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1.
本文借助于灰色系统理论中GM(1,1)的直接建模方法,能方便地确定了三参数经验公式N(S-S_0)~m=D中的三个参数S_0,m和D,从而为工程上广泛利用三参数经验公式拟合S-N曲线试验数据提供了一个较新的方法。算例表明,本方法简单、实用、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12.
文中讨论了一类二阶椭圆型边值问题正解的唯一性。削弱了文献[1]中主要定理的条件,并将其推广到一般光滑区域,所用方法主要是对格林函数的精细估计。  相似文献   
313.
定义了一种典型的多态关联系统逻辑结构,该类系统在工程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范围。由于这类系统的结构比较特殊,因此有比较优良的定性性质,而可靠性分析中,最小路集求解是定性分析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针对这种结构的系统,研究了相应的最小路集求解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算量远小于一般系统最小路集求解方法的运算量。  相似文献   
314.
在分析某型近炸引信的工作原理和数字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瞬时谱方法分析多普勒信号的瞬时平均频率,验证了近炸引信的数字仿真模型。结果表明瞬时谱是分析多普勒信号这类时变频非平稳随机信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15.
先定义系统的广义模糊熵及其计算公式,再给出滑动数据窗口中采样数据矢量方向分布中心的离散度定义及其与模糊熵之间的负指数解析关系,并基于离散度概念对自适应窗口滤波器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滤波器对噪声的敏感度以及故障检测算法对强干扰噪声环境的鲁棒性。同时,根据滑动数据窗口中二模糊聚类数据中心矢量方向相似度的变化来监示发动机系统故障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受强噪声环境干扰的实际试车数据并用自组织模糊聚类算法作为滑动数据窗口上的聚类算法进行了数字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熵的故障检测算法具有对强噪声环境的鲁棒性,是低信噪比环境下的一种客观的故障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316.
可靠性分析中,系统的结构函数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结合部件可靠度求得系统的可靠度,另一方面是由结构函数分析系统的结构特性。本文通过构造结构函数的差分运算,从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状态吸收能力和结构重要度三个方面对后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17.
本文介绍了高温压缩引伸计的设计与标定。这种引伸计,适用于高温和室温压缩时变形测量,其结构简单,装夹方便,测量变形精度高。具有造价低、重量轻、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18.
本文根据多自由度系统受单一载荷作用的特点,将载荷识别的理论公式简化为只要依据系统任意点的响应信号和一个对应的频响函数即可运算,并在使用HP3562A 动态信号分析仪的实验中证明具有很好的识别精度。此种识别技术还可推广用于识别实际上不是作用于某点的当量载荷。  相似文献   
319.
本文研究了新型隐球菌微型计算机识别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本系统已在AST—286及其兼容机上实现。临床送检768帧图象识别结果与常规培养的符合率达98%,速度比目前常用的培养鉴别方法提高500~1000倍。  相似文献   
320.
本文叙述了利用PC—1500袖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技术,设计相应的检测接口电路和检测软件,成功地研制了一种便携的七五式火箭深弹发射炮检测仪,来代替过去繁杂的手动测试程序,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测试速度、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