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二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水雷战能力建设,特别是反水雷作战能力。日本海上自卫队不仅拥有较先进的扫雷舰艇和一批训练有素的扫雷作业人员,而且平时注重加强部队的实战训练和演习,积累了丰富的水雷战经验。近期,美日两国又举行了水雷战研讨会,加强反水雷战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太平洋国家反水雷演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反水雷演习之一,集中体现了现代反水雷作战样式、展示了新型反水雷装备,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世界反水雷技术的发展潮流。2011年3月21日至4月5日,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海军联合主办了第四届西太平洋国家反水雷演习。此次反水雷演习,结合第四届西太潜水演习以及第三届西太海军医疗研讨会共同进行。根据新加坡海军邀请和我海军外事活动计划,我国派出了军事观察员参加了此次演习,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肖菊 《当代海军》1999,(1):40-42
美国率先重视机载反雷在拥有高技术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的今天,实际上每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把水雷看作是对抗两栖入侵最先使用和最为有效的威慑力量。随着沿海国家日益重视使用水雷进行近海封锁,近海作战中反水雷战的日趋激烈,机载反雷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疏通航道反水雷作战中的航道选择问题,根据水雷位置确定条件下的反水雷作战特点,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了与疏通时间最少和雷区航道最短等价的清除水雷数最少和航道倾角绝对值最小疏通航道优化模型。根据疏通航道反水雷作战实际,通过基于完全分层法的单目标模型解算流程、方法,得到优化参数,较好地满足了疏通航道反水雷作战需求。  相似文献   

5.
军事专家预言,在未来战争中水雷战和反水雷战仍将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海上作战方式。因为水雷是一种廉价的水中兵器,在战争期间,它不仅能够对敌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且还能够用来阻塞海上航道,打击敌方的水面舰艇和潜艇。现代水雷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而更加隐蔽和智能化,与此同时,反水雷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扫除现代水雷更加困难。因此,世界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研制和开发高新技术反水雷装备,一些新型的反水雷装备和系统应运而生。美国:反水雷装备独占鳌头美国海军计划在三年内大幅度提高其  相似文献   

6.
水雷是对海军作战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在未来的海上冲突中,海军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水雷的威胁。海上局部战争和海上反恐关国AN/WLD一l猎雷系统。型遥控作战般在沿岸或近岸海区进行,为清理航道与作战区城、支持战斗舰艇作战,以往的作法是调用专业反水雷部队。但这需要大量的反水雷舰  相似文献   

7.
赵文 《当代海军》2001,(9):36-38
“反水雷防御”这一概念范围相当广泛.它既包括降低水雷潜在威胁的措施,也包括使用反水雷武器以消除水雷障碍。反水雷武器用于直接实施探测和消灭水雷的行动,主要装备在反水雷舰艇和扫雷直升机上,包括扫雷武器、猎雷武器等。扫雷武器包括各种扫雷具和防水雷自卫具,而猎雷武器包括探雷器、灭雷器或灭雷炸弹等。反水雷武器出现于19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使用各种舰用接触扫雷具和防水雷自卫具,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地区冲突激增以及海军战区从公海向沿海地带转移加剧了对美军不对称威胁的危险。其中更有效的威胁之一种就是水雷。历史上对付水雷的办法是使用专门的系统,这是很有效的,但对产生的危机反应很慢。加快现代和未来作战的速度要求一种能对变化的作战情况作出迅速反应的反水雷系统(MCM)。本文评价了把FFG7级护卫舰改装为反水雷平台的可行性。这种平台可与战斗群一起部署提供及时有效的反水雷能力。在新型平台研制出来之前,这种改装一种过渡的解决办法,所以叫作近期反水雷舰(NMCM)。本研究确定,这种改装是可行的,估计每舰成本为六千七百三十万美元。  相似文献   

9.
徐阳 《当代海军》2006,(3):66-67
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其性质决定日本对于海上运输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因此,日本历来十分重视水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实施的“饥饿计划”水雷封锁战争至今使日本人不能忘记。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水雷武器,保持未来海上航运的畅通无阻以及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日本海上自卫队不断加强反水雷力量。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展反水雷武器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结合本国国情研制了许多新型的反水雷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发展自身系列反水雷装备 S 系列(S—1到 S—7型扫雷具)的同时,还研制出了其它的一些新型的  相似文献   

10.
选择何种组织形式来指挥水雷战舰队最佳是一个复杂的科学命题,受到了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制约——国家的经济状况、海洋贸易、水域的物理、水文条件等等;还有国家的内部因素——国家的海洋军事学说以及已经形成的海军组织构架等等。本文分析亚太地区和欧美主要国家的水雷战舰队建设思想、兵力现状和演习状况,并对上述地区对水雷的防御能力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措雷方法问世以来,已有八个国家设计了17型灭雷具。其中有6型灭雷具用于反水雷实战,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然而现役的灭雷具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根据反水雷的要求,预测了灭雷具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型灭雷具、半潜式灭雷具以及自治式灭雷具可能预示灭雷具的三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水雷武器的发展,给现代反水雷任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适应未来反水雷作战的需要,世界各国海军都在研究和探索发展新型反水雷装备。反水雷舰艇是用于反水雷作战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反水雷武器装备。因而国外海军部在积极建造新一代反水雷舰艇以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西班牙海军结合本国国情,致力于发展新型猎扫雷艇。这种新型猎扫雷艇是将猎雷与扫雷功能合二为一的新型反水雷舰艇。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总结了70年代以来几次主要海战中水雷的应用及其在海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介绍了为对抗水雷所采用的反水雷装备。从反水雷作战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扫雷和猎雷两种主要反水雷装备的效果,并对扫雷和猎雷装备进行了评价,同时也探讨了反水雷装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美海军是一支推行全球战略的海军。在世界的各大洋上都能看见美国海军航母特混编队和两栖作战特混编队的踪影。美海军自称:"美海军将利用航母和远征打击群在地球上可达到的地方进行海上存在作战行动,这些兵力必须通过战略咽喉点抵达那里"。美海军遭遇布雷的战略咽喉点可能有如下水域: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苏伊士湾、曼德海峡、亚丁湾、霍尔木兹海峡等。冷战结束后,美海军又提出了由海到陆的战略方针,美海军不仅要通过上述战略咽喉点,还要远征到"可达到的地方"及其近岸水域执行作战任务。为了对付可能面对的各种类型水雷的挑战,美海军花费了大量资金研制各种反水雷舰艇和平台以及反水雷装备,并特别发展了多种先进的水上/水下无人反水雷平台和装备,以改进反水雷的能力和确保全球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反水雷装备的冤家对头——水雷反水雷与水雷是一对相互共存的矛盾体,谈到反水雷,就不能不先谈谈水雷。粗略地说,水雷就是水中“地雷”。由于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及打击对象的多样性,水雷的品种、样式尤其是所依赖的技术又比地雷复杂得多。按水中状态可分为锚系于水下的锚雷、漂浮于水中的漂雷、沉没在海底的沉底雷;按水雷布放方式分为舰布、潜  相似文献   

16.
水雷与反水雷武器在对抗中互相促进发展,但反水雷武器一般相对滞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探一灭雷装置,即猎雷概念。它既不针对水雷引信,也不受定时、定次等抗扫装置的制约,使反水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被动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造的反水雷舰船大都是猎雷艇或猎一扫雷舰艇,  相似文献   

17.
水雷障碍是抗登陆作战的一个重要防御障碍,通常由抗登陆水雷障碍与岸上抗登陆防御火力相结合构成抗登陆防御体系。是防御方实施整体抗登陆防御的主要依托。因此,登陆作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实施舰船水平登陆地段的沿岸海区的水雷障碍进行清除,以确保登陆兵力上陆作战时不受水雷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遇到突发性地区冲突时如何实现快速登陆,因此,其反水雷作战思想也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然而,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布设的雷区轻而易举地阻止了美军在科威特海岸的登陆,这显示了美国在浅水反水雷力量方面的不足。因此,美海军在海湾战争后,将浅水反水雷研究提到一个高度优先的位置,位于巴拿马城的海军水面武器中心(NSWC)被定为浅水反水雷研究的中心实验室,还成立了专门的浅水反水雷作战协调办公室,并在巴拿马城附近建造了一个进行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扫雷方法在清除智能化水雷引信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利用主动干扰信号反水雷的思路,通过分析智能引信的工作机理及在干扰背景下对目标信号的检测能力,建立了基于奈曼-皮尔逊准则的主动干扰反水雷模型.针对水雷磁引信,选择电极式电磁扫雷具为干扰源,以中型舰船为保护对象,通过计算三者的相互位置与信噪比的关系,以及水雷检测出...  相似文献   

20.
刘成胜 《国防科技》2015,36(2):34-37
随着现代化水雷技术的发展,现代反水雷技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对无人水下航行器反水雷关键技术的发展需求及发展方向的研究,将无人水下航行器反水雷关键技术归纳为无人水下航行器反水雷总体技术、操控技术和探测识别技术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对每个核心关键专业技术的具体内容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并还对无人水下航行器反水雷的其它重点技术和发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突破无人水下航行器反水雷关键技术,将极大提高反水雷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