高级将领的国家、民族观念,放眼国际的视野,党性修养,政治品格,道德风范,军事指挥才能,带兵用兵习惯乃至个人生活爱好等多个方面深入了解后写就的采访实录,以别样的方式诠释了长征胜利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一日,我刚从基层连队采访回到办公室,一位同事急匆匆地冲进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著名记者罗开富的《红军长征追踪》再版了!为了写这本书,作者罗开富自1984年10月10日开始,从江西瑞金以西的于都河畔出发,历经1年零3天,于次年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红军长征之后徒步原路走完长征全程的世界第一人。他在徒步走长征路的368天里,平均每天走75里路,并每天写一篇报道和一篇日记,及时捕捉长征路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一人一事,把革命历史证明给当代人,把红军精神证明给当代人。在途中,他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由于高山缺氧,他险些丧命;超负荷的体力支出,使他的胃病复发,一路走下来,他瘦了十几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不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画卷和不朽丰碑,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最近有两位英国人———马普安和李爱德先生,在重走长征路后却声称:“‘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2/3,大约为3700英里(约6000公里)”(凤凰网:《两英国人重走长征路称“长征”只一万多里》)。这对于两位英国先生来说是一个“得意的收获”,因此,李爱德还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要说二万五千里,也许就得把当时红军第二、第六、第四方面军所走的路程加在一起。”(《两…  相似文献   

8.
长征精神内涵的概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逐步演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无所畏惧是长征精神的物质,顾全大局讲团结是长征精神的支柱,始终服务人民是长征精神的基石,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新时代离不开长征精神。应持续开展好长征史研究和宣传,加快长征文化申遗工作,并建立长征精神宣传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纵论长征文化 [韩洪泉]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三军会师大西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书写下悲壮豪迈的一笔.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集中反映在历史、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长征历史呈示了辉煌壮举,长征精神铸就了不竭力量,长征文化凝成了宝贵遗产.长征文化既是长征历史的自然产物,也是长征精神的外在呈现,具有丰富蕴涵和深远影响.近年来,长征文化研究蓬勃兴起,蔚成大观,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长征研究宣传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从文化的视角考察长征,对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长征的研究、学习和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锋 《军事史林》2004,(5):22-23
"长征"系列14种火箭各显神通 目前,我国已经发射成功的"长征"火箭有12种,完成了飞行试验前的全部研制工作、等待飞行验证的还有两种.这些火箭中主要用于低地球轨道发射的有6种("长征"1号、"长征"2号、"长征"2号C、"长征"2号D、"长征"2号E和"长征"2号F),主要用于中间轨道(如太阳同步轨道)发射的有4种("长征"1号D、"长征"2号C/SD、"长征"4号A和"长征"4号B),主要用于高轨道(如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的有4种("长征"3号、"长征"3号A、"长征"3号B和"长征"3号C).  相似文献   

11.
“长征”火箭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很高的高科技产品。它的家族成员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戊、“长征”二号已、“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四号、“长征”四号乙共12种型号。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全面展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弘扬红军在长征中所体现和形成的伟大精神,由姜廷玉主编、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视角下的长征》一书,近日与读者见面。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图书的《多视角下的长征》,在众多纪念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书中,体裁新颖,视角独到,它以独特的写法,从多个侧面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3.
刘金 《政工学刊》2006,(8):53-54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英雄们靠什么历经千辛万苦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除了党的正确领导之外,最最重要就是拥有一往无前、不怕牺牲,严守纪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战斗精神。可以这样说,没有战斗精神就没有长征的胜利。战斗精神已经和长征精神一起融入我们的党魂、国魂、军魂,成为我党、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长征,就要继承和弘扬长征中的战斗精神,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而关于长征的宣传和研究,在长征胜利的前一年,即1935年10月,随着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和《英勇的西征》的发表,已经开始了.随后,几乎与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同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关于长征的谈话和他亲自发起组织的长征征文活动,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旷世壮举,冲破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英雄传奇.自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学习运用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和他关于长征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回顾长征,使我们对长征的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感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对于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推动当代人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汪玉明 《军事史林》2016,(12):13-20
红军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红军长征,先后有六支队伍加入,其中以中央红军为主力和主体.由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随中央红军长征,因此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显得极端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中革红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中央红军长征,方向在哪里?落脚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长征是英勇的红军将士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征服万水千山奔赴抗日前线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广大民众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毛泽东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中,红军将"北上抗日""共赴国难"的思想一路宣传,一路动员,使之既成为红军长征的动员令,也成为红军指战员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围绕长征与北上抗日的关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长征胜利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缅怀先辈业绩,重温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于激励全军广大共产党员弘扬长征精神,永葆党员先进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一、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的精神支柱。弘扬长征精神,永葆党员先进性,必须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长征途中,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的险象环生,党内分裂主义的干扰,都没能阻挡红军胜利地实现战略转移。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红军长征胜…  相似文献   

18.
军事文摘     
红军长征经过12个省以往关于红军长征的史料记载,一直认为红军长征只经过11个省。而最近几年发现的大量史料证明,红军长征曾经过青海,因而红  相似文献   

19.
武成海 《军事史林》2016,(12):57-61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进行的长征,堪称是一件震古烁今的世界性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评价长征在世界军事史的定位时精辟指出:“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另一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则指出:“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值得研究的是,在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既有身为红军指战员的外国革命志士;又有长征初期至遵义会议召开前,掌握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大权的外国人;还有无意中被卷入长征队伍,跟随红军长征的外国传教士.而在长征结束几十年后,为探寻红军何以能赢得长征胜利之谜,又有来自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外国人,或徒步重走长征路,或乘车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不时显现出外国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长征,需要继续讲述的故事──美国学者长征研究述评[美]安东尼·加拉文特长征仍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在现今美国,已有本杰明·杨著的《从革命到政略: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卡伦·格南特的哲学博士论文《长征》,迪克·威尔逊著的《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