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蒸发波导是海洋大气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异常折射现象,其能将电磁波捕获在波导内形成波导传播,使电磁波以较小的损耗传播到较远的距离,但同时也增大了雷达接收到的海杂波强度.从海杂波的后向散射系数模型和抛物方程法(PE)计算蒸发波导中的传播损耗两方面考虑,利用雷达方程详细推导海杂波仿真原理并实施仿真,最后介绍此仿真方法在海杂波...  相似文献   
32.
针对复杂战场环境中存在敌方干扰的情形,文章分别考虑中继采用放大转发(AF)和模拟网络编码(ANC)两种方案的抗单音干扰性能。通过分析表明:协同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干扰造成系统中断性能的"平底效应",协同AF和协同网络编码(CNC)相对非协同方式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能。固定信干比条件下,CNC比协同AF更适宜传输高速率数据。在固定数据速率时,CNC协议中断性能优于协同AF。  相似文献   
33.
采用差分调制的传输方式,差分协同通信虽可有效避免相干协同通信中进行实时信道估计比较困难的难题,具有较高的系统可实现性,但与相干传输相比存在一定的接收性能损失。文中将用于单天线DPSK系统的维特比译码接收算法推广应用于差分协同通信中,构建了基于译码前传协同策略的三节点差分协同通信系统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该系统采用维特比译码接收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差分调制信号采用维特比译码接收可获得逼近相干系统的抗误码性能,这对差分协同信号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34.
当前消防检测机构水平良莠不齐,市场较为混乱,通过列举消防检测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最后针对当前形势,提出几点对策,并对该行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5.
坦克外部磁场的一种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坦克的几何形状近似为一个空心长方体和一个空心旋转椭球体的组合,参考旋转椭球模型的计算结果,利用磁场叠加原理,通过解磁标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拉普拉斯方程,建立了坦克外部磁场分布的计算模型,为坦克外部磁场的计算,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6.
石墨烯油润滑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功能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石墨烯的减摩抗磨性能,通过三维形貌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手段,分析了磨损表面的形貌,初步探讨了石墨烯的润滑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所选载荷、频率条件下,石墨烯较液体石蜡的减摩抗磨性能有明显改善,但试验条件不同,改善程度也不同;液体石蜡和石墨烯的磨损机理均为磨粒磨损,试验条件可以改变液体石蜡和石墨烯的润滑状态,减轻其磨损程度,但不能改变其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37.
将一种基于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应用于坦克电传动系统中,并在MATLAB\SIMULINK中设计了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案能克服原有电传动系统中常规控制不能适应大范围工况变化的弊端,具有调速范围大,鲁棒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38.
装甲车辆电传动技术现状、关键技术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世界上装甲车辆电传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装甲车辆电传动中的关键技术,并对我国装甲车辆电传动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39.
海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造成声呐发射深度或接收深度发生变化,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水听器的晃动给混响强度带来的影响。在波束位移射线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了浅海混响模型,仿真比较了负跃层浅海情况发射深度或接收深度上下变化1m时(小幅度变化)的混响衰减曲线,结果表明发射深度或接收深度上下变化1m时对混响衰减曲线的影响不大。可以认为水听器小幅度晃动时浅海混响相对于声源深度及接收深度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0.
以某型轮式装甲车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传动用驱动电机矢量控制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算法。利用Matlab/Simulink和RecurDyn分别建立了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和车辆行动部分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接口技术进行了2种模型的联合仿真,得到了车辆的动力性能曲线,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电传动车辆仿真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