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6月13日,德国开始用 V—1导弹袭击伦敦等城市。V—1是世界上第一种导弹,它不用火箭中推进,而是安装了喷气发动机,时速比英国皇家空军“流星”式战斗机还要慢51公里,故英军决定让“流星”式飞机采截击V—1。8月4日下午,迪恩中尉驾驶 EE216号“流星”在英国南部顿布里奇上空12000米高度巡航。突然发现在3000米高度上有一枚 V—1  相似文献   

2.
防务     
《国防科技工业》2013,(9):11-11
美国最大火箭送绝密卫星上天 8月28日,一枚高约71.6米的火箭携带着一颗绝密间谍卫星从美国太平洋沿岸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德尔塔”4重型火箭的三个主要发动机点火,推动火箭升空。这三个氢燃料发动机能提供1700万马力的推力。外界尚不清楚这枚火箭将什么送入太空,但分析人士说火箭可能携带了一枚价值10亿美元的高性能间谍卫星,其抓拍细节的能力可以实现在数百英里外分辨一辆汽车的品牌及车型。(美国《洛杉矾时报》)  相似文献   

3.
神秘劳工1943年下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面对盟军日益强大的军事打击,穷途末路的希特勒准备作最后一搏,计划在10个月内向伦敦发射5万枚最得意的新式“撒手锏”V-1火箭,毁灭这座城市,以期打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发射的准备工作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修建发射场的劳工多是党卫队从荷兰和波兰抓来的。至当年的8月份,100多座发射场已临近完工。伦敦所受到的毁灭性打击威胁日益临近,而此时所有的英国人对这种新式武器还毫不知情。就在这个时候,在鲁昂的一家咖啡馆里,自由法国中央情报行动局情报员弗兰茨向其上级霍兰德报告说,他从两个建筑承包商那里获悉,德国人正在搞一种异乎寻常的工程,它需要的水泥比普通工程要多得多。凭着职业的敏感性,霍兰德断定这个工程将对盟军  相似文献   

4.
《现代军事》2008,(5):12-12
北京时间2008年3月9日12时03分,欧洲航天局第一艘“自动转移飞行器”(ATV)由“阿里安-5ES”火箭搭载,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3时09分,ATV与火箭分离。此次发射使用的“阿里安-5ES”火箭能将近2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51.6°的圆形低轨道,是“阿里安-5”火箭运载能力的两倍。  相似文献   

5.
《现代军事》2008,(6):12-12
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与生产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涅斯捷罗夫2008年4月14日称,俄罗斯新一代运载火箭“安加拉”系列将于2010年开始进行飞行试验。“安加拉”火箭是俄罗斯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原设计用于发射重型载荷,但也可提供多种配置,具备将2~24.5吨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的能力。俄罗斯计划该型火箭的发射活动将主要安排在俄罗斯西北部的普列谢茨克航天中心,以减少俄罗斯对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依赖。按计划,俄罗斯将在2010年进行该型火箭的飞行试验,2011初发射一枚轻型“安加拉”火箭,同年底发射一枚重型“安加拉-5”火箭。  相似文献   

6.
张峰  程绍驰  李向阳 《国防》2014,(9):78-80
2014年6月20日,俄罗斯利用一枚“第聂伯”火箭成功将3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运送有效载荷最多的一次航天发射。  相似文献   

7.
9月25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壮美升空,完成了准确入轨的任务目标,创下七战七捷的佳绩。“长二F”这一飞,实现了火箭发射试验队出征时的庄严承诺:“我要飞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4月5日,朝鲜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美日韩的一片恫吓声中,按计划发射了一枚携带“光明星2号”卫星的“银河2号”三级运载火箭,与此前一直要扬言要拦截朝鲜“导弹”不同的是,日本直到火箭飞过上空也未拔剑出鞘,让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导”行动不了了之。那么,日本反导能力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朱伟 《国防科技》2006,(11):51-53
据法新社9月11日报道,9月11日下午1时35分,日本在其南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成功发射了一枚“H-2A”10号火箭,将1颗光学间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据悉,这是日本自2003年卫星发射失败以来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日本成功发射的第三颗间谍卫星。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日本积极向太空进发,其构建全球间谍卫星网的步伐越来越快。第三颗间谍卫星的成功发射就是日本加紧构建间谍卫星网的又一具体行动。“准天顶”即将“封顶”据报道,日本此次发射的是一颗光学间谍卫星,造价为290亿日元(1美元约合117日元),装载有高性能望远镜和类似于数码相机的高性…  相似文献   

10.
4月13日早上7点38分,朝鲜在平安北道铁山郡东昌里的西海卫星发射场发射了一枚远程火箭。随后不久,朝鲜官方便宣布发射失败,火箭在发射90秒后解体并变为碎片,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朝鲜第三次发射卫星失败。实际上,卫星技术本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发射成功,需克服很多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11.
当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时,美国曾受到了技术上的强烈冲击。在那种冲击中,最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事实是,本来美国陆军能够提前好几个月轻而易举地用丘辟特-C火箭把它的卫星发射上去,但没有这样做,而是等到最后为了对苏联的卫星作出反应,还是用它把“探险者-1号”射入了轨道。造成这种迟缓的原因多少有些是出于理想主义的考虑,即打算用专门研制的“先锋号”火箭来发射第一颗卫星。虽然,这枚火箭是由美国海军研制的,但它是一项纯研究性的计划,没有采用弹道导弹的第一级。因此,把它献给1957-1958年世界国际地球物理年,看来,这是政治上更容易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增程火箭助飞鱼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程火箭助飞鱼雷是新型的远程反潜武器。“米拉斯”、“超依卡拉”、“海长矛”代表了下一代助飞鱼雷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当今先进的火箭助飞鱼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由此可看到未来反潜武器的火箭助飞鱼雷将朝着增程、巡航与弹道相结合的道路发展,为解决三弹共架共库的问题,增程火箭助飞鱼雷最终是采用垂直发射的方式发射。  相似文献   

13.
改进型长二F火箭准确的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送入预订轨道。为什么科研人员会将它成为“全新的火箭”,这枚火箭到底有哪些新特点?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改进型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接受了记者专访,介绍了这枚火箭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4.
美国海军2003年1月报道,在墨西哥湾验证试验中,“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佛罗里达”号(SSBN728)成功地发射了两枚“战斧”导弹。此次成功发射验证了将SSBN改装成SSGN实现利用潜艇的导弹管发射常规武器的关键要素。第一枚于1月14日发射,是装有测量仪表的“战斧”BlockⅢ导弹,导弹采用MK106火箭发动机,获得目前正在开发的“战术战斧”导弹推进能线图。该枚导弹没有装引信,从潜艇的导弹管垂直发射出去,随后转为巡航飞行阶段,利用全球定位卫星导航系统完成预定的飞行使命,最后就地回收。第二枚于1月16日发射,跟第一枚导弹…  相似文献   

15.
李明强 《国防》2014,(5):79-79
正1964年夏,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发射在即。恰在此时,地处沙漠的发射基地气温骤升,因火箭推进剂的体积膨胀,燃料贮箱内能装载推进剂量比预计的减少,导致火箭达不到预定的射程。要加大火箭的推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加装燃料,但专家们提出的补救方案被一一推翻。因为核心问题在于,燃料贮箱的体积是有限的,要想增大贮箱体积,整个导弹所有结构和参数几乎都将发生变化。在指挥部的一次扩大会议上,一个中尉打破了僵局:"我的主张和大家正好相反,我认为不仅不应该增加燃料,反而应泄掉一部分。"他接着阐述,"我的设想是,减少了导弹  相似文献   

16.
去冬今春时节,航天四院生产的WR系列高效多用途增雨防雹火箭产品为全国各地人工增雨防雹减灾,共提供了1.5万多枚火箭弹及88套发射控制系统。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云南、贵州等省份受灾最为严重的紧要关头,按照受灾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主管部门的要求,从2010年2月中旬到4月初,四院为旱区共提供了4500多枚增雨火箭产品,在这一场举全国之力的抗旱战斗中大大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一天,朦胧的夜色刚刚笼罩了英国首都伦敦。这个饱受空袭之害的城市的市民,刚刚松弛一下绷得紧紧的心情,忽然,城市一方的上空闪出一团火光,紧接着便是剧烈的爆炸声,顿时使他们重新陷入恐怖的迷惘之中……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个炸弹从何而来。其实这是德国从远隔英吉利海峡发射的一枚V—2弹道导弹。这就是最早的导弹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军事》2008,(1):15-15
2007年11同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宣布俄罗斯将开始建设新的航天中心,新航天中心名为“东方港”(Vostochny),位于阿穆尔河地区。俄罗斯计划在2015年从“东方港”发射首枚航天器,2018年前发射载人飞船,新航天中心大约需要10年时间才能建成。俄罗斯目前使用两个发射场用于火箭和航天器的发射和弹道导弹试验:  相似文献   

19.
军迷设计     
《现代舰船》2011,(7):59
广东佛山曾加设想的武装集装箱船5万吨大型防空反潜辅助巡洋舰这种战舰是在5万吨级的集装船上加装大量的中远程防空导弹和近程防空系统。宽大的甲板上可以堆放6个近程防空系统集装箱,16个中程防空弹发射集装箱,32个远程防空导弹发射集装箱(共128枚中程防空导弹和32枚远程防空导弹);3个雷达及通信电子战设备箱具有同时攻击16目标的能力。船尾有一个拖曳式声呐系统和反潜鱼雷发射  相似文献   

20.
1979年12月,由西欧18个国家联合研制的“阿丽亚娜”火箭发射成功。这是西欧最先进的尖端军事科技成果,特别是该火箭多次在圭亚那地区进行发射试验,取得重大突破:能把15吨重的负荷发射到400~500公里高空的轨道上,或者把5吨重的负荷发射到3600公里的苍穹。由此可见“阿丽亚娜”火箭运载的巨大威力。由于苏联在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迫切需要掌握该火箭的机密资料,于是苏联克格勃的情报触角伸向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