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篇 |
免费 | 152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5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针对现有星载AIS检测概率低的问题,对星载AIS接收信号冲突和检测概率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并对影响检测概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星载AIS与地面AIS的差异性,指出了星载AIS面临的新挑战。重点对星载AIS信号多网冲突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船舶分布密度函数的星载AIS检测概率模型。通过分析时隙冲突、船舶动态、轨道高度、天线类型和B类AIS船舶等因素对系统检测概率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三组123相YBCO超导块材,利用高功率微波对三组样品进行辐照处理,分别测量其临界电流密度Jc,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微波辐照有利于提高超导样品的临界电流密度Jc,一次照射与未照射的样品相比较,Jc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3.
以聚二甲基硅烷裂解制备的液态聚硅烷(LPS)为原料,在高压釜内高温高压反应制备了聚碳硅烷(PCS)先驱体,研究了合成条件对反应终压、Si H键含量、产物产率、软化点、分子量分布及可纺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终压逐渐增大,产物的分子量与软化点增高,但同时分子量的分散性增大,使可纺性变差。当LPS在高压釜内460℃下反应3~4h,或450℃下反应6~7h时,可以制得软化点约为210~230℃的PCS,其高分子部分含量约5wt%~10wt%,Si H键含量大于0.9,可纺性较好,适合于制备SiC纤维。 相似文献
94.
为深入研究美陆军数据战略目标及实施策略,为我军数据战略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对美陆军2016年发布的最新《陆军数据战略》进行分析,指出其目标是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可获取、可信任、可理解和互操作,并对美陆军数据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剖析,指出美国陆军数据战略推动的是美军军事作战理论转型,从"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作战理念,其核心意图在于以数据优势实现指挥决策优势。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主动电场作用下非金属圆柱体目标所产生的扰动电场分布,基于镜像法和区域网格化的思想,建立了浅海环境下非金属目标的二次电偶极子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目标周围不同位置处的扰动电场,并与边界元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扰动电场水平分量误差小于3%。开展水池模型实验,实测结果与所提模型计算值基本一致,证明了所建立的二次电偶极子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6.
97.
98.
针对小样本、非均匀杂波下的信号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流形滤波的矩阵信息几何检测器,将信号检测问题转化为矩阵流形上的几何问题。将每一个样本的相关性数据建模为一个托普利兹正定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每一个样本数据的邻近矩阵进行加权平滑滤波,去除一部分杂波能量,提升目标与杂波间的区分性。计算了辅助样本数据对应矩阵的几何均值,通过比较待检测样本数据矩阵与几何均值矩阵之间的距离与检测门限的大小,以实现信号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自适应匹配滤波相比,本文方法在小样本、非均匀杂波下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99.
回顾了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精确制导成像探测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结合太赫兹、量子和超材料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分别梳理了太赫兹雷达、量子雷达以及超材料雷达三种典型的精确制导前沿成像探测技术的技术背景、发展脉络、基本原理、技术优势。这三种成像探测技术有望为精确制导技术应对未来新型战争形态带来的挑战提供可行的技术途径。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精确制导技术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并对提升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与拦截作战效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分析了防空通信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对抗特点,利用性能评价过程代数描述防空通信系统的状态演化,提出一种防空通信系统抗毁特性分析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对通信系统的组织结构、抗击软硬杀伤的能力进行建模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防空通信系统的建模与分析,能够实现对防空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对抗过程的建模;通信系统的不同要素对抗毁性能的影响不同,可以采取有效策略以提高防空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