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导弹弹体空中结构解体毁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弹体结构解体破坏是导弹K级毁伤主要毁伤模式之一,进行了爆炸冲击波载荷作用下自由状态导弹弹体结构毁伤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基于简化的弹体质量阶梯分布梁结构和能量分析,进行了导弹弹体结构解体毁伤临界冲量理论预测,通过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局部及舱段式弹体模拟结构毁伤实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研究结果对于导弹目标易损性分析与毁伤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面舰艇结构抗水下爆炸毁伤能力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舰体抗毁伤能力主要表征参数、舰体抗毁伤完好性等级以及标准毁伤设计载荷的研究,提出了三个表征舰体结构抗水下爆炸毁伤能力的参数,给出了表征参数阈值及其与破损船体的毁伤等级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舰体结构抗水下爆炸毁伤能力的表征方法,从而为水面舰艇结构抗毁伤能力的评估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柴国君 《国防科技》2001,22(10):61-62
小口径榴弹是装备的必然趋势。美国经过一系列的专题研究,诸如“齐射”专题研究、“ACR先进战斗步枪”研究等等,得出结论:发射动能弹的武器,要大幅度地提高武器作战效能,是很难达到的,枪弹应走爆炸(破片)杀伤之路。据此全力推进“理想战斗武器”和“理想班组武器”研究计划,其中20毫米榴弹和25毫米高爆榴弹是其中的设计重点之一。法国也进行了相应的研制。在小口径高爆榴弹研制过程中,微型电子引信技术是小口径榴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零航路捷径下小口径舰炮弹丸对超声速反舰导弹的侵彻毁伤效果为研究方向,仿真计算了零航路捷径下小口径舰炮弹丸与超声速反舰导弹的交汇姿态,建立了反舰导弹模型,在此基础上就不同侵彻部位及交汇角度条件下小口径舰炮弹丸对超声速反舰导弹的侵彻毁伤效果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得出了具有统计意义的仿真结果,总结了弹丸无法毁伤导弹战斗部的几点因素。研究对有效评价小口径舰炮弹丸对超声速反舰导弹的毁伤效果以及对导弹整体的易损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接触爆炸荷载下沉箱重力式码头面板的毁伤效应,首先以码头上部面板结构小毁伤为目标,设计制作沉箱重力式码头模型进行了爆炸试验,得到1 kg当量TNT炸药在码头面板中央爆炸后码头面板的毁伤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LS-DYNA程序建立基于拉格朗日欧拉法的码头模型有限元数值模型,讨论了控制混凝土HJC模型单元失效删除的关键参数,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确立了混凝土单元各失效准则的取值;最后,对不同炸药位置、不同炸药当量下码头面板的毁伤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不同的毁伤模式和具体的毁伤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爆炸位置码头面板毁伤过程初始阶段具有相似性,之后受爆炸位置结构形式的影响毁伤模式体现出差异性;炸药当量增加会使毁伤程度加剧,相同炸药当量下,管沟处爆炸的毁伤程度要明显重于中间仓格处。  相似文献   

6.
根据弹道理论分析,得出了小口径高炮非曳光榴弹在有效射距离内具有动力平衡角小、不同射角阻力系数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等弹道特性。指出了此特性在小口径高炮非曳光榴弹射表编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温压战斗部爆炸冲击波对地下目标的毁伤为背景,设计毁伤仿真模拟的基本方案,在对影响冲击波毁伤因素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以装药密度、空气温度、大气压强以及混凝土密度为影响因素的均匀试验方案,最后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图和Bootstrap法等方法对毁伤参数的统计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条件下温压战斗部爆炸冲击波对地下目标的毁伤中,毁伤参数值具有明显的正态分布特性,对后续结合现场试验数据确定毁伤参数真值和毁伤试验鉴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动态非线性有限元程序MSC.Dytran对复杂加筋板结构在水下爆炸载荷下的动态响应和变形模式进行了仿真分析和模型试验,建立了复杂加筋板架结构水下爆炸作用下动态响应的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了加筋板在水下爆炸载荷下的不同毁伤形式,并利用有限元程序对复杂毁伤形式进行了瞬态毁伤过程分析,认为一定药量近距离爆炸时局部破坏要先于整体破坏.  相似文献   

9.
根据弹箭外弹道方程生成RAM类弹的实际飞行轨迹,采用UKF滤波算法对采样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基于共有分量分解法计算了速射高炮对RAM类弹的毁伤概率,分析了射击误差中相关系数以及武器系统不同火力配置对毁伤概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速射高炮对火箭弹的毁伤概率优于对榴弹、迫击炮弹的毁伤概率,适当增加射弹量有利于提高对RAM类弹的毁伤概率。  相似文献   

10.
临近空间飞艇在驻空侦察、通信中转方面蕴含的军事价值逐渐为各军事强国重视。分析电磁脉冲弹打击临近空间飞艇太阳能电池的毁伤效果。在建立毁伤区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电磁脉冲弹在不同爆炸距离、爆炸倾角和波束角的情况下,在电池上投射的毁伤面积,并对毁伤区域内特殊点功率密度的计算,分析不同爆炸高度下的毁伤效果。得出在一定射击精度条件下,一发电磁脉冲弹,距飞艇一百多米爆炸时,就能达到毁伤效果,飞艇在短时间内丧失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某型雷达系统为试验对象,选取典型系统的组合电路,进行方波脉冲注入对比试验,研究了电磁脉冲对系统中组合电路的损伤规律。试验表明:电磁脉冲对组合电路的损伤与电路结构有关,损伤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注入脉宽越大其损伤电压越小,能量可能是造成电路功能损伤或失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框支短肢剪力墙转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理论研究尚需完善.在试验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墙肢布置方式的两榀斜柱式转换结构试件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受力机理、承载能力、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变形能力、延性系数、抗震耗能以及破坏机制等抗震性能参数的分析和对比,揭示了墙肢布置方式变化对整个转换结构受力性能及...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型舰船水下舷侧防护液舱的破坏机理,根据液舱的承载特性,设计制作缩尺战斗部模型和敞口、密闭两种液舱结构模型,开展两种姿态战斗部近炸下高速破片和冲击波对防护液舱的联合毁伤试验。根据试验后液舱模型的破损情况分析液舱前、后板在典型载荷下的破坏机理,总结分析液舱结构整体的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高速破片是防护液舱结构的主要防御对象,破片开坑和空化阶段是液舱结构变形破坏的主要阶段,破片群侵彻液舱形成的激波载荷和空化效应引起的挤压载荷是使结构产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冲击载荷。  相似文献   

14.
指挥控制结构的抗毁性决定了战时指挥控制体系在遭受敌打击时,其减缓受到的损害和恢复其相关能力的能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明确指挥控制结构的抗毁性与攻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在指控复杂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对抗毁性的描述参数进行了定义,以仿真实验的方式对比了随机攻击与重点攻击、考虑时间因素的攻击、按照不同标准(度和介数)排序进行的攻击等。从而揭示了信息化作战环境下指挥控制结构抗毁性的表现与维护重点。  相似文献   

15.
从联合作战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作战理论以及攻击直升机编队作战指挥特点,将直升机和目标抽象为系统要素及其作用对象,运用系统科学、系统结构分析、作战运筹与系统工程等理论,论证了统一、自主、混合和平行等火力分配方式下空中攻击编队毁伤效果评估模型。通过实例仿真计算和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了基于不同火力分配方式的编队毁伤效果的变化特点与规律,以及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潜在的、实用的编队火力分配要求与规则。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新型赛船固定启航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浮台、尾固定器和侧固定器组成。整个系统为全飘浮式,不需要水下作业,因而可用于多种竞赛水域,可快速转移赛程。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应用实践证明,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该装置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7.
以炮兵打击的目标为基础,以炮兵射击行动为主线,研制开发了集模拟条件设置、射击方案生成、射击过程模拟、毁伤效果模拟、射击方案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炮兵火力毁伤仿真实验系统,为炮兵打击方案优化和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提供了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炮兵指挥员的指挥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试验结果和武器性能对毁伤效能的计算和排序问题,给出了计算炮兵武器毁伤效能的指数法模型和加权平均模型;结合实例计算并排序,使对压制兵器和反坦克兵器的综合毁伤效能有定量的直观认识;进而分析了两种模型的特点;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装甲装备战斗毁伤模拟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损规律数据是装备寿命周期各项BDAR工作的重要依据,结合物理试验数据进行战斗毁伤模拟是获取战损数据的重要途径,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出现为探索毁伤模拟方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归纳总结了装甲装备战斗毁伤模拟的问题特征,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剖析了现行方法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三维元胞自动机和Agent技术建立了模型的仿真框架,说明了依据该方法进行问题研究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有效实用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运用分形理论直接对结构振动信号进行关联维数分析,通过度量系统输出的奇异性来识别结构的局部损伤,提出了基于振动响应关联维数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简支梁损伤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梁式结构单个和多个不同程度的损伤位置,同时关联维数指标变化值会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与曲率模态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