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针对传统系统抗毁性分析方法在研究面向任务的指挥信息系统抗毁性时存在的片面、静态问题,提出了基于任务流的动态功能网络抗毁性分析理念。在指挥信息系统双层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任务流的多子网结构模型,引入抗毁性测度对抗毁性进行分析。通过构建仿真想定,进行功能子网和功能网络整体抗毁性分析,找出动态变化的关键节点。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C4I系统抗毁生存能力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抗毁生存能力是C4I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影响C4I系统生存能力的因素,建立C4I抗毁能力模型,是研究提高C4I系统作战效能的重要问题.结合C4I系统的实际,分析和优化提高C4I系统抗毁生存能力的措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指挥信息系统抗毁性研究中,网络节点异质性和作战机理的表征与分析不足.针对该问题,基于指挥信息系统主导的观察、判断、决策和行动作战环路,区分网络中信息、指控、打击和通信4类节点,提出作战信息链的概念来反映指挥信息系统运行机理;采用平均时延来刻画作战信息链的时效性,通过转化为经过指定点的最短路径问题给出计算方法;采用链路贯通率来刻画全系统内信息节点和打击节点之间形成有效链路的程度.结合"预先规划+随遇接入"生成的指挥信息系统网络模型,进行了抗毁性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进一步表明,指挥信息系统网络在随机攻击和度优先攻击下抗毁性表现出了复杂网络的共性,但其抗毁性结果的异常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证实了节点异质性和系统作战机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存能力是指挥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战效能的前提和保障,应用决策理论和模糊理论研究指挥信息系统生存能力评估问题。引入了适用于复杂系统综合评估的CAHP方法,并以某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生存能力评估为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某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生存能力得到了客观的评价,并提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的建议。充分证明了CAHP方法在指挥信息系统生存能力评估中的价值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以战时应用为背景研究了战场通信网络的战时抗毁性定义,分析了影响抗毁性的可能因素,提出了基于干线节点密度变化、网络可通性度量及网络流量变化等的战场通信网络战时抗毁性评价指标,并提出了提高军用通信网络战时抗毁性的可能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指挥控制结构的抗毁性决定了战时指挥控制体系在遭受敌打击时,其减缓受到的损害和恢复其相关能力的能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明确指挥控制结构的抗毁性与攻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在指控复杂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对抗毁性的描述参数进行了定义,以仿真实验的方式对比了随机攻击与重点攻击、考虑时间因素的攻击、按照不同标准(度和介数)排序进行的攻击等。从而揭示了信息化作战环境下指挥控制结构抗毁性的表现与维护重点。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委对作战行动的统一领导,是我们党制定正确作战方针、夺取战斗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合成营党委处在落实层、执行层,在战时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实施分布交互式指挥,加速信息流转,优化指挥流程的大背景下,更要注重灵活方式、减少环节、提高效能.  相似文献   

8.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特点,研究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问题。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解析指挥控制网络体系,提出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的结构模型和生成算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指挥控制网络的多类型复合攻击策略,引入自然连通度作为网络抗毁性测度指标。仿真分析多类型复合攻击策略下的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  相似文献   

9.
指挥控制系统网络动态抗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指挥控制系统网络的动态抗毁性,建立了指挥控制系统的多Agent复杂网络抗毁性模型。在模型中,将系统中的每个作战单元看作一个具有自修复能力的Agent;在重点攻击和随机攻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力度指数的攻击策略;引入了网络整体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网络动态抗毁性的度量方法。最后利用仿真的方法对指挥控制系统的抗毁性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网络节点的自修复能力对于网络保持其性能的时间的长短具有很大影响,对提高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抗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常态执勤指挥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对树状指挥网络和级联指挥网络的抗毁性进行研究。通过建模仿真的方法,对三种执勤指挥模型进行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对比分析最大连通子图规模、网络效率和全局聚集系数等指标,找出抗毁性最强的常态执勤指挥网络模型。应用集体影响力算法识别抗毁性能最好的指挥网络的关键节点,与基于节点度大小的传统关键节点识别方法进行对比,证明基于集体影响力算法识别关键节点更加准确,目的是为未来常规执勤指挥网络的优化和防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出发,将后勤指挥系统分为指挥网络和通信网络两个子系统,采用依赖网络理论对其依赖关系进行描述,建立了后勤指挥系统模型.分析了指挥节点和通信节点不同的失效过程并提出抗毁性算法.将仿真实验结果与传统单层网络建模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基于依赖网络理论构建模型的方法和抗毁性算法可以应用于后勤指挥系统的抗毁性分析,且能进一步细化抗毁性评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防空兵群指挥所配置是兵力部署的重要内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指挥所的指挥效能和野战生存能力。多年来,指挥所的配置多是根据防空兵战斗的相关战术原则,由作战参谋提出数个配置方案,然后由指挥员做出决策。这种仅凭主观决策的做法与现代防空作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合模糊多指标评判方法与优化理论,从发挥指挥效能与提高生存能力两个方面出发,对防空群指挥所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配置方案优化的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指挥所配置完全依赖主观判断的做法。最后应用模型分析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对抗条件下,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是敌对双方信息作战的焦点,因此数据安全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高效、可靠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根据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特点,给出一种基于秘密共享的数据安全存储方案,实现了数据库的可生存性、可用性及关键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能有效抵御以合法身份进行的恶意攻击,提高了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并给出了该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外军对国防通信系统的抗毁问题越来越重视。提高通信系统抗毁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通常所说的采用多手段、多路由的办法之外,还建立了少量“打不断、炸不烂”,抗毁能力强的通信线路来作应急手段,以提高整个国防通信系统的顽强生存能力。如7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就提出了组建最低限度紧急通信网的计划,该通信网包括四个抗毁通信系统。地下通信系统正是担负这一任务的好角色。这是由于地下通信系统的收发信设备及其天线,全部和指挥机关一起设置在坑道之内,即使几道密闭门全部关闭也不影响通信。因此,  相似文献   

15.
常规导弹战前运输任务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常规导弹战前运输计划时,各车辆运输时间和运输路线的安排是一个组合优化问题.运用军事运筹学和不确定性优化理论,充分考虑节点冲突性、车辆隐蔽性、任务时间、道路容量等因素,建立了运输任务方案的优化模型.该研究为常规导弹波次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优化提供模型支持,有助于提高常规导弹作战指挥自动化和部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指挥体系结构的特点,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指挥体系的优化算法,将组织有序度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以边的关键度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优化模型和算法,并对指挥网络进行了实例分析,对比优化前后指挥体系在平均路径、聚类系数、度分布以及网络的抗毁性等指标上变化,最后得到最优化的指挥网络。该算法对指挥流程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各军兵种开发的指挥信息系统各自孤立,不能有效集成以满足未来网络中心战要求的问题,研究了基于SOA的系统集成技术及防空指挥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提出了一个可实现的基于SOA的防空指挥信息系统的分层结构模型,并应用SCA技术设计了一个防空指挥信息系统的原型系统。结果表明采用SCA可以实现防空指挥信息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基于SOA的无缝集成,提高了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应对高寒山地边境作战中指挥所面临的生存威胁,以提高战役、战术指挥所的生存概率,确保战时不间断地组织指挥作战行动,是战区当前深入开展保障战法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提高指挥所战场生存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导弹批量测试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现存导弹批量测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离散仿真方法,论证了在不改变现有测试规程,而适当增加测试工位,优化测试流程,可显著缩短批量导弹测试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仿真系统可对多个不同方案论证,生成的横道图可直接用于测试组织指挥.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炮兵指挥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数字化定义入手,根据数字化炮兵的特点,探讨了数字化炮兵指挥控制问题.提出了提高数字化炮兵指挥控制效能应重点解决好8个方面的问题.即:合理优化阵地配置,适应战场变化;建立高效的侦察、通信保障系统,增强指挥控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动态控制,加强指挥控制的有效性;优化指挥手段,提高指挥控制的应变性;周密组织电子对抗,确保指挥控制的不间断性;提高指挥机构的战场生存能力,确保指挥控制的稳定性;加强技术保障,确保指挥控制的可靠性;着眼全局,把握关节,加强指挥控制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