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 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国防 建设思想,确定了国防建设的 大思路,对国防建设提出了一 系列的方针原则。在后备力量 建设中贯彻落实这些方针原 则,就必须认真把握以下几个 基本观点。 一是后备力量建设服从和 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观点。邓小 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军队建设中多次强调指出:军队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所当然地要服从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并且要在“服从”中有所作为,只有这样,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才能有所发展,国防的巩固、壮大才大有希望。 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下,所有从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同志,都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和民族利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央军委提出军队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主席关于军队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民兵、预备役建设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和水平?日前,我们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谢世杰同志。 谢世杰同志说:江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不仅对军队建设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而且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也多次作过重要指示。江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兵》杂志,是在中央军委、总部领导机关的关心、支持下创办和成长的。10年来,我们按照军委总部确定的办刊宗旨和方针原则,在解放军报社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宣传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国防思想,积极宣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政方针,弘扬党管武装优良传统,普及全民国防教育,交流人武工作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经验,颂扬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战线先进典型,为民兵预备役人员、复退军人提供致富信息,活跃青年民兵、预备役部队官兵文化生活,较好地发挥了宣传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示,军委总部的重大活动,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人武战线的大事,诸如民兵支前参战,实施战略性转变,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贯彻《民兵工作条例》和7部委文件,稳定企业武装部等,都做到正确及时宣传,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于深  相似文献   

5.
钟志明 《国防》2005,(12):11-13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规律的深刻揭示。胡主席强调的“坚持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和依据。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历史使命,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到新水…  相似文献   

6.
和平时期进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当今世界许多主权国家极为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为了加强新时期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确认为国家的一项法定制度。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的必由之路。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论断,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与此相适应,军队已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入和平时期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民兵也从过去的“大办”转入有计划有重点的建  相似文献   

7.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崇敬和爱戴的邓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举国上下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连日来,我们人武战线的广大干部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官兵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一代伟人,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我们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我军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在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对军队及其后备力量建设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特别是他老人家生前对我国民兵建设非常关心和重视,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决策,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长远发展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徐光春 《国防》2006,(2):12-15
国家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和军队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主席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整合国防动员资源,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国防动员建设步伐,提高国防动员建设质量,推动国防动员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以民兵、预备役为基础的国防后备力量是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中央军委明确指出:“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这充分肯定了后备力量在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民兵预备役工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如  相似文献   

10.
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国防建设,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正确道路。一是从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  相似文献   

11.
《国防》1994,(1)
学习邓小平国防思想(责任编辑吴祥顺)根据党中央关于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指示精神,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某篇文章和某段论述,加深对邓小平国防思想的理解。重点研究邓小平国防建设思想,提高对其指导地位的认识,把握其精神实质,推动和促进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军队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主席关于军队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那么,民兵、预备役建设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日前,我们就此采访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谢世杰同志。 当笔者问及民兵、预备役建设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坚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的国防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原则,紧密结合本省实际,坚持党管武装,深化调整改革,狠抓工作落实,使全省的国防动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日前,记者就如何适应新形势,推动全省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发展问题采访了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谢世杰同志(以下简称谢)。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达川地委书记、达川军分区、达川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党委第一书记李隆春,上任几年来,带领地委和军分区、预师党委“一班人”,继承和发扬党管武装的光荣传统,坚持用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指导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使该地区20项工作受到总部、成都军区和省军区的表彰。去年9月,他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五大。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一年里,《国防》杂志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研究国防理论,宣传国防建设,加强国防教育,普及国防知识,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深入开展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特点与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经济建设论述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主要内容包括:新时期国防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国防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国防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国防经济思想,在指导我国国防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辉  金岩 《国防》2001,(6):62-62
近年来,北京卫戍区党委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示为指导,以建设“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动员快速、机制完善”的强大后备力量为目标,通过狠抓人武部民兵“一线指挥部”核心领导作用的发挥,推动了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全面建设,为促进首都两个文明建设,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卫戍区党委始终把落实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作为加强区、县人武部全面建设的根本标准,着力锻造过硬的民兵“一线指挥部”。他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  相似文献   

20.
李亚 《国防》2013,(9):36-37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国防后备力量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谋划,加强领导,不断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