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时光匆匆,然记忆犹新。10年前,曾一度热播荧屏的电视剧《红十字方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改写了众多学子的求学梦想--纷纷走进军校大门;10年后的今天,由星美传媒、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共同投资拍摄的《红十字方队》姊妹篇《红十字星座》的播出,再次成为观众的看点。剧中,青春靓丽的女主角之一王小卉以她娴熟的表演技巧、真情的投入以及追求理想的信念,再次赢得了观众的赞赏。日前,记者采访了该剧制片人,王小卉的扮演者王智慧。  相似文献   
12.
在连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做:“我听党的话,抢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好理解,“抢听我的话”咋个说法?不忙,到打靶场上走走,你就知其所以然了。毫无疑问,抢是战士克敌制胜的手中武器之一。在战场上,你不能消灭敌人,敌人就可能消灭你。因而又有“抢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之说。而“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枪”,正是战士的习武心语。于是,就有了一长串枪号的清晰铭记,就有了细致入微的分解结合、擦拭保养,就有了打靶归来的威武阳刚……就有了兵与枪的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中原腹地无名小镇确山,由于十月中旬一场看似普通实则意义特殊军事演习的光临陡然引人注目。确山演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具有许多的“第一次”属性: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由总部机关对步兵师实行整建制实兵实弹检验性演习考核;首次由总部依托院校,科研机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和部队的力量,运用“演习评估系统”实施军事演习科学评估;第一次变军事演习按预案推进为随机进行;中国军方首次通过媒体,无保留地披露了演习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演习结束,硝烟散尽。但确山军演意犹未尽。作为参与确山军演报道的媒体之一。我们充分感受和领略了这场演习的开放和透明。如果说“确山军演”成为2006年媒体军事报道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我们认为原因不仅在于以上的那些第一次突破,而且还有它全方位、全过程的向媒体开放的姿态。这姿态让确山军演成了我军军事演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公开亮相。这姿态是一种能力。这姿态让确山军事演习的里程碑意义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它预示着中国军队更深层次的成熟——那是我们更加期待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情感中最为炽热的部分——爱情,以其燃烧的美丽点亮了我们心灵的天空。而情书,正是这种燃烧的理想承载物。军营是一个盛产情书的地方。这里没有花前月下的私语,静夜灯下,男兵女兵饱蘸激情的笔触在信纸上游走,他们试图以动感的话语,开采远方那座含而不露的爱的富矿……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体能训练发展进程可简要分为3个历史时期:即《劳卫制》达标时期、体育锻炼达标时期以及体能训练达标时期。《劳卫制》达标时期(1954~ 1963年)1954年第一次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生》体育制度暂行条例(简称《劳卫制》),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劳卫制》,并在全国的机关、工厂、学校、部队等各行业。部分中  相似文献   
16.
体能是智能和技能的载体,军人不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就无法适应残酷的战场环境。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官兵体能训练,把体能达标作为军人的最低职业要求,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使军人体能训练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沉甸甸的证章上,铭刻着他忠实履行打赢新使命,在信息化战场上自主创新的人生传奇:他瞄准世界军事革命前沿,潜心传统炮兵的信息化改造,参与创建了我军首个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主持研制了某型特种侦察弹等一系列我国首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弹药,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攻克了光电设备抗高过  相似文献   
18.
这一期,我们向读者隆重推出总参解放军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周璧华、沈阳军区红九连、广州军区某师师长刘小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的先进事迹。在一期集中宣扬四个全军级的典型,我们想到了2007中国军营价值符号这个命题。作为总政治部下属的一家全军性综合  相似文献   
19.
【最让男兵服气的是女话务员的口齿和记忆。那么多成串成串枯涩乏味的电话号码,她们硬是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话筒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满足中夹带着些微遗憾的享受,足够通话者回味再三。那甜美而极富活力的温柔之音,兵们没有理由不浮想联翩,并期望着什么时候能一睹女话务员的真容。】  相似文献   
20.
40年的风雨足以剥蚀铜墙铁壁,40年的风雨却奈何不了精神丰碑。弹指一挥间,”雷锋班”已风雨兼程走过了40个年头。40年来,“雷锋班”班长虽然换了21位,但他们始终沿着雷锋的足迹不断地求索,并用奉献和爱心谱写出一个个与雷锋相关的光彩人生。这是一场与时光并进的精神的接力。“雷锋班”每一位班长在自己离任时,都准确无误地传递了这支精神火炬;而每一新任班长都庄严地接过这团精神圣火,在自己这段赛程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意义。那么,是什么力量激励和鞭策着他们40年如一日,实践并光大着雷锋精神呢? 让我们把目光拉长,去解读“雷锋班”每一任班长的交班寄语,透过这些发自肺腑的寄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的传承,历史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