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福建省国防科技工业公司 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广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吉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北京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天津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重庆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江苏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云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 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 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辽…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工业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对国民经济具有拉动效应。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应改革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区域布局,加速国防科技工业结构升级,加大国防科技工业投入力度,并在国防科技工业中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以知识为核心竞争资源的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管理需要与知识管理理念相融合,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以科技工业档案管理为核心的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论述知识管理与国防科技工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国防科技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核心是要解决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问题,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着重厘清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调整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等五大关系,建设基于军政一致的供需体系等四个体系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处理的五大关系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着重处理好五大关系。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调整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承担起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使命,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国防科技工业要以国家军事战略调整为依据和牵引,推进自身能力的调整与布局,满足国家安全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5.
冷妹  马惠军 《国防科技》2021,42(4):123-128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研究旨在探寻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的动力源泉。本文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演化和演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原理入手,分析军民协同动力机制的生成机理,论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演化的理论根源,推断得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生成具有"两条路径、三个层次、五种力量"的一般规律,认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系统由形势环境、战略决策、技术、资源和政策五种力量构成,五种力量共同作用,综合影响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的产生。深入研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理论,有助于为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国家军民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两次重大调整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美国曾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与重组,这对于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美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特点(一)适应战略形势变化,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调整。美国根据形势的变化,曾对国防科技工业做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冷战结束后到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美国制定了以国防科技工业调整为主要内容的《国防转轨战略》,提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技术与工业基础”的战略目标。其核心是将经济承受能力作为国防科技工业调整的重点考虑因素,力求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一系列指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温这些指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开创国防科技工业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邓小平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的巨大贡献邓...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困境,主要应抓好对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认识视角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速度的调整、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实力的手段和方式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及军队建设的重点和投资方向的调整、领导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立足点的调整等八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核心竞争力不仅是衡量一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支撑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因此,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世界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界定了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评估了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其四个组成要素——自主创新能力、结构转换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水平.剖析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不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在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和完善创新体系过程中,政府直接推动和干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活动的职能和作用,分析了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政府直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国外的主要实践做法,提出了对我国政府主导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构建结构优化、组织高效、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中的政策支持却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为此,政府政策支持必须从巩固国有国防科技工业的主导地位、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市场体系、培养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三个方面确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确定了国防科技工业2020年发展目标,再次强调指出“要扎实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改革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运行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和履行的主要职能。国防科技工业是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特殊产业,事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由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特定属性,政府必须在国防科技工业运行中履行购买职能、投资职能、管制职能、调控职能和服务职能等职能。一、购买职能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运行中履行的购买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军品消费者通过公共支出(国防开支)购买国防科技工业提供的军品和服务的职责和功能。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运行中履行购买职能,是由政府必须履行的安全职能,特别是国防职能决定…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波澜壮阔的四十年,也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四十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实力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回顾四十年来的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历程,总结发展规律,夯实跃升基础,必将有助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更为辉煌的发展。牢牢把握党对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开放的领导权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开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健全党对国防科技工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进行了历史性的体制改革和机  相似文献   

15.
为加速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改革与发展,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经国务院批准,国防科工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政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日前正式发布实施。《纲要》作为指导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俄日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充分吸收和借鉴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军工大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经验,必定有助于我们选择科学的、符合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规律的管理体制。本文总结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及特点,并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节能减排是国防科技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大协作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一贯要求。 伴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防科工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后,许多非公有制企业以其技术.资金、机制上的优势,通过多种运作方式,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配套协作,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大军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今天,我们举办《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第四届军工论坛,旨在全行业、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推动军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都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积极发挥中介机构服务职能,开展了以科技为支撑,服务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课题研究,借助共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技术应用试点的示范和支撑服务体系构建、运行机制的研究等,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为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客观而全面地分析影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现实情况,构建了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和企业制定各项政策提供徬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