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1982年发生在南太平洋的英阿马岛战争,是现代条件下的一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在这场战争中,双方虽然只使用了部分高技术武器装备,但其经验与教训对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登岛战役作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赢得战略战役上的主动权,是取得登陆战役成功的前提从阿英双方先后登陆成功的经验中可以看出,现代登陆作战要取得成功,登陆一方必须在战略、战役上取得主动地位。首先在战略上必须居于主动。英国获知阿军袭占马岛的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对马岛局势和国内外对此事件反应的分析,得出判断:在马岛归属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阿…  相似文献   

2.
英阿马岛战争是二战后航母编队最后一次典型的攻防战,双方动用航母、核潜艇、飞鱼导弹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航母编队为作战力量核心,以岛屿进攻作战、海上封锁作战和反封锁作战为主要作战样式,开创了导弹视距外打击、编队远程防空作战等多种战术战法.英阿马岛战争已过去将近40年,时间久远,规模不大,但在战争史上影响深远,被视为现代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雏形.研究英阿马岛战争中航母运用的经验教训,对提升航母作战体系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地位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岛战争中英国的外交谋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和阿根廷关于马尔维那斯群岛的领土纠纷由来已久,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进驻马岛,由此引发了马岛战争。战争期间,英国精心策划,积极开展外交攻势,使阿根廷很快就陷入了被动地位。在利用外交手段压倒对手之后,英国又以强大的军事打击为自己正名,实现了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英阿马岛战争英阿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德韦奇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整个战争历时74天,最终因阿军海空无援,被迫停止抵抗。此役,阿军伤亡约2300人、被俘1.13万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05...  相似文献   

5.
(一)1982年4月至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归属,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局部战争。这是战后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作战,又是一个“新式武器的试验场”。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广泛使用空袭兵器突击各种目标,大量使用各种地面(舰载)防空兵器进行对空防御,各种先进的空袭与防空兵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空袭与反空袭的斗争十分激烈。概括起来看,英阿两军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根据各自的条件,灵活地运用战术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都比较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同时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较灵…  相似文献   

6.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在南大西洋爆发了一场轰动全球,海、空、陆战俱全的现代化局部战争。这就是当代二流军事大国——英国和一个发展中的拉丁美洲较大国家——阿根廷之间,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又名福克兰群岛)等岛屿的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世人通常称之为英阿马岛战争。  相似文献   

7.
陈辉 《华北民兵》2013,(2):54-55
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已经过去30年,但战争的暗火还在地下燃烧,双方没有克制的态度,新的马岛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爆发;印度与巴基斯坦历史上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经过了3次印巴战争,但边境冲突至今难以平息;叙利亚内战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鼓动下,升级将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8.
海鹰 《环球军事》2012,(6):22-24
1月31日,英国皇家海军(下文简称英海军)宣布将向马岛部署该级舰的2号舰“无畏”号,以接替23型护卫舰“蒙特罗斯”号在马岛执勤,使世人再次关注英国海军,关注其能否在英阿矛盾激化后可能引发的第二次马岛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马岛战争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场以海洋为主要战场的局部战争。从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中,英国对航母、核潜艇和远洋两栖舰艇的使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运用,英国也有了深切的认识。马岛战争对英国以及西方的海军建设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岛战争也是阿根廷海军命运的转折点,不过并不是从战争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而是战争使得阿根廷海军从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0.
近日,就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归属,阿根廷与英国之间关系再度紧张。2月21日,阿根廷宣布封锁马岛附近航线。英国针锋相对,已向该群岛派出了4艘军舰及1个步兵连,提高岛上英军的防御能力。双方剑拔弩张,第二次马岛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1.
1982年 4月至 6月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是围绕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德韦奇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而发生的,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这场战争于 1982年 4月 2日阿军占领马岛起,至 6月 14日英军重占马岛,守岛阿军投降止,历时 74天。在这次战争中,阿方参战的兵力计有 6. 5万人左右,约占其总兵力( 18万人)的 36%。海空军主力基本出动,计有作战舰艇和辅助船只 33艘, 12万吨,参战飞机 350余架,地面部队计有陆战队 1个旅,陆军摩托化步兵近 3个旅,以及一些支援勤务分队,共约 1. 3万余人。英国参战兵力 3. …  相似文献   

12.
邢建华  李树先 《国防》2003,(8):39-40
伊拉克战争是本世纪初国际关系中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但是一场最有争议的战争,也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双方战争要素“代差”甚为明显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按照各自战争理论,前后进行了多达半年的战争动员准备,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手段之多均是史无前例的。而其间显现出的一些战争动员特点,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一、多领域展开 高技术条件下,由于信息作战遍布多维空间,贯穿平时、战时,渗透于军事和非军事领域,使之作战形态、战场环境、力量运用、对抗手段等具备了不同于以往战争的特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战争     
高技术战争交战双方至少有一方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和相应的战略战术进行的战争,称为高技术战争。应用高技术研制的新武器和改造的现有武器,称为高技术武器,例如,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隐身飞机、先进的C3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  相似文献   

14.
顾海东 《国防》2002,(11):28-29
美、英等国十分重视加强战争动员建设,高效、周密的战争动员准备,为其赢得海湾战争、马岛战争等局部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英等国的战争动员建设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建立健全战争动员机构,为战争动员提供组织基础 战争动员机构,是战争动员的头脑和中枢,是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进行战争动员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动员机构,是整个动员工作的关键环节。美、英等国十分重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战争具有战场广阔的特点,如果不做正确分析,易模糊战争性质,因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相对高技术条件而言的以往普通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战争,由于受到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的制约,战场范围相对狭小,交战双方往往是从直接接触的地域做进攻或防御,边界和...  相似文献   

16.
英军在马岛战争中有两次较为明显的战局转换:封锁阶段到空袭阶段再到登岛作战阶段。在战局转换中,强有力的军援推动了英国皇家海军战局转换的顺利进行,军事决策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战局转换的成败,而英国皇家海军取得战局转换成功的关键在于取得制空和制海权。  相似文献   

17.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大举进攻本国与英国有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与英国军队展开了多日的激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英阿马岛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心理战术与常规战术有机地结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给战争万花筒又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交战双方都把心战宣传作为击溃对手的一个辅助手段,摇唇鼓舌,以从精神上摧垮对方军队的作战意志。  相似文献   

18.
马岛战争期间,英军对阿军实施了长时间、大范围的联合海上封锁作战,为最终夺取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封锁作战的丰富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5点: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灵活的封锁策略,是联合海上封锁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实施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保持指挥体系的畅通、高效;封锁兵力运用得当,注重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充分发挥先进武器装备的主导作用,以此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英国海军的建设方针有误,致使远洋作战能力不足,防空、反潜能力较弱,战争中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曾殃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稳定,并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分析两伊战争的起因、进程及双方的得失,对于研究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探索世界局势发展变化的规律都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邢建华  李树先 《国防》2002,(7):13-13
要赢得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主动权,在国防动员工作上必须着眼战争需求。 一、着眼战争需求的高技术性,国防动员应突出科技型、信息型力量建设。高技术兵器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和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同时展开,敌对双方的对抗越来越呈现出科技制胜、质量制胜的特征。而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将是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作战,对抗双方谁能更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