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氏与韩、魏两家携手联合,一举翦灭了智氏而分据其地,历史进入了主要由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争雄的战国时代,经过了200多年的兼并战争,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局面才告结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在春秋军制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并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色。本文择要分别论列如次。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军事思想,作为整个思想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与成熟,与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总体发展演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孙子兵学诞生于春秋末年,战争活动固然毫无疑问是最为直接的动力,然而古代社会思潮的逻辑发展.同样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子兵学不过是整个人类思维理性进化过程作用于军事文化领域的产物,是古代思想发展长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发展到孙子所处的春秋晚期,业已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而呈现出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墨家学说同被称为显学。但是学者们对其军事思想的论析,却所见甚微。我们认为,与其政治、伦理、教育、哲学诸思想相比较,战国儒家的军事思想的确显得单薄和零碎。然而,它却毕竟是存在着的。 有两个因素规定着儒家对军事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提出自己的军事思想。第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发扬者,对于战争问题,他们不能不有自己的基本看法。战争作为历史现象,起源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由于它是达到政治目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故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戏”,就是这层含义。因此,先秦众多典籍中,不可避免地有战争过程的记载;战争性质的分析,战争后果的总结等众多内容。  相似文献   
14.
涿鹿之战是距今约五千年左右,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既是双方为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私有财产出现背景下,氏族产落首领为满足其攫取更多物质利益强烈欲望的客观结果。从前者说,这场战争带有浓厚的原始性;而就后者言,则这场战争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它对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谨就涿鹿之战与…  相似文献   
15.
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烽火连天,杀声动地,战争舞台上曾上演过多少幕悲壮激烈、触目惊心的厮杀活剧。这个残酷的现实,驱使古代兵家在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用兵理想境界的同时,把更大的精力投入于对制胜之道的研究和阐述,用之于指导战争,赢得胜利。,换句话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中国古代兵学的主流传统,是如何运用卓越的智谋,实施灵活的指挥,争取实战的凯旋,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以外”就是这层含义。为此,古代军事家立足于战争,又超越于战争.战争很难避免,而打赢战争却大有讲究,其关键在于定谋…  相似文献   
16.
《司马法》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宏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汉代官方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经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曾以《司马法》为  相似文献   
17.
重视揭示安全与危险的辩证关系 ,注意运用整体联系的观点与方法认识国家安全问题 ,坚持慎战防御、热爱和平的根本立场 ,是中国古代安全观念的集中表现 ;而建立和维护封建大一统政治格局 ,富国强兵、巩固国防、伐叛抚降 ,外御侵扰 ,致力于“夷夏一体”、思想统一 ,则构成中国历代安全战略的本质内涵 ,在充分肯定中国安全战略的本质内涵 ,在充分肯定中国历代安全观念及其战略的重大价值的同时 ,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天朝中心”意识强烈、主观随意性显著、“重道轻器”观盛行等等 ,是其无法摆脱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的兵学文化是在秦汉"大一统"中央专制集权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的,与先秦兵学侧重于兵学理论的学理创新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多体现为兵学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文化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兵学文化主要成就,反映为有关存世兵书的整理与分类、兵学流派及其特色的分析与总结、兵学实用性问题的注重与强调、兵学理论的学习与普及、兵学主题的重心转移等等。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到秦汉时期又呈现出新的风貌,它对秦汉时期军事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对后世兵学的嬗递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塑造上,存在着一种由"尚武"到"崇文"、由阳刚而阴柔、由积极进取转为消极守成的历史转型。先秦时期无论是社会风尚,教育内容,还是学术构建重心、图书目录的分类,"尚武"精神的积极弘扬与全面渗透,都是当时精神文化活动的主旋律。汉、唐时期,尽管"崇文"的风尚越来越炽热,但"尚武"精神魂魄犹存,汉唐雄风依然凌厉而高扬。领略"建安风骨",或者品读唐人的"边塞诗",能感受到当时人们慷慨激昂、遒劲豪迈的阳刚之气,那种悲凉沉郁、睥睨天下的风骨气概。但是,宋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风貌逐渐受到严重的消蚀与衰减,过度"崇文"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弥漫,使得本应双头并进的"允文允武"的平衡被打破,也使得中国的民族性格中,多少欠缺了一些刚毅坚强的钙质,不利于当代国民国防意识的培育,这显然是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先秦时期的战争方式与兵学思想亦随之演变、递嬗,二者相互作用、彼此激荡。原始社会末期战争出现,兵学萌芽,早期防御观念产生;夏商时期随着国家与王权的出现,战争成为国家的重要职能,兵学思想亦随之形成,重视情报,强调战场纪律等在卜辞中已有反映;随着西周礼乐文明的兴盛,周礼笼罩着整个战争的过程,以"古司马兵法"为载体的军法和兵法是兵学发展的特色;春秋争霸时期,普遍兵役制出现,步兵崛起等一系列变革,与以尚诈、逐利、崇力为特征的《孙子兵法》的出现相同步;以争夺土地和人口为特征的战国兼并战争兴起,兵器愈加精良、郡县征兵制施行、四大兵种协同作战等是其战争形式的表现,政治伦理思想为本、兵书思想地域特征明显、兵书与诸子学术的融合均是战国兵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