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4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7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31.
本文就改善热式流量传感器的响应特性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指出了模拟电路补偿方法所存在的不足,论述了热式流量传感器的辨识与实验方法,提出了用数字补偿提高其响应速度的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732.
Y-切石英晶体的各向异性物理特性,使它在正碰撞或平面冲击波作用条件下能产生压剪波的传播,为实现对材料的压剪加载实验研究提供了条件。由于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国外采用了VISAR技术进行测试。在我们的工作中,首次尝试用锰铜压阻法和电磁质速测量法进行测试。压电效应造成了明显的干扰,妨碍信号的获取。实验中用磁控溅射方法将石英晶体表面镀银层约1μm,达到了中和极化电荷、屏蔽极化电场的目的,比较成功地消除了压电干扰,获得了有效的测试信号。 相似文献
733.
陈阳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7,(2):107-111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医疗诊断专家系统的知识库组成,并提出了一种近似推理方法。知识库由模糊关系矩阵和推理规则集所组成。近似推理则是通过将推理规则模糊化来实现,它很好地解决了系统中存在的非精确性问题。 相似文献
734.
纳米Si-C-N粒子增强Si3N4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Si-C-N纳米微粉做增强相,Si3N4微粉为基相,采用热压的方法制备了SiCp/Si3N4纳米复相陶瓷,所得的SiCp/Si3N4复合材料的室温弯曲强度为878.5MPa,断裂韧性达11.96MPam1/2,同时应用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其结构进行了观察,讨论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35.
环境试验技术的现状综述与集成环境应力试验分析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可靠性环境试验技术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环境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概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复杂机电设备,从功能和信息集成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集成环境试验分析系统的构成模式及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736.
本文对TiO_2和Ta_2O_5混合膜进行了单源共蒸发实验研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拟合TiO_2、Ta_2O_5混合膜系孔洞率的经验公式,并对混合膜的折射率的计算过程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混合物薄膜可能形成孔洞率较小的膜层,从而导致混合物薄膜折射率随混合百分比的变化曲线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737.
文中给出一种多功能微型计算机接口,可应用于微机控制、信号测试,电路自检、故障诊断及数字信号产生等技术领域,是一种功能较强的调试、控制和测试手段,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8.
提出了考虑损耗情况下定子绕组传输特性的多导体传输线理论计算方法,该方法能考虑匝间电容、匝间互感的影响。应用于一具体电机样机,在较宽频率范围内,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39.
一种摄像机成像误差的程序化修正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函数逼近与统计检验理论对摄像机成像误差修正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程序式的修正方法,使成像误差修正过程无需凭人工经验反复尝试,提高了误差修正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740.
编制了求解时间相关二维中子输运问题的并行计算程序,并在YH-1计算机上进行过许多验证计算。对六个临界装置的计算表明,临界参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偏差在参数值的实验误差范围之内,这证明计算程序是正确的。不同并行算法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也证实了程序编制的正确性。计算表明,并行程序的计算效率比相同参数下的串行程序提高约30倍以上。为了尽可能提高并行计算的效率,除了采取通常的向量化技巧外,在算法上提出了并维技巧和斜对角扫描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