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为了解决地对空雷达干扰系统在对要地实施防空时干扰站应如何合理配置的问题.对单部干扰站及多部干扰站在不同配置情况下的有效干扰区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及掩护角的分析、比较,讨论了干扰站的不同配置对压制效果的影响,最终提出了地对空雷达干扰系统在不同作战条件下合理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2.
试图说明对单脉冲导引头可采取的干扰途径.通过分析双点源干扰系统对单脉冲测角系统的作用,说明了对于双点源干扰系统,若要取得有效的角度诱偏干扰效果,则2个干扰源间必须有足够的间距.最后指出,在实际电子战中,干扰单脉冲导引头时,饱和交叉眼转发器很难得到实际应用,而线性交叉眼转发器在电子战中可以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53.
454.
针对具有自主接近能力的航天器开展了反交会规避机动方法研究。首先,建立了仅测角相对导航模型,对完全不可观测机动进行定义,基于空间几何关系推导并证明了完全不可观测机动是不存在的。随后,以施加规避机动后追踪器对逃逸器的测量值与未机动时的差异为优化目标,利用矢量乘积原理设计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并对变量约束进行分析,随后采用遗传算法对最优规避机动方向进行优化。给出的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提出的规避机动方向计算方法能够使目标函数值达到最小,从而提升追踪器对逃逸器的状态估计难度,降低其估计精度。本文方法为规避机动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为以主动接近航天器这类新对象进行的规避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55.
针对拦截器姿轨控发动机工作的本质非线性特性,采用基于谐波线性化建立的描述函数法进行系统稳定性分析;推导了非线性系统的Nyquist幅相判据,同时从工程应用出发,将Nyquist幅相判据转换为Bode图对数判据,一起分析了拦截器俯仰角控制、滚动角控制和位置控制的稳定性,并对姿轨控发动机的推力进行了拉偏,分析结果表明拦截器程序悬浮姿态控制和位置控制系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56.
攻击直升机诞生于冷战时代,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场景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频发的局部战争、低强度冲突。而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现代战争不可逆转地朝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形势的变化对攻击直升机的技术能力、攻击直升机部队的作战使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越来越多的非对称作战行动,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纷纷调整攻击直升机部队的编制体制,发展全新的作战条令,拓展其作战使用范围,加强对攻击直升机飞行员联合作战能力的培训,加速攻击直升机数字化、网络改造,以期攻击直升机——这种冷战时代诞生的武器能够在日益增多的非对称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7.
458.
459.
研究实现了一种P波段载波同步锁相接收机,该接收机可以完成对间断照射雷达信号的快速截获,得到与脉冲雷达信号相参的高稳定低相噪的本振信号,为实现雷达相参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简要介绍了载波提取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分析给出了锁相接收机环路参数的计算公式.最后,以P波段某一频点为例,通过电路仿真软件ADS对该系统的锁定时间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不大,有效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60.
建立复合控制导弹的末制导回路;研究了天线罩折射率、目标机动、目标角闪烁对气动力控制和复合控制时的末制导精度影响.研究表明复合控制对天线罩折射误差率的要求更为严格;复合控制对拦截大机动目标更为有效,但只考虑目标角闪烁时,空气动力控制的效果更好;综合目标机动和角闪烁的影响,复合控制可提高制导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